APP下载

切片法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中的运用

2018-05-14杨树芳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运用语文教学

杨树芳

【摘要】切片法用在语文教学上,就是对文本相关细节深入剖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对文本整体的再阅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将小说的标题切片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个元素,对各个切片元素的深入分析,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品味文本情节构思之妙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匠心独运之处。

【关键词】切片法;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切片法是将欲观察的材料切成极薄的薄片,再制成装片的一种制片方法。这本身是一种生物学制作标本的方法,但在语文教学中也常用。散文的形与神,文言文的字词句与文本内涵,诗歌的结构和意象,小说的三要素,都被教师细细地切割后交给了学生,结果却衍生出“碎片化阅读”这一词语。很多人担忧,此种模式下学生获得的阅读体验是不完整、断断续续的。碎片化阅读将导致学生缺少思考,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这种担忧也许并不是杞人忧天,但是在笔者看来,使用切片法教语文和碎片化阅读的产生并不具有绝对的因果关系。换句话说,切片法的运用前提是对文本本身先期已有了通盘的了解,它是建立在整体阅读基础上的;切片法是对文本相关细节的深入解析,力图通过教师的强调、点拨、引领帮助学生完成自身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切片法是将文本切割成了碎片,但最终的目的却是通过对典型关键切片元素的剖析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整体印象,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形成对文本整体的再阅读。

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来说明。这是一篇小说,常规的教法是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个要素讲起,笔者选择的是将小说的标题切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小说标题可以切片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三个元素,既交代了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征(形象),高度概括了林沖风雪之日在山神庙手刃仇人的主要事件(情节),又渲染了环境气氛,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从标题切片分析,切口小,可供挖掘的意义却深。

需要强调的是,对标题的切片只是开始,对构成标题的三个元素再切片观察才是鉴赏解读的关键。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或提出有价值的、可供学生思索的问题。

为此,笔者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完成第一项作业:用示意图标出以下四个地点的位置——沧州城、山神庙、草料场和市井,用带箭头的线分别标出林冲及陆虞候的行踪。学生很轻易地可以看出,林冲从沧州到草料场、山神庙、市井是一路向东,陆虞候等人是追赶林冲而去,理论上来说和林冲是同向的,林冲在明,陆虞候等人在暗,杀人的阴谋本该是天衣无缝的。但是作者在地理位置细节上巧设了伏笔:沧州城和草料场相距十五里,草料场和市井相距二里路,草料场和山神庙只离了半里路。这样一来,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到山神庙借宿是林冲的必然选择,陆虞候等人到山神庙避雪亦是合情合理。正是古语所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是时候不聚头”,供奉着山神、小鬼的恐怖阴森的山神庙成了林冲手刃仇人、报仇雪恨的修罗场。一味忍气吞声,妻子受辱也不敢声张,看似憨厚窝囊的林冲化身成了怒目金刚,严惩恶人,不正是“天理昭昭不可诬”的真实写照吗?作者特意安排林冲在“山神庙”报仇杀人,若换成别的场所,如一座凉亭、一所废弃的客栈等,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闲笔不闲,文中“东门外十五里”“投东大路去三二里”“二里路外”“离了这半里路上……”俱是匠心独运之处。学生想通了“山神庙”这一地点设置的巧妙性,就理解了小说构思的精巧。

“风雪”是第二个切片元素。综观全文,林冲走上反抗道路其实是有很多偶然因素的。如果林冲的妻子没有那么漂亮,如果林冲没有遇到李小二而早做提防,如果没有那一场纷纷扬扬的能压塌草料场的大雪,林冲的命运就会有明显不同。风雪是最重要的偶然因素。文中,作者也用了相当多的笔墨来描写风雪:“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起一天大雪来。”(直接描写),“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借物描写衬托),进入山神庙后林冲“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早有五分湿了”(借人物动作衬托)。通过对文中多处描写风雪的语句的分析品味,学生能掌握景物描写在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这时再结合文本原先章回题目的下句“陆虞候火烧草料场”,展示火烧草料场时冲天的火焰视频图片,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乍听毒计后林冲心中熊熊燃烧的怒火,这也就使学生理解了景物描写在烘托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

最引人深思的切片元素是林教头。笔者曾问学生,可不可以将标题中的林教头换成林冲。有学生说不行,他知道小说原本题目的下句有“陆虞候”三字,从对仗角度否定了使用“林冲”二字。有学生认为可以,林教头本身就是林冲,两者可以进行等量代换。这本是学生没有细思细想的问题,也是他们不以为意的地方,却正是切片教学中值得细挖深挖之处。林教头就是林冲,林冲却不完全等同于林教头。林教头更强调的是林冲的社会属性、身份地位。林冲本来是受了陷害,还说“恶了高太尉”,虽然也知道前途渺茫,但是对目前的囚犯生活并没有什么不满,而且处处以“罪囚”自居,唯恐玷辱别人;到了草料场后还想着“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幻想着能这样平安无事地过下去。这时的林冲一味忍辱苟安,看似平庸软弱、缺少血性,和后文的怒喝大骂、剜心割头、手刃仇人显现出的勇猛暴烈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林教头的身份束缚了他,压抑了林冲的本性。作者在设标题时使用“林教头”而非使用“林冲”也是颇有深意的。人物的性格受其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地位的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处事都带有阶级的印记。一个有地位,有高强武艺的枪棒教头尚且不能保全自己和妻子,更何况普通百姓呢?林教头被逼上梁山,更好地体现了《水浒》“官逼民反”的主题。

“一个真正的艺术品,它叙事的每一点都是一个完整的结构中蕴含着特殊意味的一点,它所蕴含的意味、意义或哲学,都最终在结构的完整性中获得说明。”一个地点(山神庙)、一个典型环境(风雪)、一个称谓(林教头),在切片教学中放大、深挖、不断审视。孤立来看,这三个切片元素时能掌握小说人物、环境、情节的三要素。当这三个切片元素相互勾连、相辅相成时,我们又会意识到他们构成了一个极其完整严密的网络,各自在自己的结点上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它们使文本成为“一个可以进行内在分析的独立存在”。从实际教学来看,切片教学法并不会截然导致“碎片化阅读”,一线教师实在不必畏之如虎。对各个切片元素的深入分析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品味文本情节构思之妙和人物形象刻画的匠心独运之处。

参考文献

[1]熊荣.悬念与伏笔的妙用——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情节设置特点[J].语文建设,2011(9).

[2] 杨义.杨义文存[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运用语文教学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暴力美学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听觉艺术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