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

2018-05-14邓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云南

邓敏

[摘 要]云南作为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在漫长的衍变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多样化、丰富化的民族文化,从侧面体现出云南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影响因素与生态社会价值,但随着生态屏障与生态系统等的日益恶化,云南民族文化生态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我国民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其本质是构建适宜人类生活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全新文明发展形态,促进民族生态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我国云南地域生态文明建设优势,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旨在进一步促进我国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生态文明;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是针对现阶段我国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紧缺、生态结构破坏、环境污染等“现代社会病”,而制定的国家发展战略决策,是对人类历史文明根基与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发展的根本需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落实,对于促进我国云南地域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以及地域生态体系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因此,云南在实践发展中需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并将其融入到民族生态文化发展中,实现对本土经济文化的全面利用,构建民族文化生态价值链条,使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双向发展,逐渐探寻一条适合云南少数民族发展特色的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路径。

1 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优势

1.1 政策优势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与逐步落实,第一个十年发展战略方针的实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为了进一步促进我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国家政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深入开发西部的政策措施。云南作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环节,被明确为国家西南部开发的重要战略城市,并且在2009年的云南省八届八次全委会上表明,要增加云南内外部的对外开放力度,将云南作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关键性“桥头堡”,将其同构建生态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指定为实现云南经济文化等全面发展的创新型战略发展三大目标。同时,将云南视为与边界国家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制定针对性的开放战略政策,构建协作共赢新局面。

1.2 区位优势

云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与东南亚等国家的沟通交流重要平台,在与周边国家长期交往历史中,逐渐产生了交往心理文化认同,发展成我国面向南亚等周边地区的核心物资集散中心、贸易沟通桥梁。云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经济文化的认同性,使得其成为连接三亚、两洋的关键城市,其在地域交通、贸易等枢纽战略地位,是我国其余省份所不可比拟的。

1.3 资源优势

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所必需的物质基础,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的云南省在这一方面具有其余省份无法超越的优势,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我國资源总量中排名第六位,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超过全国平均占有量一倍。且云南本身具有“亚洲水塔”“动植物王国”等美称,可见其生态环境的良好程度,这也是云南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其民族生态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2 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的作用

2.1 民族生态文化的理论构建方面的作用

云南作为多民族聚集地,民族的多样性发展为云南地域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也就意味着其会承担更深层的责任与意义,与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无法割裂的联系。一方面,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民族互动发展的多样性。由于生态建设本质上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模式,地域的差异性导致民族与自然环境之间构成了特殊的互动模式,这就使得人们在适应环境改变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自然环境的特定影响。尤其是大部分云南少数民族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自然的敬畏思想,并受不同地域地理环境与气候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具有特殊民族文化内涵与生态智慧的传承发展机制。如原阳哈尼族采取的梯田垦殖方式等。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样化民族与地域自然环境融合发展的特色民族文化景观。文化可以划分成精神与物质两方面,民族生态文化是人在改造、影响自然环境过程中,自身又受到自然环境等的制约,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质的民族文化认知体系。这种生态文明建设受自然与民族地域性影响,促使民族生态文化建设中逐渐形成明确的社会分工与社会高秩序运营规范体系,同时实现民族内部的沟通,是文化积淀与存储的方法,可以说是民族生态文化的在人与自然互动中的重要表现方式。民族生态文化建设对着力发展绿色经济、生态经济提供有力支持,为实现民族文化多样化、丰富化发展创造发展契机。

2.2 民族生态意识传承发展方面的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精神文化的弘扬,均是以五十六个民族为依存,生态意识已经融入到整个文化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但受市场经济文化与西方文化等的冲击,民族儒家意识理念日益薄弱,加上云南本身就是一个民族众多、地理环境特殊的多意识形态城市,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受东南亚文化影响过大,且历史封闭性使得云南多数地区的传统生态民族意识得较为全面的传承。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构建较为成熟完善的民族生态意识体系,实现传统民族生态文化的高效率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地域民族文化与大部分少数民族宗教信仰的一种尊重与弘扬。另外,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意识文化中均有对于大自然的尊重与崇敬情感,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能够有效地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使得人们不敢损坏自然界赐予的任何生物。这种民族生态文化保护是建立在对信仰与“神明”的崇拜,能帮助人们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逐渐形成具有云南地域特色的民族生态文化发展体系,构建民族生态文化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需求模式。

2.3 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方面的作用

环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稳定发展的核心基础,而云南本身就是一个集多样化气候、多元化地貌以及丰富生物物种于一体的区域,为构建繁杂、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创造了良好条件。但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破坏、生物入侵等人为破坏行为的逐渐加重,云南自然生态系统逐渐呈现单一化、濒危化发展趋势,这就需要云南依据各民族自治区域的差异性,发展地域性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并对成功典例进行宣传分析,如对滇东南地域的石漠化、陡坡的高效率治理,采取退耕还林、构建防护林系统等手段;滇西北的洱海保护工程中,引导社会民众建立全民生态文明意识,构建长效管理体系,并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达到遏制生态破坏状态加深,有效地改善该地域生态环境。

2.4 生态产业长久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普及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社会的经济需求已经向“生态产业”模式转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云南地域经济生态化、社会化发展。云南由于地域、气候等特殊性,在经济产业建设中更适合开展农林业、旅游业等,这种产业多数是绿色环保产业,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所以应该注重生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注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创建经济生态共赢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开展地域性绿色经济,重视绿色产业与畜牧业的发展,使生态农业逐渐从单一模式转向多元模式,并开放以云南特色景点为主的环线旅游产业,利用独特的民族风貌文化、风情等,吸引旅游者,实现经济与生态文明的核心发展,真正促进云南民族生态文化全面传承与有序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民族生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云南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要与自身发展实际相结合,充分考虑民族的多样性、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影响因素,将民族生态文明建设与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探寻两者发展共通性,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对民族生态文化发展的作用,重视生态环境发展问题,紧抓云南独特民族生态文化发展契机,实现云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双向共赢,构建云南环境治理与文化传承保护的良性互促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豪.生态文明建设对云南民族文化的作用研究初探[J].昆明学院学报,2016(01).

[2] 梁苑慧.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综述[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3] 刘会柏,安敏.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及其现代治理意蕴阐释[J].学术探索,2015(05).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生态文明云南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2015年9月云南节庆一览
「云南山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