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平原经济区耕地压力的时空演变研究

2018-05-14张志林贾宇云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3期

张志林 贾宇云

[摘要]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全国九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通过总结归纳前人有关耕地压力的研究成果,运用蔡运龙教授提出的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对成都平原经济区从 2006年到2016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测算,最终发现成都平原经济区近11年的耕地压力指数总体大于1,但是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耕地压力有所缓解。在研究区域内,有5个地区的平均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成都市的耕地压力最大,德阳市的耕地压力最小。最后,从各个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耕地利用保护建议。

[关键词]耕地压力指数;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成都平原经济区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耕地是进行粮食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然而,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耕地资源被占用,耕地数量急剧减少。根据《2016四川省国土资源公报》显示,2016年全省因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毁等原因减少耕地面积16.5千hm2,占总耕地面积的0.25%。四川优质耕地以及主要的粮食生产来源于成都平原,但是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大量的人口向成都平原经济区聚集,成都平原经济区城镇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矛盾加剧。成都平原经济区总人口从2006年的3732万人到2016年3928.1万人,11年间人口增加5.25%,为满足城镇居民用地,大量优质的农用地开始转换为城镇建设用地,在占补平衡的政策背景下,占用优良的耕地,补充次等耕地成为常态。然而成都平原作为中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应成为各级政府和国家土地管理部门必须重点关注的问题。

目前,对于耕地压力方面的研究,大都采用人均耕地面积进行衡量,但是这一方法很难全面的衡量一个地区的耕地压力状况。为此,蔡运龙教授在2002年提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压力模型,将不同地区的土地、人口、种作方式内化,将众多影响因素归在一个系统内部,更好地揭示了“耕地—人口—粮食”之间的关系。谭术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压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湖北省2000~2020年的耕地压力指数作了变化趋势分析。任桂镇将生态足迹理论引入到耕地压力测算,以生态足迹为理论基础,对全国和各省从1995~2005年的耕地压力进行预测。在对这些文献的梳理中,我发现现在对于耕地压力的测算的模型已经比较成熟,但是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全九大商品粮生产基地,对于耕地压力的测算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以蔡运龙教授的人均最小耕地面积为基础,测算成都平原经济区2006到2016年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以期为今后成都平原经济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参考。

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

成都平原经济区处于北纬25°51′~33°03′,东经101°55′~106°59′之间,包含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遂宁市、乐山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8个地区。区内资源丰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截至2016年年底,成都平原经济区用占全省45.8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60%的GDP,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同时,成都平原经济区涵盖了整个成都平原,聚集了整个四川最优良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比较优厚。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自《四川省统计年鉴》(2007—2017年),以及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个地市2006年到2016年的统计公报。主要指标包括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年末耕地总面积、年末户籍人口5个。

2 耕地压力模型

2.1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为测定耕地压力指数,蔡运龙引入“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概念,将之定义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了满足每个人正常生活的食物消费所需要的耕地面積。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是粮食生产水平、粮食自给水平、粮食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函数,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Smin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β为粮食自给率,即当地粮食产量与粮食消费量的比值,衡量的是粮食的自给水平;Gr为人均粮食需求量,衡量的是粮食的消费水平;P为粮食单产,指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粮食的产出量,Q为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两者衡量的是粮食的生产水平;K为复种指数,指的是单位土地一年的农作物种植次数,是一个综合性指标,综合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农作物的生产水平。在本研究中,所选区域成都平原经济区作为全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一,在进行人均最小耕地面积的测算时,其粮食自给率假定为100%;同时,根据其他研究发现,人均粮食需求量一般在 400~432kg/人,本研究将人均粮食需求量最低化,取400kg/人。

2.2 耕地压力指数

耕地压力是指为保障粮食安全,耕地所要承受的压力,用耕地压力指数来反映。耕地压力指数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耕地压力指数,Smin为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为实际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压力指数可以衡量一个地区耕地的稀缺程度,反映一个地区的口粮安全问题。通过耕地压力指数,我们可以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提出合理建议。当k>1时,表明我们目前的粮食生产已经不够区内人民的正常生活所需了,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控土地利用性质,禁止农业用地非农化;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土地复垦,未利用土地开等手段增加耕地供给,以保证粮食生产。在k=1时,我们的粮食生产刚好解决区内人民对粮食的需求,但是任意一个较小的自然灾害都有可能造成区内粮食供不应求,因此在这一级阶段我们要增加耕地供给,以提高粮食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当k<1时,说明耕地压力较小,耕地在满足区内人民的基本生活的粮食需求外还存在剩余,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适度调节土地的利用性质,转化部分耕地为建设性用地,或者进行生态建设,走退耕还林道路。

3 成都平原经济区耕地压力的变化

3.1 总的耕地压力变化

自2006年成都平原经济区成立以来,其耕地压力指数一直有波动下降的趋势,见图1。区内的平均耕地压指数从2006年的1.25下降到2016年的1.15,下降了8个百分点,说明近年来,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有所缓解。从耕地状况来看,11年间成都平原经济区耕地面积增加了803.35千hm2,新增耕地面积高达49.35个百分点。而在这11年间人口仅仅增加了5.25个百分点,粮食播种面积基本不变,由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使得粮食单产水平提高了20.66个百分点。因此,在这11年中,土地的大量开发是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耕地压力指数下降的关键因素。

3.2 各个地区的耕地压力变化

在所有8个地区中,成都的耕地压力指数变化较为剧烈,如图2。从2006年的1.74到2015年的2.13,成都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增加的过程,但是2015年之后,成都是耕地压力指数急转而下,通过对影响耕地压力指数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2015年到2016年间,粮食产量增加了26.18个百分点,然而人口只增加了13.91个百分点,因此在粮食产量增加的拉动下,耕地压力指数,急剧下降。同时,成都的耕地压力指数一直居高不下,近11年来耕地压力指数一直都在1.6以上,这与成都作为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地位相关,城市化水平较高,耕地的压力指数也就越大。

雅安在近11年中,耕地压力指数呈波动式上升的状态,从2006年到2016年,耕地压力指数由1.25上升到1.28,上升了2.64个百分点。在所有的8个地区中,雅安是唯一一个耕地压力指数呈上升趋势的地区。从数据来看,雅安在所有地区中耕地面积较小,其人均耕地面积仅次于成都排区内倒数第二。近年来,虽然雅安的耕地总面积在不断增加,11年间增加了74.70%,但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以及粮食产量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归其原因,我认为是由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导致农业人口加快向城市转移。从2006年到2016年,雅安市的城镇化率由22.15%增加到42.45%,增幅高达91.66个百分点。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不足,直接的表现就是耕地总量增加而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不增反减,复种指数由3.10降到1.72,土地利用效率大打折扣。

乐山近年来耕地压力指数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在11年中,最低水平时其耕地压力指数也高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平均水平9.39个百分点。在观测的11年中,乐山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均为所有8个地区的最高值,即在这一地区为了满足一个人正常生活的粮食供给,需要更多的土地。从影响耕地压力指数的诸多因子来看,其复种指数、粮作比、粮食单产都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并且其变化趋势图与全省的变化趋势步调方向一致,但是其波动的程度大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乐山对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的变化的影响相对较大,在今后的政策制定中,应当注意对乐山进行单独的考虑。

遂宁、德阳、绵阳、资阳、眉山5个地区近11年来耕地压力指数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并且在2016年其耕地压力指数均低于1,说明通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地区的耕地问题有所解决,粮食基本能够实现自给自足。从面板数据来看,引起耕地压力指数下降是由于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引起的。11年间,遂宁粮食单产水平提升最高,达到了5338.64kg/hm2,比2006年上升37.95个百分点;眉山的粮食单产的提升水平最低也达到了14.17个百分点。在粮食播种面积方面,这些地区的粮食种植面积也有小幅度提升;但是,影响耕地压力指数的最后一个因素,复种指数在近11年来却大幅度下降,绵阳由2.33下降到1.49,下降比例高达35.88个百分点,土地利用效率下降。虽然从整体水平上来说,耕地压力得到了解除,但是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加大对土地的合理利用是今后这几个地区的必要途径。

4 对策

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除了雅安的耕地压力指数有上升的趋势以外,其他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都有下降的趋势。但是,各个地区的耕地压力指数的运行轨迹有所不同,引起这些以不同轨迹运行的因素也就不同,这就要求我们对不同的地区应该提出不同的耕地保护措施,以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

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耕地压力肯定存在。同时又是成都平原经济区的经济核心所在,要想在短期内解决耕地压力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对于成都而言,耕地的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严守耕地红线,保证基本农田的供给量,以基本农田的绝对数量为区内人民的饭碗兜底。第二,在保证基本农田的供给量的条件下,优化耕地耕种条件,严禁土地利用性质的私自转化和基本农田转换用途。第三,控制因为经济过快增长对土地性质变更的速度;第四,严格把控耕地质量,杜绝“占补平衡”中“占优补差”的现象。

雅安是成都平原与攀西高原的缓冲区,区内多是高山与丘陵,耕地面积相对较少,为缓解耕地压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提高耕地质量,为农业生产提供较好的条件。区内应大力改造现有农田基础设施,建立高标准农田,以提高农田的单位产出。第二,增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加强对土地的利用效率,从粮食的总供给入手,缓解耕地压力。第三,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加大对粮食的补贴力度,以吸引农民留在农业領域,缓解在雅安出现的农民非农化造成的农业劳动力短缺,造成土地复种指数严重下降的现象。

乐山的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在此条件下,过高的耕地压力指数源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大,因此要想降低乐山的耕地压力指数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粮食单产。多年来,乐山的粮食单产一直处于区内平均水平,因此要大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产量。第二,减少低效用地,探究高效用地的途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遂宁、德阳、绵阳、资阳、眉山5个地区,在政府努力调控下,耕地压力指数明显下降,耕地压力得到有效解决。对于这几个目前没有明显耕地压力的地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于像德阳、绵阳这种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相对较高的地区,我们应该以优化区内耕地生产水平为目标,即从影响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三个可人为操控因素入手,提高单位土地的生产水平。第二,对于遂宁、资阳、眉山这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度转化土地利用性质,用以发展当地经济,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

5 结论

整个成都平原经济区近11年来土地的耕地压力指数在逐步下降,说明耕地压力有所缓解。截至2016年底,区内有3个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说明这三个地区的粮食安全还未解决,不能做到自给自足,这与假设的粮食自给率为100%相违背,这三个地区应加强对粮食的生产与供给。

成都平原经济区的耕地压力指数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源于耕地的供给增大,但是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有所降低,2006年到2016年,区内土地的平均复种指数下降比例高达31.82个百分点,加强对土地的利用将是今后的一个重点。

本研究结尾处对成都平原经济区8个地区耕地压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根据不同原因对各个地区降低耕地压力提出耕地保护建议,以期在未来对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02):127-134.

[2] 谭术魁,张路,齐睿.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耕地压力指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2,27(5):757-765.

[3] 任桂镇,赵先贵,巢世军,等.基于耕地生态压力指数的中国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0):37-41.

[4] 赵亚峰,贾科利,文琦.宁夏耕地压力动态变化规律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28(01):62-65.

[5] 赵永敢,李玉义,逄焕成,等.四川省耕地压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03):28-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