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题教学”的形式与共生点

2018-05-14袁莉莉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8年7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虞美人李煜

袁莉莉

王君老师说:“没有哪门学科比语文更为迫切地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能力……语文教材是最厚重也是最零散的,不经整合的后果是永远无法奉献给学生规律性、科学性的语文熏陶。”那么,我们应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将不同的篇目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呢?又该如何通过搭建支架进行“专题整合教学”,让学生能“一课一得”呢?下面笔者试解说“专题教学”的概念,并举例阐述“专题教学”的整合方法。

一、“专题教学”概念解说——从课程的角度确立教学内容

“专题教学”是与“单篇教学”和“单元教学”相并列的一个阅读教学专用概念。所谓专题,即教师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将拥有某个相通点的几篇课文整合在一起,根据相同或者相似的关联点而形成的系列化教学。

专题教学的整合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从文本的角度来加以整合,如相同的体裁、作者、作品内容等;也可以从教学的内容来加以整合,如写作手法的相同、人物性格的相似或相反、主题的相近、结构规律的相似等;还可以从思维训练的角度来加以整合。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可行性。总体来说,“专题阅读”基本上是“同类信息整合”,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具有相同信息点的文本的细微差别,对文本能够细致思考,培养整体阅读观。

确定“专题”后,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在这一点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很大的自由度,同时,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也受到了更大的考验。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专题教学”的整合方式主要有四种:

1.基于主题的整合。

在苏教版教材中,有很多主题相似的文章。我们在教学中既可以整合主题都是父爱的文章,如《背影》《走一步,再走一步》;也可以整合主题都是母爱的文章,如《秋天的怀念》《我的母亲》;甚至可以从不同的文本中提炼出一个主题来组合成专题,比如笔者曾经以“小人物,大智慧,善辩善谏”为主题,将《晏子使楚》《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几篇文言文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习晏子、曹刿和邹忌身上的不同辩论、讽谏风格。

2.基于内容的整合。

笔者曾经将小说《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范进中举》这几篇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整合教学。教学时,以学习《变色龙》这一课的人物奥楚蔑洛夫为重点,笔者让学生理解其性格的“变”。继而,笔者又出示《我的叔叔于勒》和《范进中举》这两篇文章,让学生找一找这两篇文章中的“变色龙”。学生找到了菲利普夫妇根据于勒身份和金钱的变化而“变”的情节,找到了范进在中举前后的“变”、胡屠户的“变”、周围邻居的“变”。这样的“变色龙专题教学”,让学生看到了典型环境下“相似的陌生人”,这才是阅读经典作品、分析经典人物的意义所在。

3.基于写法的整合。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横向的比较和收获,教师可以尝试打破教材原有框架,引入相关文本资源,从“写作方法”的角度出发,挑选相似或不同的几篇文章,让学生对某一写作方法有深入的体会。笔者曾上过一堂《名著欣赏——〈水浒传〉》的专题课,选择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林冲棒打洪教头》中的两个片段,让学生通过分析作者对“拳打”和“棒打”的不同描写,来理解作品中写法的不同,以及其中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的不同。

4.基于作者的整合。

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多篇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它们分散在不同的年级段。同一个作家的作品风格,总体上是趋于稳定的,但是,一个人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也会有所变化。例如,《望岳》《春望》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三首诗反映了杜甫从个人到家国的情怀之变。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望”字切入,比较阅读这三首诗:在《望岳》中,杜甫不仅望泰山之景,而且“望”自己的远大前程;在《春望》中,杜甫望到的不仅是春天的萧瑟破败,而且有国家残破、亲人离散的惨痛;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望到的不仅是秋风吹破茅屋的无奈、群童抱茅的悲哀、长夜沾湿的难熬,而且望到了广厦千万间,在人生困境中抒发了自己对国家的期望。这几首诗很好地展示了杜甫从青年到老年的不同心境,顯示了他由个人情怀到家国情怀的过渡。

二、“专题教学”整合方法——从体式的角度确立共生点

“专题教学”忌“合而不整”和“合而多整”,它提倡的是从学习、理解到运用知识的一线贯穿,形成具有研究性的“长课”。

王君老师曾将五首词组合在一起教学,它们分别是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在这节课中,王老师以“愁”为主线,比较这五首词里面的愁的区别。受此启发,笔者同样选择“愁”这条主线,但只选择了李煜一个词人,将其《望江南》《乌夜啼》《相见欢》《虞美人》整合在一起进行“专题教学”。王荣生教授认为教材选文有四种类型:定篇、例文、 样本、用件。而笔者选择的这五首词也分别有着不同的作用,如《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其难度也是最大的,因此笔者将它作为“定篇”,带领学生重点学习这首词的丰厚内涵。但如果学生事先对李煜没有任何了解,学习这首词无疑是有难度的。因此,在课堂的前半部分,笔者先带领学生学习另外三首词,将《望江南》《乌夜啼》《相见欢》三篇作为“例文”和“样本”,从这几篇词里总结出李煜写“愁”的常见方法,这样的铺垫等于是给学生一个学习“支架”。同时,让学生能够“了解一种词体”“认识一个词人”,继而根据前三首词所学的知识,迁延学习《虞美人》。此时,学生就能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虞美人》这首绝命词里“愁”的内容和写“愁”的方法了。这样的一节课就形成了“专题教学”,它以组合几篇相同作者的词作为出发点,帮助学生提炼共同的主题,继而形成“专题”——读懂李煜这个词人和他的“愁”情。

由此可见,“专题整合教学”可以让教学前后勾连,实现教材的深度开发,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从而让语文教学灵动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虞美人李煜
赵匡胤:卧榻之侧,容不得李煜长吁短叹
虞美人花开(环球360)
我们家的小“坑货”
被误会的“虞美人”的一生
误做皇帝的李煜
虞美人
何其三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No.3 最佳小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