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者最美的姿态

2018-05-14张剑华

新班主任 2018年6期
关键词:王老师文字老师

我的一位同事在谈及个人成长经历时说,自己在恰当的时机遇到了人生的贵人——王维审老师,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教育因此变得更加美好。因为也想把自己的教育生涯变得美好,我拜读了王老师的《寻找不一样的教育》,被这本著作中闪烁着智慧灵光的教育艺术所折服。

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处理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儿子也时不时地凑过来瞄两眼,最后竟将书抢过去,说他要好好看看。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他说这些事跟他们学校发生的事情一样,但是老师处理的方式不一样,他喜欢这个老师的处理,因为很智慧!我惊叹。儿子竟然一语中的,说穿了事情的本质。

是的,作為老师,我也曾遇到很多与书中类似的事情,但是我的处理方式却笨拙得多。作为一名还算年轻的老师,我自认为思想还比较开放,对于学生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有同理心,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想一想,不苛求他们。但是,有一次,我无意中听到两个学生在聊天,其中一个说:“张剑华那天上课的时候……”直呼我的名字,这还了得!“

你们两个跟我到办公室来!”我当即一声大喝,吓得她们浑身一颤,脸色灰白,战战兢兢地跟着我来到办公室。我从尊师重教讲到知恩图报,从平时的点滴付出讲到做人的基本品质,直到两个孩子头低得不能再低了,连声认错,我才罢休,让她们回去。从那以后,只要见着我,这两个孩子就像惊慌失措的小白兔。我那时不以为然,甚至还认为自己做得对,这下子她们再也不敢不尊重我了。

但是读了王老师的《名字,就是用来叫的》一文,我深觉不安。王老师同样遇到学生直呼自己名字的情况,而且是在办公室里高声叫的,但他不以为然,没有丝毫的责备。“这有什么呀?老师的名字也是用来叫的啊!”一句话道出了为师者的宽容与大度,甚至为了安慰局促的孩子,他还连着叫了两声孩子的名字,说自己多叫了一次,赚了。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以后见面时,学生会微笑着主动跟他打招呼。

一样的事件,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折射的是我们对自己不同的态度。我的暴怒其实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希望从孩子尊敬的态度里得到自我肯定。王老师却认为,真正的尊敬来自学生对老师渊博学识的仰慕和对老师高尚品德的尊重。他用坦然的心态面对孩子,得到了真正的尊重。

一样的教育不一样的情怀

王老师说自己不具备在体制下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他的成长之路可谓艰辛:工作19年,有14年待在农村。当过临时工,做过校办工厂的工人,被剥夺过上课的权利。哪怕是正儿八经做老师,也会时时经受一波三折的打击,以及遭遇种种不公平。可是他没有颓废,他选择了用文字来安顿生命里的痛感,并试着通过教育写作让自己的精神与磨难一起扎根,在写作中,对教育进行冷静思考和深度感悟。教育对于他是一份宁静的守候,是生活的一部分。

与王老师相比,我是幸运的。中师毕业后,回到自己的母校任教,我的老师仍然把我当作自己的学生,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做一名好老师。这让我顺利地完成从一名学生到一名教师的身份转换。三年后,我来到如今的小学,领导的器重与支持,同事的接纳与帮助,让我迅速成长起来。我的论文一篇接一篇获奖、发表,我的优质课也从县级到市级再到省级,教学能手、优秀辅导员、语文名师等荣誉称号也随之而来,让我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可是当屡次向高一级目标发起挑战而无果时,我产生了退缩的念头。我甚至开始向往那种上班熬点,下班精彩的生活。我将自己对教育生涯的追求外化成了一张张证书,而忘了自己作为一个教育人的内在本质。幸好,在我犹豫彷徨的时候,我开始尝试用文字来审视自己的内心,探索可以穿透教育生活的、归隐在经验背后的深层次的哲理。相信自己可以做到,有掌声,我会行走,没有掌声,我亦会行走。

一样的职业不一样的责任

王老师在写作中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和依靠,但他并没有满足,而是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甚至自己的写作经验告诉大家。他告诉世人写作有多么重要:一位年轻的老师,需要用写作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将朦胧的想法、碎片式的感受进行记录和反思,使其逐渐变得深刻和明晰;一位成熟的老师,需要用写作完成自己的深度思考,将零星的、断断续续的教育经验进行修正补充,使其更加完整和具有逻辑性;一位优秀的老师,需要用写作将原始的、相对粗糙的思想物化为文字,以便流传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他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教育叙事的写作,如何发现教育的密码。这本书将会影响多少教师走上教育探索的道路?这些教师的探索研究又会使多少学生受益?这些学生又会辐射周围多少人?这些都是我们无法估量的。

埃姆·克莱尔说:“知道你自己就是光,甚至大过,呼吸。甚至大过,整体。甚至比拥抱你的宁静,更静。”教育写作让王老师知道“自己就是光”,那就让我们跟随着这束光一起用文字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发现教育的真谛,过不一样的教育生活!

猜你喜欢

王老师文字老师
奇妙的旅行
文字的前世今生
有趣的动物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老师,节日快乐!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