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哲学思考

2018-05-14陈海开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0期
关键词:海洋资源

陈海开

[摘 要]海洋是21世纪全球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空间和资源供给地,海洋生境变化和人类生存发展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与自然生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改善和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本文试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哲学思想,阐述人类社会发展与海洋生境和资源之间的辩证关系,引用现状案例分析来揭示它们之间既联系又矛盾的各种表现,并就如何促进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认识。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生境;开发与保护;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中图分类号]P74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传统生态理念的一种生态哲学思想,着重探讨人类社会与自然生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导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引导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大意义。其中马克思曾指出“资源”是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总和,而文章阐述的海洋资源主要涵盖有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能源资源等,这些是我们人类生存的最后一道资源保障。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不但关系到沿海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可持续问题。文章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观点深入分析海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保护,借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来指导人们重新审视海洋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相协调和实现“双赢”的局面。

1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哲学思想

1.1 以人为本观与自然先在性思想

以人为本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界定,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理解,“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参与主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具有广泛的社会范畴,涵盖社会上所有的个体、群体甚至人类整体。而“本”则涉及人的根本利益、社会价值观、世界观及其历史意义,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大自然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来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成果给人共享,以人为本观就是探求有利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道路,不走以往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老旧僵化道路。

先在性是自然的最基本属性,指自然界优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的生存发展是建立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出自然、生境与人的相互关系中具有先在性,对人有优先地位,人本身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物,且不管人为如何改变或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规律变化,都不能创造出大自然本身不存在的新物质,而所能创造物质的生产能力只能是宇宙中一切物质形式预先存在的情况下进行,且物质的整个转化过程也只是形态在变化。在社会历史角度,从人类生存于地球的几百万年间,地球已度过46亿年的寿龄,用科学实践证明了自然界优先于人类而存在,且自然先在性是順应一定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2 人类产生于自然,依存于自然

人的本质是自然界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人不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还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存在物。”这彻底否定了西方宗教“上帝创世”和中国“女娲造人”神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指出人类自身的血肉、头脑都属于并存在于自然界,强调人来自于大自然。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依存于自然,靠自然界物质资料而生活,高度依赖于自然物质基础,对自然具有自在的能动性,在改造和征服大自然中具有非常强烈的计划性和目的性。人类作为有生命的自然能动存在物,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且这些力量作为天赋、才能、和欲望存在于人的身上,促使人通过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改造无机世界、创造自然产品,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类为满足生存欲望和利益诉求,不断通过生产食物、开采能源、挖掘矿物、拓展空间等一系列生产活动和手段对自然界进行改造,将自在自然变成人为自然,加大了对自然的支配和控制力度,以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服务,对自然界有着紧密的有机联系,并依赖于自然界而生存发展。

1.3 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制于自然界

人产生于自然,依存于自然,受制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当中的首要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受制于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是自然先在性为人类提供物质基础,决定人类一切社会实践形式,二是人类的生存发展受外部生境制约,且外部生境的平衡稳定是人类追求一切物质、精神财富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具体化为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表现为互相依存、促进关系,另一方面为互相排斥、斗争关系,且自然界的反作用取决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合理性和生态稳定性。当人类肆无忌惮、急功近利地索取自然资源又缺乏恢复措施时,将导致自然生境破损严重而无法自愈,大自然则采取某种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当人做到敬畏自然,保护生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持生态平衡,做到正确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方能实现人类社会一切实践活动。自然规律作为人类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和先决条件,无论人类如何从自由世界转变成自为世界,其对自然界物质基础赖以生存,始终无法摆脱大自然发展规律的桎梏,即使在“自由王国”时期,仍然要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若人类肆意违背和破坏自然规律,必将遭受远高出于收获的自然惩罚成本,自然生态价值的优先性若被忽略和破坏,人类价值也就随之荡然无存。

2 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现状问题分析

2.1 人类生存与发展以改造海洋生境为手段

人是适应性生存动物,其生存空间是以改造自然生境为适应手段。21世纪以来,全球各沿海国家划分200海里海洋专属经济区、争抢海洋资源进入白炽阶段,对海洋区位、空间、资源等抢占掠夺加剧,导致海洋生境进化与伸展空间不断遭到压缩,迫使自然做出报复性选择。其一,近沿海滩涂规划建设加剧,为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应对陆源资源稀缺性难题,不断通过填海造陆来扩大城市发展规模,以及围海造田、造池塘来扩展农业种养殖范围等,导致众多沿岸生物、植被等被填埋掩盖,严重破坏滨海生境的平衡稳定。其二,对海岛资源的开发利用,联合国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规定导致世界各国瓜分领土加剧,试图通过填海造陆来达到合法要求,并将围绕海岛为据点的200海里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占为己有。为符合本国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岛屿配套设施建设,并将其打造成港口物流岛、国际旅游岛和能源中转站等特色岛屿,却缺乏应有的保护对策,造成垃圾、废物倾倒,污水排放和林木消失,以及滥捕珍稀海生物种等破坏性行为,极大降低海洋生物对自然灾害的抗击能力,严重跨越了自然发展规律红线。其三,经济全球化加剧全球海洋航道运输与港口建设程度,港口作为串联海上传输线路的重要节点,其建设规模取决于所连接运输线路的繁忙程度,这也导致愈加规模化的海上运输对航道和港口建设要求更高,以吹沙填土、围海造堤为手段改造港口风貌,炸岛炸礁、采石挖沙疏通航运大道,严重改变海底地形地貌,不但造成陆源生境负担,还加大了海洋生境的承载力,且缺乏各国联合共治的责任担当,造成“公地悲剧”不可避免。

2.2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以开采海洋资源为基础

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们习惯于以大力开采自然资源来支撑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把自然资源当做一种“公共物品”来免费共享,却因缺乏权力规制和责任限定,造成众多“公地悲剧”现象经常发生。人类进化发展几百万年来,人口基数急剧膨胀,对蛋白质、能源、矿质需求扩张与陆源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矛盾不断激化,促使人类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向转向海洋,对捕获海洋水产品、开采海底能源、挖掘矿产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首先,陆源食物不足导致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需求急剧扩张,从远古时代的近岸捡拾到现在的深海探捕,无不是人类生存方法与方式的重大改进,同时加剧了人类掠夺海洋的野心和野蛮行径,造成海洋生物资源荒漠化严重,大多珍贵品种已濒临灭绝,导致海洋生物链断裂甚至毁灭。其二,海洋占有地球空间的71%,拥有矿产资源储量巨大,蕴藏的稀土、元素、金、镁、铜、锌等矿产资源都是现代军事设备、工业器械、人工智能、航天技术等高端科技研发与生产的核心材料。而科技作为衡量各国科技产业和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第一生产力,扩大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势必破坏海底地形地貌和海洋生境稳定,同时加剧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稀缺性。其三,海洋能源资源尤其是海洋蕴藏的石油、可燃冰、天然气等能源储量巨大,随着人类社会进迁几千年来,对陆生能源开采已几近枯竭,海洋能源的发现和开采利用极大缓和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稀缺性之间矛盾,减少了社会暴动和世界战乱。虽然海洋能源储备可供人类开采使用几百年,但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工业发展需求的扩张性依旧迫使海洋能源资源迈向枯竭。

2.3 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以破坏海洋生境为代价

人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和娱乐休闲等活动对海洋生境影响尤其是负面因素极为严重,造成的资源荒漠化、海洋生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产生,不但会毁掉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还违背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法则。其一,全球人口急剧膨胀,人口集聚区、滨海城市建设和临港工业等多建在沿岸海河区域,大量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倾倒,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等或是沿着河流注入海洋,或是直接排入沿海水域,导致产生红潮、富营养化等水质污染问题产生,扼杀集中连片的沿岸生物资源,海洋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其二,对生存物资需求所要开采、探捕的海洋资源,因缺乏高科技的安全保障而导致油污蔓延、天然气泄漏等重大灾难事故发生,如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远航油轮漏油事故、海上交通事故等;因缺乏有效管制,依然存在大量电、炸、毒等作业方式,且不同捕捞作业方式导致海床原貌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因利益驱动造成大量长势缓慢、极为稀有的海生物品种如鲸鱼、海豚、深海金枪鱼、砗磲、珊瑚礁等存量急剧下降,严重破坏海洋生境的平衡稳定。其三,21世纪作为海洋世纪,全球国际经贸、旅游产业和国防建设等人类宏观行径促使大型油轮、货轮、客轮和军舰等来回巡游于海洋,且为经贸保驾护航或保卫国家安全,各国建造大量舰艇、器械设备、武器,常在空旷海域加强实弹演练以示威,导致产生的油污、爆炸和弹药燃烧等对附近海域生境造成灭顶之灾。

3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哲学指导

3.1 人类与海洋自然生境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维持人类长久生存的必然选择。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看待人海关系,重视以人为本同时,还要以自然先在性为重要引领,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谐共存。人们改造和侵占海洋生境是在其现有状态下进行的,且恶劣的海域生境无助于人的生存发展,人对自然的依存性和受制性也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对待自然的做法,也即对滩涂规划、海岛建设和航道开发,要做到充分了解该海洋生境状况、考量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和恢復能力,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是沿海滩涂开发利用要科学合理,减少不必要的围海造陆工程,充分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严格限制滨海城市建设和临港工业发展规模。有效开发深远海网箱养殖,利用远洋空间生产高品质海水产品,要高效利用滩涂种养殖资源,做好滩涂海域生境改善的规划工作,降低沿岸海域生境负担。二是海岛建设与开发要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肆改造和侵占行为应当被制止和谴责。要充分利用海岛资源来发展海岛经济,减少扩张性改造和建设,降低污染性发展和破坏性建设,要通过保护海岛植被林木及附近海域水生物种、海洋生境来提高海岛应对自然灾害的防范能力。三是航道开辟和港口建设应当联动发展,发展规模化管理经营和集中性运输通航,可减少因过多分散的港口和航线而加剧运输成本,同时减少海域空间改造和资本消耗,从而降低航线海域生境和资源承载力。人们要做到不以排挤和压缩海洋生境空间为代价来扩张人类生存空间,要以海洋生境改造与保护的合理性相结合作为我们生产生活的价值归宿,体现出“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创造人”的一种相互依赖、和谐共存的辩证统一关系。

3.2 社会经济发展与海洋资源开发协调共进

人类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离不开自然资源的供给。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揭示资源与经济的紧密联系,又批判性地借鉴工业时期欧洲发展状况来剖析西方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弊端,并强调资源与经济之间发展的协调性对缓解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矛盾的重大作用。首先,大规模的探捕掠夺加剧海洋生物资源不断减少,而海洋生物资源的稀缺性又制约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我们应当减少掠夺性的捕捞生产,多研发先进的种养殖生产技术,开发深远海、公海渔业生产空间,维持经济类优势品种的生产能力,扩大渔业增养殖投入力度,通过改善生产结构来优化海水产品供给侧,同时扩大对海水生物资源的增殖放流和海洋生境的养护,对珍稀品种加以保护和进行人工增养殖,减少因海洋生物资源的稀缺性带来的生态难题。其次,科技资源的利用讲求高效充分,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制于海洋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不可控制的开发利用将会加剧其稀缺性,导致科技研发陷入更深层次的矛盾。由此,要加强海洋矿产资源的有效开发管理,重视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以及防范其稀缺性产生,推动科技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海底矿产资源的无度开采和浪费,扩大海洋经济再生产,保持海底风貌的平衡稳定。同时军工器械的研究作为保卫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将其技术应用于人类生产实践当中,为人类生存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最后,能源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对海洋能源的不可再生性更是要求我们要提倡发展能源节约型经济和开发绿色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热能以及核能等能源开发利用已步入新潮,从多种渠道扩大能源补充,通过多措并举来满足急剧扩张的工业发展需求,减少海洋不可再生能源的开采和损耗。

3.3 人类社会实践与海洋生态维持平衡稳定

维持人类社会与生态的平衡稳定是保障人类生境稳定的关键。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和谐共进是人类可持续生存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的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基本是以牺牲、破坏或改造自然生境为代价实现的,要维护社会与生态的平衡稳定,应当树立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认清社会与生态之间关系和地位处境,以和谐发展观念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善生态。也即我们要重新审视社会变迁与生活环境变化之间关系,维护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同时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和生存法则。其一,加强对人口聚集滨海城市、临港工业基地生态环境监管,严厉管制滨海生活垃圾倾倒和污水排放行为,严格设定排放标准和惩罚力度,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海和谐。要减少沿河近海重污染、高损耗工业的发展规模,保证工业污水、沉渣、油污经过严格处理且达标后方可排放或循环利用,以降低相关海域资源生境负担。其二,要加强海洋资源开采的科技保障和安全防范,严格监管生产设备的安全性能,降低灾难性事故发生;要设立相关海域的“休渔”和“禁渔”制度,让鱼类大量繁衍和休养,严格规制捕捞工具及其作业方式,严惩非法捕捞渔船渔民,保障传统渔民正当权益;对于稀缺、濒临灭绝的海洋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应当加以保护和恢复其能维持某种最大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水平,提高海洋生态链的整体性,严令禁止非法开采和交易,让海洋资源得到最妥善的养护。其三,海洋作为贯穿世界各沿海国家的主要枢纽,其生境恶化会影响到每个沿海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护海洋生境也成为各国人民共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需要世界各国联合共治,加强对用海管制权的规制和责任限定,减少不必要的军事示威演练造成的毁灭性生态难题;加强对进港国际油轮、客轮、货轮漏油、泄油防范监管力度,定期做好相关港口码头及其附近海域水质检测与污染基数分析,并做好资源生境的监测和修复。

4 结语

人类曾经的生存模式是以征服大自然为主要目的,以生产科学技术为重要手段,以物质财富增长为主要动力。而文章中阐述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关系,其意特指人类生存与海洋资源生境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也即在解决人与海洋生境“对立”问题时也要维持和巩固其“统一”的成果,同时强调人们要用全局、发展的眼光树立一种辩证统一、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做到自身实践活动既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又不破坏生境平衡,要做到科学、合理、准确地把控矛盾双方的“度”,让两者在地球这一共同载体中和谐共生、并行不悖。人们曾对海洋资源进行无度、无序、无偿的开发利用,导致现阶段的海洋生境变化和资源荒漠化等现状向人们敲起警钟,文章采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来探讨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也為有效避免海洋生境的报复性变化提供哲学思路引导,并为探寻适宜人海融合、和谐共生的“双赢”发展道路,构建“人海和谐”的新局面提供理论支撑,对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现实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元龙.论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1995(02).

[2] 王苏琪.以人为本的哲学思考[D].武汉大学,2005.

[3] 张金钟.关于自然界的先在性问题[J].丹东师专学报,1994(01).

[4] 黄达强,石永义.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出版社,1987.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6] 刘国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研究[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2002.

[8] 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结合的理论先声[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4.

[10] 黄志斌,雪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07).

[11] 王世表,王萍,沈公铭.浙江省海岛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07).

[1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

[13] 滕清.浅析实现人类生态与自然生态平衡的设想[J].农技服务,2017(07).

[14] 李澍.以人为本与自然先在性的哲学初探[D].合肥工业大学,2009.

[15] 王小茵,刘伟涛.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J].商,2015(06).

猜你喜欢

海洋资源
广西北海向海经济发展的战略设计
加快广西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论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及环境保护
长三角区位一体化背景下象山渔文化对海洋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发展建议
辽宁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科技需求和政策研究
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与对策分析
海洋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研究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与分析
论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连云港市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