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心声

2018-05-14刘秀丽

新班主任 2018年6期
关键词:体育课心理老师

瑞天的遭遇让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小学时代,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严厉的,甚至有些不近人情的体育老师。那时他刚刚毕业,没有什么工作经验,对小孩子的身体与心理的研究更是寥寥,只是一味地在体育课上要求我们做一些做不到的事,至少对于个子太小、能力不强的我来说,他的要求是过高的。我因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没有长高长壮,跑步跑不快,扔铅球扔不远,跳马跳不过去……每一次我都是倒数后三名,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无法脱离这个名次。那位老师每一次都把我和倒数的几名同学揪到队伍的前面,指着我们的头,嘴里还不停地羞辱:“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你真是一个笨蛋!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么笨的学生!”我面红耳赤,低着头,听到其他同学的一阵哄笑,真是无地自容。我是女孩子,内向且自尊心很强,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对他充满了恐惧和憎恨,对体育课更是充满了厌恶。每一次要上体育课了,我便心跳加速,坐立不安。童年本来是无忧无虑的,可是可怕的体育课却给它蒙上了挥之不去的阴霾。说这话并没有任何夸张,那位体育老师就是具备如此大的杀伤力,我从此患上了“体育课恐惧症”。

教育是育人的工作,总要讲究人情,人情与“温暖”这个词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无能的老师才会认为粗暴是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则,并不遗余力地实践,而一个有能力的老师绝不会与粗暴有任何瓜葛。我常常回忆起那段与体育课抗争的时光,要求自己做个温情四溢的老师,像呵护娇嫩的花朵一样呵护每一个孩子。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心小学 刘秀丽)

有些老师对犯错的学生及时教育,但因批评过于严厉,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教育学生是好意,但由于方法不妥当,好心却干了坏事。那么,面对学生的犯错行为,第一时间该怎么办呢?

首先,千万要镇定,不要火冒三丈,温和的态度是对学生原本紧张惶恐心情的心理安慰。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错,这些都很正常,他们在不断试错中成长、成熟。魏书生先生说过:“责怪学生不听话,往往是自己办法太少。”学生犯错了,老师千万不要惊慌,要在第一时间处理受伤害者,待处理完毕后,再认真、耐心询问当时的情况,尽可能做到不大声呵斥,以免影响当事人全面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询问调查清楚事情的缘由后,再对当事人分别进行教育,使他们能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危险的,是不可取的。

其次,当自己确实想发火时,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缓一缓,两分钟。要知道,教鞭一旦举起,巴掌一旦拍下去,那就黔驴技穷,看家本领也输光了。若能坚持两分钟,心中的怒火就已消解大半了。若不能遏制心中的“恶魔”,你带刺的语言极有可能伤害一个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更严重。我在处理班内及班与班之间重大纠纷时,常采用此种方法,很有效果。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新城初级中学 杨文华)

为了避免教育过程中的不慎言行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教师要注意什么呢?

加强对自我情绪的调节,平和地包容孩子,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教师要善于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加强道德修养。尽管教师每天的教育教学工作千头万绪,遇上班级意外情况,也要保持冷静。即使自己的学生犯错误了,“闯大祸了”,也应坦然面对,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并把这种正面情绪传递给孩子。

在学生遇到困難时,给点等待的时间,并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和保护。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尊重孩子,充分认识心理伤害的严重后果。如果我们把孩子比喻成一颗春天的种子,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这些种子获得它所需要的阳光、水分与营养,尽可能阻止外来的干扰因素。学生“犯事”了不能一味指责,更不能吓唬孩子,而是要及时给学生提供积极的帮助和心理安抚,并和孩子一起积极面对突发情况。

要因生施教,有浓郁的教育情怀。不同的孩子性格脾气、心理素质等各有不同,教师在处理同一类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此外,对学生的教育需要过程,过程需要艺术,艺术需要情怀。学校是真正育人的地方,也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教师要有教育情怀,多了解、理解、尊重孩子,多欣赏、引领、包容孩子,给学生营造温暖健康的发展环境。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 刘保群)

很多老师在遇到学生犯错时,第一反应是让学生尽快承认错误。这并没有什么错,因为只有让学生承认错误,才能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不过,问题出在学生认错后的处理方式上。事情已然发生,再多的惩罚对于学生来说都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行为。

首先,重明错。学生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要他们在短时间里完全改变几乎不可能。老师要慢下来等等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学生犯错后,心中会经过一番挣扎,如果教师只有指责和恐吓,容易激化师生矛盾,学生更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在学生认错后,不要过多惩罚,而是要让学生能知道错误以及愿意改正。

其次,重引导。学生知错后,接下来便是要好好引导。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这样做是错的。和学生分析犯错原因,引导孩子不再犯错,这比惩罚更有用。学生承认错误后,会有一定的心理负担,担心这件事情会成为自己的“标签”,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无法摆脱。因此,在学生承认错误后,老师要关注孩子的行为,及时与孩子沟通、疏导,让学生意识到,只要改正了,不再犯错就行。有了行为和心灵上的双重引导,学生对承认错误有更深的认识,这比强制性的改错更有价值。

最后,重责任。培养责任感是引导犯错学生认识错误行为的最佳途径。学生犯错后,应该让学生去承担一些责任,比如,学生的行为导致某个学生受伤后行动不便,学生在认错后,可以让他负责照顾这个孩子。学生在照顾受伤同学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其他人带来很多不便,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也有更多的审视。

(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象山小学 洪玉惕)

猜你喜欢

体育课心理老师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心理小测试
体育课上的“意外”
心理感受
讨厌的理由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心理小测试
六·一放假么
老师,我喜欢你,这是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