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单亲幼儿同伴交往的家庭因素研究

2018-05-14姚静宜

现代教育科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同伴交往单亲家庭

姚静宜

[摘要]家庭是幼儿生活和学习的最重要组织形式,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单亲幼儿的同伴交往有其独特的意义。影响单亲幼儿同伴交往的家庭因素包含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冲突状况、家庭教养方式、生物遗传因素、抚养人的性别、抚养人身心发展、亲子关系质量等7个方面。因此,本文建议通过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等途径提升单亲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关键词]单亲家庭;单亲幼儿;同伴交往

[中图分类号] B84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8)05-0054-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05011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场所,对幼儿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于完整家庭,单亲家庭作为一种特殊的家庭形式,单亲幼儿的同伴交往在交往方式、交往对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旦幼儿的同伴交往出现问题,必将对其认知发展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消极影响[1]。因此,研究家庭因素对单亲幼儿同伴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单亲家庭幼儿同伴交往的概述

(一)单亲家庭幼儿同伴交往的内涵

要全面、充分地理解单亲家庭同伴交往的含义,必须先明确三个概念:单亲家庭、幼儿、同伴交往。单亲家庭是指父母亲双方中只有一方承担照顾子女的主要责任并与其共同生活的家庭[2]。幼儿是指3—6岁的,在幼儿园接受教育的儿童。幼儿同伴交往是指生理或者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幼儿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3]。单亲家庭幼儿同伴交往是指是3—6岁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幼儿,与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人之间的共同活动。

(二)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内容

第一,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观念。幼儿同伴交往观念是指幼儿在与同伴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对同伴交往方式、评价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幼儿同伴交往的行为往往是在幼儿同伴交往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而幼兒同伴交往的行为也会影响其观念的形成和更新,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家庭教育是关系和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奠基性事业,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和幸福人生的奠基具有独特作用,在孩子的“三观”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4]。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统一稳定的家风。家庭的观念将会给予幼儿同伴交往观念的形成以及同伴交往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产生潜移默化及深远持久的影响。

第二,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对象的选择。幼儿同伴交往对象的选择主要由外部客观因素和内部主观因素两方面决定。外部客观因素是指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内部主观因素是指幼儿选择同伴交往的观念以及倾向不同,家庭通过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观念,进而影响其对同伴交往对象的选择。

第三,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方式。幼儿同伴交往的方式是指幼儿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样式。根据不同的维度可把同伴交往方式分成不同类型,按照主体的意愿,可分为主动和被动的交往方式;按照行为的媒介,可分为语言和动作的交往方式;按照主体采取的行为,可分为以和平或者暴力的交往方式。这些又与幼儿的性格有着直接的联系,受家庭的影响。

第四,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是指幼儿在一定时间内与同伴交往的次数。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主要取决于家长和幼儿对同伴交往的重视程度。如果家长十分重视幼儿的同伴交往,往往会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或教授幼儿的同伴交往的技巧等策略以增加幼儿同伴交往的频率,促进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

第五,家庭影响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交地位。不同家庭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其行为方式有着很大差异,同伴对他们的反应也会有所不同。由此在幼儿同伴中间存在着不同的交往类型,即儿童不同的社交地位[5]。幼儿同伴交往的社会地位一般分为受欢迎型、被拒绝型、被忽视型和一般型四种。对幼儿来说,影响同伴关系的主要因素是人的外表及性格[6]。家庭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间接影响其同伴交往的社会地位。

二、影响单亲幼儿同伴交往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经济状况

家庭经济状况是指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经济来源和支配状况等诸因素的总和[7]。家庭经济状况在幼儿的生活环境、幼儿的认知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三个方面影响单亲幼儿同伴交往。第一,幼儿的生活环境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在物质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幼儿成长发展状况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情况。单亲幼儿由于父母的婚姻破裂而由一个主要抚养人负担生活,虽然另一方会提供经济补偿,但是主要抚养人的经济压力仍然较大,对幼儿的成长投入有限。在精神方面,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与幼儿交流的时间和质量,进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单亲幼儿由父母一方抚养,主要抚养人由于需要工作维持生活,陪伴幼儿的时间有限,质量也有待提高。第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长对幼儿的态度及指导方式。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家长普遍关注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采取的方式也较为科学。单亲幼儿的家长经济压力大,对幼儿的态度和采取的方式都有待改进。第三,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通过对不同收入水平家长的观察与调查发现,收入高的家长中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情况[8]。

(二)家庭冲突状况

家庭是幼儿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桥梁,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单亲幼儿的同伴交往的影响尤为重要。家庭冲突过程中父母面对冲突的态度以及处理方式也会影响幼儿对冲突的认知,影响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与完整家庭中的家庭冲突不同,随着家庭的破碎,单亲家庭中父母间的冲突还存在于离婚后的事情安排,如照顾幼儿的主要责任划分、协商幼儿生活费用等。环境的各个系统和因素间是相互作用的。家庭是幼儿成长环境中的小生态系统,一旦家庭环境遭到破坏,那么环境中的主体也必然会受到影响[9]。双亲间的冲突会导致幼儿在情感上的安全感大大降低,导致幼儿对这种冲突的解释及对自己解决冲突能力的设想与实际情况远不相符[10]。幼儿长期生活在冲突复杂、不和睦的家庭中,缺乏完整家庭中应该享受的关爱和温暖,易导致幼儿出现消极的情绪,影响幼儿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单亲幼儿的家庭冲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巨大和不可磨灭的影响,特别是父母关系的破裂,父母一方在生活角色中的缺失使得幼儿受一方家长的培养和影响,人际交往互动的机会较少,阻碍了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发展。

(三)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11]。家庭教养方式是在父母与幼儿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这种互动的结果从父母对幼儿的生理养育活动中和心理成长中体现。家庭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的同伴交往有着重要影响,家庭教养方式指导教育行为并对幼儿施加影响,从而形成同伴交往的观念以及技能习得。国内外对家庭教养方式有诸多研究,其中鲍姆令特提出了最常见的三种教养方式: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三类教养方式可从基于幼儿感受以及对幼儿的约束程度进行区分:权威型父母对幼儿有温情,在理解幼儿基础上进行约束;专制型父母缺乏温情,按照高标准进行约束;放任型父母溺爱或忽视幼儿并对幼儿约束较少甚至不进行约束。在单亲家庭中,家长很可能把期望寄托于幼儿,提出不符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期望,溺爱或者严格约束幼儿。家长往往采取专制型或者放任型的教养方式,而权威型教养方式才最能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

(四)生物遗传因素

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亲幼儿同伴交往也应考虑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传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类许多行为是适应性的或预先编程的。机体生物成熟过程基本上是基因程序的逐步展开,它决定性状发展的范围[12]。基因对气质与社会性特征有一定的影响。气质是指一个人所特有的,主要是生物决定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13]。气质具有天赋性、遗传性和稳定性。关于气质的研究有很多,按照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特提出的体液说,人的气质可分为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胆汁质和多血质的气质类型具有外倾性,粘液质和抑郁质具有内倾性。单亲幼儿具有先天不同的气质类型,不同气质类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也促进某些性格特征的发展。

(五)抚养人的性别

不同于完整的家庭中父母雙方共同承担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单亲家庭中的幼儿只有一方家长作为幼儿的主要抚养人。而父亲或者母亲作为主要抚养人,会因性别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抚养行为特点进而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主要抚养人因性别不同而产生不同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作与抚养的平衡度和培养的重点两方面。一般而言,母亲作为抚养人,在工作与抚养幼儿之间,会将更多的精力偏向于抚养幼儿。母亲承担的抚养任务量比父亲多。父亲作为抚养人,很可能会请求自己的父母分担抚养幼儿的责任,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工作以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而父母由于角色的特征不同,其培养幼儿的重点也不相同。母亲培养重点聚焦于幼儿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教会幼儿学会理解和包容等方面;父亲则更加专注幼儿的承受能力、责任心等方面。

(六)抚养人发展水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作为幼儿的抚养人与幼儿相处的时间相对较多,其个性发展和行为特征都对幼儿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父母是幼儿学习的榜样。父母在与不同主体间的交往行为都会成为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模板和范式,幼儿通过观察来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方式和技巧,通过模仿进行同伴交往的行为实践。一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婴幼儿时期与父母的交往。儿童对同伴的态度和行为特征大多是其父母与人交往特征的翻版[14]。第二,父母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幼儿的教育态度、教养方式和教育行为等。单亲幼儿的抚养人由于遭遇婚姻破裂,需要独自承担生活压力和抚养幼儿的责任,其生理和心理上都承受了巨大的痛苦,需要一段时间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来适应在家庭中新的角色。而抚养人的身心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其对幼儿的行为,包括幼儿的同伴交往的行为。

(七)亲子关系质量

亲子关系即父母子女关系,它是家庭教育的中心课题,比任何一个具体的方法都重要。积极的亲子关系,会让幼儿感受到爱与被尊重,形成较为积极的同伴关系。而亲子关系不良的幼儿,则容易对自己、他人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的认识和消极的体验,并影响其与同伴友好地交往[15]。单亲幼儿由于只有一个抚养人,其亲子关系质量对于同伴交往的影响尤为重要,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健康成长的直接动力。单亲家庭中幼儿的亲子关系的主体包括幼儿和抚养人两个主体,在建立亲子关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冲突矛盾,不同于完整家庭中亲子关系中父母双方能够相互协调,促进亲子关系访发展,单亲幼儿的亲子关系的培养过程相对艰难一些。并且单亲幼儿的抚养人迫于生活压力而不得不分散时间和精力去协调工作与抚养幼儿之间的平衡,陪伴幼儿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从而影响亲子关系的质量,进而影响幼儿的同伴交往。

三、单亲家庭儿童同伴交往的教育对策与建议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不仅应该是呵护幼儿生理成长的必要场所,更应该是滋养幼儿心理发展的重要场所。要想促进单亲幼儿的同伴交往,基本前提是要创设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幼儿身处家庭环境中得到愉悦的内心体验,从而平稳地成长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充足有效的物质环境和丰富适宜的精神环境。首先,家长要安排好家庭的经济生活。家庭经济状况直接与幼儿的物质生活、学习环境等方面相联系,对幼儿的教育及同伴交往也有一定的影响。家长应正确对待和科学安排家庭经济收入,使家庭物质环境充分发挥其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作用[16]。物质环境也是精神环境的前提和保障。家长在尽可能给幼儿创造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应重视精神环境的建设。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和家庭情感功能的弱化这两个方面是单亲家庭环境与完整家庭环境最明显的区别。幼儿的心理发展仍不健全,情绪调节能力差,情绪反应往往随家庭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家庭破碎及父母离异的状况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如焦虑、紧张、自卑等。因此,家长要在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基础之上再与幼儿进行沟通,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丰富的精神环境的核心是爱。家长要发自内心地去爱幼儿,接纳、尊重和欣赏幼儿,让幼儿内心充满安全感。

猜你喜欢

同伴交往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浅谈高中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单亲家庭初中生心理行为分析及教育策略
小学六年级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透视与辅导策略
初中生同伴交往归因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礼貌教育促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实践
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研究
角色游戏在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
浅析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