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引擎推动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2018-05-14朱燕平

今日财富 2018年12期
关键词:惠州市惠州孵化器

朱燕平

本文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角度切入,通过研究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由此发现其仍处于取得初级成果阶段。接着在分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不足中发现其巨大的发展空间,要发挥“双创”的重要引擎作用,并在此发展新契机下探索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双创”新对策。本文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有效的借鉴。

一、引言

2014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后写入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即“双创”。“双创”也是全球发展的契机,受到重视,2017年4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设立“世界创意和创新日”。

在“双创”的强大浪潮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方政府开始制定更为完善的创业创新扶持政策,对地方的产业推动作用明显。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东岸的惠州市,作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双创”大军中力争上游的一员。在国家利好的“双创”大环境之下,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产业,近年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可以说,“双创”已然成为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巨大引擎。

二、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状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客观要求,科技进步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非常關键。早在2006年,科技进步对惠州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已达到53%,高新技术产品产值90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7.8%。

(一)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众创空间—仲恺高新区

惠州市高新科技产业,最主要的就是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仲恺高新区”)。仲恺高新区是全国88个国家级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位于深莞惠区域核心,南靠深圳,西接东莞,毗邻广州、香港,地理位置相当优越,内有“一区四园五镇(街道)”,是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地。它的发展史基本就是惠州市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史。

经过多年发展,仲恺高新区吸引了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中外企业在区内投资设厂,形成了以LED、移动互联网、平板显示、新能源、云计算为主导的“4+1”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11年,“4+1”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1447.5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5%。 2013年仲恺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9亿元,同比增长21.5%,经济总量占全市19.9%,增幅较全市平均水平高7.9个百分点,总量及增幅均居惠州市各县(区)第一位。

尤其是在仲恺高新区先后获得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数码视听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激光头特色产业基地、国家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多个国字号招牌,还获得广东省火炬计划高能环保电池特色产业基地、广东省火炬计划汽车电子特色产业基地、省部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广东省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广东省物联网产业基地和广东省LED产业(惠州)基地等多个省级“名片”。

(二)惠州在“双创”契机下的应对举措与成果

2015年6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立“双创”的一些具体有效措施,包括鼓励地方设立创业基金,对众创空间等办公用房、网络等给予优惠;对小微企业、孵化机构等给予税收支持;创新投贷联动、股权众筹等融资方式;取消妨碍人才自由流动、自由组合的户籍、学历等限制,为创业创新创造条件;大力发展营销、财务等第三方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造信息、技术等共享平台。响应国家政策,抓住新契机,惠州市也制定了符合本市发展的“双创”应对举措,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果。

1、强化创新创业扶持。成立政府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重点帮扶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中小型创新企业,帮助创新创业人才解决资金难题。目前在惠州仲恺高新区已有天使基金、风投基金11家,总资金规模达10亿元。

2、实施“双创平台工程”,打造100万平方米“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在孵化机构这一块,惠州市先后出台《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扶持办法》《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项目建设和产权分割管理暂行办法》和《惠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16~2020年)》。截至2016年底,惠州市已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3家,省级孵化器4家,在孵企业共605家,累计毕业企业236家;建成众创空间20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1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累计引进374个孵化团队和项目。

3、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常态机制。把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强宣传辅导,贯彻落实优惠政策。据统计,惠州市近年组织了3批288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到464家,是5年前的4倍。相比2015年增加209家,增幅达82%。此外,还组织了3批330家企业申报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全市省高企培育库入库企业总量达463家,增幅达184%。

4、为惠州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近年来,惠州先后出台多个人才规划和人才优惠政策,不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每年财政投入10亿元用于人才引进、培养、服务、载体建设,计划到2020年,引进10名以上院士,全市博士累计达到1000名以上、高级职称人才总量1万名以上。

(三)惠州市高新科技产业仍有巨大提升发展空间

综上分析,在国家 “双创”政策引导下,惠州市的高新科技产业确确实实取得了成果,但这仅仅是初步的,许多环节仍处于规划阶段,创新项目尚未成型,政策仍存在许多留白,需要加以补充完善,从中也说明惠州市高新科技产业仍有巨大发展空间。

根据《中国制造2025》指示,要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要培育壮大一批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实施机器人示范应用计划。这些都反映出在“双创”环境下,高新科技产业已然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双创”过程中,要保留自身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色优势,就不能盲目跟风进行创新,一定要结合自身产业实情,才真正符合“双创”提倡的本质。

从宏观分析看,惠州市处于产业转型升级阶段,在补短板、降成本、去产能、去库存等方面经验不够丰富,尤其是对于供给侧改革处于探索阶段。惠州的产业版图,总体看产业实力较为雄厚,特别是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可圈可点。但也正因过于依赖这两大支柱,惠州的产业结构中非常关键的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了短板,抗风险能力偏弱,容易落后。

从微观层面看,惠州本土高新科技企业发展良莠不齐,虽然近年申报数量规模庞大,但是多为小微型的初创企业,需要政府进一步大力的支持。另因惠州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不少外地先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看好惠州庞大的市场需求,陆续把一些项目落户惠州,但惠州原先没有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落实的项目规模也较小,所以尚未形成蝴蝶效应之风。另一方面惠州孵化器对科技型小企业的孵化效果明显,但仍存在缺乏专业化运营团队的短板。

三、发挥“双创”引擎作用,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于企业来说,要把“双创”作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巨大引擎,才能快速推动惠州市高新科技产业这台大机器轰鸣前进。那么发挥好这一引擎作用,必须有政府和企业的合力。

(一)政府注重“真金白银”鼓励创新创业,企业高效利用资本

政府制定创新创业政策要更加系列化,实行一揽子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为创新创业保驾护航,让大众敢于创业、乐于创新。从宏观为创新驱动发展绘出“路线图”,从创新链、产业链、业务链方面制定更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和系列配套文件,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資金底气方面,要排除企业的后顾之忧确实做到惠企,助推企业创新发展,为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双创”基金的保障。

企业在拥有“真金白银”之后,必须要有创新的规划发展,项目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细则具体可行,化资本为科技生产力,化科技生产力为科技成果,层层创新推进。

(二)规划孵化全链条的规划发展

政府应持续做好惠州市高新科技产业孵化链条的规划性发展,在原有基础上去完善孵化器的发展政策。具体而言就是,重点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倍增计划,通过探索孵化器建设模式、强化科技金融服务等聚合要素共同驱动,集中优质资源,促进孵化器迅速增量提质。

在孵化器全链条的发展中,有一个关键点就是企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这是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配合努力的主要目标之一,企业岗位要求与政府引进的人才要能无缝对接,需要着重规划。今后,政企配合一方面继续建设新的孵化器,另一方面着重引进和培育专业人才,引入更多科技服务资源,以此推动孵化器的专业化运营,促进更多科技企业成长。

(三)“双创”企业队伍的精魂打造

创新企业不在于数量多,而在于精。企业要发挥“双创”的利好政策,集中优质资源,才能发动“双创”这一巨大的引擎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这部大机器快速前行。惠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抓住契机,依托产业园区的空间、技术和产业基础,完善全孵化链条,发展创新型企业队伍,让“双创”企业队伍成为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精魂。

本土企业如德赛、华阳等大企业,可以利用各自在车载电子、LED等产业领域积累的优势,围绕自身产业发展需要,结合对新型智能化装备的需求,已开始延长产业链,进军智能装备制造领域,以长补短,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

引进来的企业则要做好高新科技项目评估,集中优质资源进行发展,企业内部要重新做好自身明确的规划。

(四)人才队伍的引进与扶育

惠州市是发展中等水平的城市,虽然在发达程度不能与发达城市相比,但是也有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惠州市应该利用自身先天优势,辅以人才福利政策来吸引人才,同时注重培育本市内部的人才,增强自身的人才竞争优势。

吸引人才不能泛泛而谈,必须在人才的引进、激励、服务和提升四个环节都要有对应的具体政策。一是强化人才引进。产业的带动,必须要有顶尖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也就是带头人。加强财政支持,提高专项经费来吸引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省内领先水平的国内外科技创新团队到惠州创业。目前惠州制定的专项经费资助是分别给予1000万元、500万元、200万元,但是与深圳、东莞等地相比,还需提升。二是强化人才激励。在原有不定期开展评选的“惠州双创突出贡献奖”,重奖在创新创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之外,还需对整个团队和骨干制定一定的奖励机制,牢牢稳住人才队伍。三是强化人才服务。 “人才服务直通车”高层次人才的标准在细化后应该不断完善和扩充。创新型人才不是全面人才,所以在评价标准上必须因人因果,决不能一刀切,以免造成人才流失。四是人才的不断扶育。吸引人才到市后,企业要制定政策加以培训提升,既有利于本市高新科技产业的可持续性创新,也有利于人才自身发展规划得以实现。这一环节是留住人才的关键点。

(五)“双创”之器,应心无旁骛

高新技术产业是竞争相当激烈的产业,日升月异,稍不留神,就跟不上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惠州市整个经济发展状态仍处于较为传统的模式,高新科技产业处于这种环境下,难免会受影响。

政府要出台针对性的政策,坚决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多为高新科技产业创造真正的“众创空间”,给予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真正飞跃的平台。而企业自身要加强竞争意识,做好企业内部的人才培训,取消不必要的繁琐流程,提升核心科技的竞争力,摆脱以往模仿的老思维老经验。

(六)加投资金融之油,发挥“双创”引擎之力

如果“双创”是高新科技产业的引擎,那么投资金融就是高新科技产业持续发展的“石油”。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丰富融资途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才能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推动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惠州市的高新科技产业中的企业群。同时加强银行、投资基金等金融机构与仲恺高新区合作,成立担保资金池,开展科技企业“政银保”、“基金保”业务,这样强大的资金支持,会成为仲恺高新区科技创新小微企业快速发展的强大资金保障。企业自身也可以通过资本融合、企业联合重组等金融手段来做大做强。科技就是生产力,高新技术生产拓展的趋势在惠州越来越明显。高新科技产业中的企业群要“就地转型”,懂得舍弃弱项,联合他人的强项,结合自身对新型科技的需求,进军智能金融领域,从原来只进行单一的科技创新生产,结合金融投资循环作用,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加投资金融之油,发挥“双创”引擎之力,可以成为惠州市高新科技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四、结语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8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新动能重塑经济增长格局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惠州市处于新兴发展关键起跑阶段,拥有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样渴望并努力跟随国家的科技创新脚步去发展去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由跟跑到并跑到领跑,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之星,为国家经济的强大做出贡献。(作者单位为惠州工程技术学校)

猜你喜欢

惠州市惠州孵化器
班级里的趣事
浅谈对称思想在数学中的应用
惠州多姿多彩
湖南省认定科技企业孵化器48家
孵化器清场
2009年“惠州华轩杯”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日程
天蓝蓝,海蓝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