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双一流”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的几点思考

2018-05-14谢丽君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8年6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思政课

谢丽君

[摘 要] 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双一流”建设的高度重视。高校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内涵要求融入“双一流”建设的全过程。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下,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和建设,要做到教学理念有心有爱、教学内容有滋有味、教学方式有虚有实、教师队伍有情有才。

[关 键 词] 新时代 ;“双一流”;思政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8-0214-02

长期以来,思政课贴上了“枯燥”“没用”等标签,部分高校的思政课流于形式,少数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讲不活、讲不出兴趣等問题,这就要求高校加大对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力度,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时代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加快推进思政课建设,高校要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方面积极主动作为、精准施策。

一、教学理念:有心有爱

爱是教育的灵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个厌恶教育的人,肯定不可能成为好教师;一个能够从工作中发现幸福的教师,肯定会更乐于投身教育之中。因爱人而互爱,教育从而拥有了生命的温度。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提到:“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过程。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显然不完全是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其内在的潜能,让学生自己去认知世界。尤其对高校大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其自主学习思考和研究创新的能力。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国家领导人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形势下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抓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建设,对培养广大青年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立德”为“树人”,“树人”先“立德”。立什么样的“德”决定了树什么样的“人”。立德使人成人;树人使人成才。就是要先教人“为人”而“成人”,后教人“为学”而“成才”。

就如国家领导人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本质上讲,就是要爱学生。正如我们说,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二、教学内容:有滋有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当代大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正如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符合消费者的需求一样,作为供给主体的思政课教师也必须考虑学生的现实需要,也就是说,思政课要能回应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善于俯下身子,倾听学生的需求,强化“精准供给”,大力推进思政课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此前,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觉得思政课教材内容枯燥抽象;教材语言不生动,套话、老话过于冗长;教材文字过于繁琐。因此,希望教师要多讲一些接地气的、生活化的话语,这样会让学生更感兴趣,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们说毛主席是语言大师,说的话很符合人们的口味,所以能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流传,比如:“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话语,比如:“打铁必须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等等,有感染力、号召力且深入人心。

高校思政课要吸引学生就必须做到教学内容有滋有味,思政课不能高高在上、悬浮在空中,只有落地生根,学生才会愿意去接受和亲近,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有用、能用。也就是说,要把“高大上”的思政课讲得“接地气”。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发挥其理论和课堂优势,大力研究阐释、解读新思想,将其融入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过接地气的讲授提升思政课的“趣味”,促使新思想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三、教学方式:有虚有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当前,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互支撑的思政课教学体系,积极探索契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的便捷性、交互性等特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效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理论只有注入时代的火花才能散发出思想的光芒。思政课应结合当下的一些时政热点,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一些视频,如纪录片《辉煌中国》,这样既能配合思政课教学,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丰富教学形式,但不能为看视频而视频,应该从中挖掘其与思政课的联系,启迪学生思考,让课堂真正“实”起来、“活”起来和“动”起来,进而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目标,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思政课讲好、讲活、讲出兴趣,让学生愿意上、愿意听,使教学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总之,要让高校思政课活起来,那么教学方式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

四、教师队伍:有情有才

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新时代,高校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要求,培养一批有情有才、深受学生喜爱的优秀思政课教师。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的谈话中提到:“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这就要求高校打造一批有情有才的新时代教师筑梦队伍。尤其思政课教师要一岗双责,既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

思政课教师应该是有才又有情的。“有才”就是有渊博的学识,思政课教学能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能理解、好理解、感兴趣。同时,注重以学术促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支撑。“有情”就是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真诚和学生做朋友,不忘“育人”这一初心,同时做学生学术上的交流合作者。以心换心,我想,只有老师走心,学生才会入心。

要打赢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高校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工作落实,找准问题,精准发力,坚持问题导向、学生导向、效果导向,通过综合改革和创新实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同时打造一批一流的师资队伍,着力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有新作为,必须精心谱写新的篇章。在一流学科建设的契机下,把思政课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期待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万马奔腾,相信未来的“双一流”建设必定会大有可为,也相信未来的思政课会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杜家毫与中南大学学子问答互动全记录[N].湖南日报,2017-10-14.

[3]李旭炎.立德树人实践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4]蒋昌忠: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双一流”建设[N].湖南日报,2016-11-30.

[5]刘尧.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径选择[J]. 现代教育科学,2017(10).

[6]“顶天立地”建一流学科[N].人民日报,2017-11-13.

[7]陈宝生:教育改革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阶段[N].中国教育报,2017-10-20.

[8]新时代教育当有新作为[N].人民日报,2017-11-02.

[9]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起航”到领航[N].光明日报,2015-07-23.

[10]袁靖宇:树立中國高等教育的伟大理想[N].光明日报,2017-11-07.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思政课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