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分析

2018-05-14李楠

今日财富 2018年28期
关键词:缺位贷款财务

李楠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资金渠道日益多元化,并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但由于事业单位现行体制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财务风险管理空白和缺位问题渐成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大隐患,亟待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从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主要原因、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措施等方面对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做了论述,阐述了自己见解。

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因而造成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由于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非营利性的,因此,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相比,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具有自己的特点,有着不同于企业经营活动财务风险的表现。

一、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

(一)债务风险

近年来,一些事业单位因投资强度不够,便以举债扩大再生产和事业发展,结果提高了资产负债率,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影响了正常地还本付息。由于事业单位自身偿债能力的有限性,加上外部环境对事业单位贷款管理的缺位,事业单位“点菜”,政府“买单”的现象并不鲜见,债务风险问题日渐突出。

(二)担保风险

《担保法》明确规定,行政和事业单位不得为其他单位担保。但有些行政和事业单位由于法制观念淡薄或出于行政命令或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仍然违法为其他单位获取银行贷款等经济行为担保。尽管这种担保行为属于无效担保,但严重破坏和扰乱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并且,对其所属单位的担保行为,作为主管部门或单位,也必然同时承担相关的担保风险。一旦风险转换为事实,买单的仍然是行政和事业单位。

(三)投资风险

当前,事业单位对外投资情况较为普遍,但据某媒体调查,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行为中,真正盈利者少,实际亏损者多;能收到投资收益者少,有出无进者多。实践证明,事业单位的盲目對外投资,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大量的国有资产无法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另一方面还会形成潜在的其他经济风险,比如债务风险等。

(四)支付风险

众所周知,目前事业单位医药费挂帐、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和项目经费现象十分普遍。随着部门预算改革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资金支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大量的医药费和人员费用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在确保稳定和发展的工作压力下,挤占公用和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确保预算收支平衡成为不得已的选择,财务部门也因此承担着极大的违规支付风险。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风险意识缺位

大家都知道,事业单位一般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在我国,事业单位往往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是特殊的社会组织。也正因为如此,事业单位以吃“皇粮”自居,“吃穿”不愁,风险管理意识极其薄弱。

(二)管理制度缺位

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参与市场经济行为的程度不同,因此,其抵御风险的意识、能力和程度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事业单位风险意识的缺位,关于不同类型事业单位控制和预防风险的相关制度缺位程度非常严重,从国家和事业单位层面,还没有建立全面的风险预防、应急、报告、问责等制度体系。

(三)内部控制缺位

近年来,事业单位在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有个别事业单位在对外投资、大额资金支付、重大项目审批和外部融资等方面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是内部控制制度虽然有,但没有严格按制度执行,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为诸多财务风险埋下隐患。

(四)预算管理缺位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反映的只是预算年度的收入和支出预算,对银行贷款、对外投资等经济行为,尚未形成明确的预算管理机制,因此,财政和主管部门无法通过预算管理渠道,全面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上述需求和实际经济行为,对其财务风险的发生不能有效地预测、防范和控制。

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措施

(一)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

要尽快建立事业单位分类标准体系,完善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的财政管理制度;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形成科学的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医疗制度改革,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合理、全面的支出定额体系;在现有部门预算报表体系上,增加对外投资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和金融机构贷款预算,加强对财务风险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有效控制。

(二)全面引入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当前面临多种会计方法时应选择能低估资产和收益、高估负债和损失的方法。比如: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通货膨胀时期,对材料采取后进先出法核算,固定资产采取加速折旧等等。为进一步控制事业单位风险的发生和蔓延,建议在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时能够全面引入会计谨慎性原则,要求事业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对长期应收账款计提坏帐准备,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修订目前的对外投资核算方法等。

(三)健全贷款审批制度

要进一步加强事业单位贷款管理,建立严格的贷款审批制度。第一,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可行性报告制度。要通过可行性论证,明确事业单位贷款的额度、性质、条件、还款来源、还款时间、用款计划等。第二,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专家论证制度。对超大规模的贷款,在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征求社会各界对事业单位贷款的意见。第三,要建立事业单位贷款的公示制度。贷款事项审批前,要在媒体进行公示。第四,要明确贷款审批程序和权限,其中,大额贷款必须报经财政部门批准,特大额贷款应报国务院审批。

(四)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产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随着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的不断进步,对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范围和程度实行科学的预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风险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风险的破坏性。首先,要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予以指标化、数量化。比如资产负债率、投资回报率等。其次,要量化预警线,分析预警指标的预警值。预警值可根据实际数据测算推出,也可以据经验值测算。需要说明的是,预警指标应该定期进行更新和修正,但同一会计期间的预警指标应该一致。第三,要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面对海量信息数据,要善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实时甄别信息数据,实现报警方式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完善风险问责制度

问责制是指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工作秩序和工作效率,或者损害国家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制度。建立科学的问责制度,必须明确问责主体,确定问责对象,规定问责情形,细化问责方式,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负责。因此,必须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风险控制责任的第一责任人。

(六)建立风险应急机制

要实现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的管理目标,还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应急制度。一旦无法预计和无法控制的风险发生时,可以按照紧急预案,将风险程度控制到最低,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要制定风险应急预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危机,分别制定不同类型、不同级别、不同程度的应急实施方案,并尽可能使方案具体化、可操作化。(作者单位为大石桥市财政局)

猜你喜欢

缺位贷款财务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重点
财务自由这扇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分析师关注对财务重述的双重作用
财务风险的对策与探究
旧信封
小学习作教学指导的“缺位”及对策
网络安全中的“缺位”和“错位”
俄气从中国银行获得20亿欧元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