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歌圩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2018-05-14欧少丽

丝路视野 2018年18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发展现状

欧少丽

【摘要】文章阐述了壮族歌圩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壮族歌圩的保护传承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壮族歌圩;发展现状;保护;传承

壮族歌圩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八十年代,歌圩活动曾活跃一时,但接着受全球化、城镇化的影响,歌圩活动又受到巨大的冲击。对于壮族歌圩的保护传承问题,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一、壮族歌圩的现状

壮族歌圩以其独特的魅力历经漫长岁月的淘洗,千百年来,其活态传承从未中断,但进入当代,其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

(1)歌圩点数量在减少。以南宁市五县七城区为例,南宁市历史上曾有100多个歌圩点,但现在经调查,目前能够较正常开展活动的歌圩点也只剩下30多个了。一些歌圩点完全依赖政府的扶持才能开展起来,自身的修复功能已基本丧失,如马山县的古零歌圩。

(2)活动场所在萎缩。壮族歌圩的文化空间不断被挤压,有的歌圩场所被其他建筑物侵占,有的被开垦成了耕地,如武鸣县罗波庙歌圩,大部分已被学校及农户侵占;马山县的红旗桥歌圩,已被垦荒成耕地;隆安县的更望湖歌圩,也已被农户大部分垦荒成耕地等。

(3)歌圩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弱化。歌圩的倚歌择配功能逐渐丧失之后,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越来越淡,年轻人的参与意识不强,会唱山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农村青年大量涌向城市,壮族歌圩已由传统歌圩以青年人为主变为以中老年人为主,壮族歌圩的规模和影响力正在弱化。

二、保护措施

为使壮族歌圩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能够持续弘扬发展,政府及社会各界采取了多种措施和手段,对其进行有效地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把壮族歌圩纳入政策和法律保护的轨道。2006年,国务院把壮族歌圩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此,壮族歌圩正式纳入国家政策和法律保护的范畴,无论从经费上,还是在人力物力上,都有了相当的保障。现在国家给予国家级传承人每年补助两万元的传承经费,项目保护经费每三年给予一百多万元。

(2)建立壮族歌圩文化生态保護区。2016年,壮族歌圩文化(南宁)生态保护区已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无疑将成为壮族歌圩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因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对壮族歌圩及其他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的保护。打个比喻,就是我们发现森林里有一只珍稀的鸟儿,为了让这只鸟儿得到很好的保护,就把整座森林都保护起来了。建立生态保护区,就是修复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

(3)合理利用,创立品牌,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让壮族歌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惠及百姓。利用壮族歌圩这一文化资源,南宁市成功创立了两个文化品牌,一个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另一个是武鸣壮族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这两个文化品牌极大地提高了地方知名度,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实惠,壮族歌圩的保护传承也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南宁市因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文化软实力大为增强;武鸣区因为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也大大增强了县域经济竞争力。

(4)建立壮族歌圩数据库,全面保存壮族歌圩历史信息。在国家文化部的支持下,南宁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委托广西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建立了壮族歌圩数据库平台,采集了壮族歌圩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较完整地记录保护了壮族歌圩的历史面貌,特别是由广西非遗产中心承担的国家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实施,对国家级传承人刘正诚进行了全面的口述史记录,为今后研究壮族歌圩提供了大量真实可信的资料。

(5)发挥政府及民间组织的作用,大力恢复歌圩活动。武鸣区政府大力扶持该区山歌协会开展歌圩活动,如今灵水月歌圩已常态化地于每月的二十九日开展歌圩活动,每逢歌圩日,参加活动群众达数万人;上林县三里镇,在县政府及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入上百万元,建立了一个壮族歌圩示范基地,成为圩日歌圩的典范。

(6)从年轻人抓起,加强传承群体的培养。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壮族歌圩传承群体的培养,相继实施了薪火相传工程,加强推进非遗产进校园工作的力度,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如武鸣区的庆乐小学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示范点,武鸣区的尼达尼童声山歌合唱团小有名气;邕宁区团阳小学在国家级传承人刘正诚的努力下,也建立起了少年山歌合唱团;还有横县邓圩小学、马山县上级小学、上林县三里初中等学校,都建立了青少年山歌合唱团。

三、结语

歌圩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造就了壮族特有的歌圩文化。然而,随着社会传承的多样化,歌圩点数量在减少,活动场所在萎缩,歌圩的规模和影响力在弱化,应迅速采取措施,对这一古老民族风俗进行抢救和保护。

参考文献

[1]陆宗武.桂西南地区壮族歌圩文化与壮族文化固守关系探究[J].艺术评鉴,2017(06).

[2]杨欣怡.“互联网+”背景下广西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美与时代(上),2016(08).

[3]周天仕.武鸣壮族民间故事[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发展现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