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2018-05-14贾秉权濮玲

丝路视野 2018年18期
关键词:常规教育反思幼儿园

贾秉权 濮玲

【摘要】幼儿园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常规教育,儿童常规教育的确立极大地提高了儿童的生活质量,但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常规教育的外在要求之间的矛盾让教师时常陷入沉思。当前,随着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大,现代幼儿园的普及及其标准化建设日趋成熟。常规教育已经全面渗透到幼儿园生活中,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常规教育外在要求之间的矛盾值得我们反思。

【关键词】幼儿园;常规教育;反思

一、幼儿身心特点的内在要求

幼儿天生就好奇、好动、好模仿,同时幼儿还热情、天真、敏感、自我中心,喜欢野外活动、喜欢成功,幼儿教育要适应幼儿的天性,要让幼儿健康、快乐,感觉有趣味,既要求学得轻松,又要求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外在表现

从入园第一天,儿童就进入了常规教育的规训范围,常规教育借助各种道具行使其微观权利,实现对儿童的有效管控,从而避免混乱的出现。电子琴(带播放功能)本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道具,节奏不同的曲子是为了让儿童感受音乐美的同时增强声音区分能力。现如今, 电子琴已经从教学的道具异化成了控制儿童的“遥控器” 。

场景一:一曲节奏均匀的电子琴曲

早晨家长们争先恐后送孩子上学,和老师打招呼后急急忙忙去上班,孩子们进入了教室后有的大声喧哗,有的追逐打闹,有的玩耍玩具,十分热闹。等学生来齐后,一曲节奏均匀的电子琴曲开始演奏,孩子们纷纷开始收拾玩具, 并逐渐停止了嬉戏打闹,安静地坐在小椅子上,开始上课了。

场景二:一曲节奏急促的电子琴曲

刺耳的课间操铃声响起了,孩子们要出去做操,老师马上打开电子琴播放了一曲节奏很快的曲子,并且组织孩子们排队出去做操。快节奏的曲子似乎在催促着孩子们:“快!快!快!”。孩子們则尽可能快速但略显笨拙地把小椅子放到桌下,按座位次序排列成行。当四个小组的孩子们终于排成四列后,急促的电子琴声转变成了类似于“ 一二一|一二一|一二一”的节奏 , 孩子们踏着曲子的节奏, 排着队有序地走向外面。

场景三:一曲节奏舒缓的电子琴曲

吃过午餐,是一曲节奏舒缓的电子琴曲,似乎在催促孩子们“睡,睡,睡”,孩子开始还玩得欢呼雀跃,有的骑着小板凳,有的互相交流聊天,过了一会儿,等生活老师收拾完毕桌子、碗筷后,孩子们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床位上了,也不再大声喧哗了,准备休息了。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反思

(一)限制了儿童的自由发展

常规教育以牺牲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为代价保证了儿童生活的有序,儿童生活应该是自由的、主动的,但是常规教育却是用外力让儿童形成了条件反射,从而达到规训的效果,无论是座位、队列、吃饭还是睡觉都是对儿童生活场域的规划,“电子琴”本是给儿童弹奏和播放音乐的道具,最后却变成了儿童管理的“遥控器”,老师已经从促进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的“帮助者”角色变成了主导者,常规管理导致了儿童的常规发展而不是自由发展。

(二)儿童被“物”化了

教育的本来目的是要促进儿童身心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儿童健全的人格。儿童个性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被常规教育预设好的个性设计给限制了,儿童长期处在一种被模塑的位置,导致的结果是一个类型,用一句农业话语来说就是,“是小麦种子长得是小麦,不是小麦种子长得必须像小麦”。儿童一直是常规教育的“对象”, 处于“客体”的位置,如同“物”一样生活在成人世界预设的生活制度中,教育本来是促进儿童身心自由发展的手段,最后演变成了控制儿童自由的主要手段,它把人变成了物, 生命丧失了一个基本的品质———自由。

(三)儿童的生活被异化

生活世界的异化是指日常生活失去了人类存在之“根”的意义,成为与人的生存相对立的“异己”。儿童生活世界的异化,是因为常规教育是按照成人认为有利于管理的目的设计的,成人站在自认为有用的角度,为儿童设计了极其“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的常规教育,儿童生活被简化成了单一线条的一日生活制度,本来教育和生活是不分家的,但是儿童的教育和生活分裂成了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常规教育似乎提高了儿童管理的有序性,但是却遮蔽了日常生活的丰富内涵,舍本逐末导致的结果是得不偿失。

四、幼儿园常规教育要返璞归真

生活在社会契约中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常规教育本是为了儿童在有序的管理中更好地发展,是儿童自然天性和文化传统的自然结合,却在标准化过程中被逐渐异化了,重管理本身的意义而忽视了儿童发展的意义,最后限制、规训了儿童的自由发展。常规教育应回到本来的面目,是儿童自由发展的一种辅助手段,这种管理应当是以儿童天性的和谐发展为基础的,常规教育应当是润物细无声的,让儿童资源参与到常规的制定,体会到常规带来的和谐与自由。这样, 儿童在一种有限却又相对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得到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军.教育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孙爱琴.文化自觉视阈下的儿童文化——从式微、变革走向生长[J].甘肃社会科学,2014(06).

作者简介:贾秉权(1986.04—),男,汉族,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濮玲(1975.10—),女,汉族,重庆铜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军队教育。

猜你喜欢

常规教育反思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在常规教育中培养幼儿好习惯
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一日常规
音乐在幼儿园常规教育中的运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幼儿园大班环境中的常规教育
想念幼儿园
幼儿园私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