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社融合”模式在医务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2018-05-14金妍艳杜丽娜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7期
关键词:社会组织

金妍艳 杜丽娜

[摘要] 探索“全人照顾”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将治疗性的社工服务延伸到预防和康复阶段是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江苏省人民医院2016年探索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机构,通过“医社融合”的新模式在院内外提供“全程式”的社工服务,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方向。

[关键词] 医务社会工作;社会组织;实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6(b)-0191-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健康已不仅需要关注身体,还需要关注心理状态和社会需求;不仅需要关注治疗,还需要关注预防和康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医务社工进一步在院内推进治疗服务和预防宣教,在社会层面推进预防和康复服务,进一步推进“全人关怀”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发展是时代所需。

1 “医社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1.1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江苏省人民医院是全省唯一设立独立社会工作办公室的三甲综合型医院。医院于2015年成立社会工作办公室,2016年注册成立医务社会工作民办非企业机构,现有专职员工5人,实习生30余人,志愿者2 000余人,先后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建设了4个MSW实习基地。

2015年来以来,社会工作办公室在泌尿外科、肿瘤内科、乳腺病科、老年心脏科、康复科等9个病区开展临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服务内容包括各类病友互助小组和家属减压小组活动、个案服务、节日活动等人文院内人文活动,服务患者和家属近千人,荣获2015年度江苏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一等奖和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一等奖等荣誉称号。2016年以来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江苏仁医基金会等达成合作关系为贫困患者开展慈善筹款服务项目,开展个案评估、筹款申请、资源链接、宣传推广等工作,已为11名贫困家庭成功筹款,总资金量近80万元。

社工办在开展院内临床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同时,承担了院内外的医疗志愿服务工作。江苏仁医志愿者服务队于2009年8月成立,现有注册志愿者2158人。社工办探索形成了“ANGELS志愿者管理模式”,由S-social worker完成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和资源链接,策划并开展了门急诊导医导诊服务、“仁医行动”中美慈善手术孤残儿童蔓托服务、“仁医之声”花园音乐吧服务、“小丑天使”服务、“彩虹空间”术前陪伴服务、急救科普服务等志愿项目,服务院内外近万名患者和家属,荣获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1.2 “医社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和健康照顾有了更为多元的需求,同时医疗模式的转变也使很多医务人员意识到“全人照顾”理念,希望从心理和社会方面帮助患者和家属。2011年4月,原卫生部启动的“三好一满意”活动,对落实“服务好”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要“检查医院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开展情况,各地是否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并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医院社会工作者制度”[1]。2012年3月,中共中央1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卫生专业紧缺人才”[2]。因此,不论是卫生系统还是民政系统,政府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有了更紧迫的认识,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和支持。

自2000年大陆地区成立了第一家医务社会工作部以来,上海已有近160家单位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上海采用医院内部成立社工部门的形式,让医务社工的队伍和服务规模逐渐壮大,开创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2013年12月,在广州市民政局和卫计委推动下,2013年12月,在广州市民政局和卫生计生委推动下,广州市首个由政府购买的医务社会工作项目落户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项目周期为3年,每年由市财政投入服务经费60万元[3]。广州市采用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进医院的形式,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为了更进一步地发挥事业单位医疗技术与人力资源优势,立足服务医院,辐射社区,增进医疗系统的大众健康服务能力。2016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社会工作办公室发起成立“南京市鼓楼区仁医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探索“医社融合,协同发展”新模式。“医社融合,协同发展”模式,是指由医院与社会组织一起紧密协同,实现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新型发展模式。

1.3 “医社融合,协同发展”模式的应用

自民非组织成立以来,由江苏省人民医院社会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承担中心运营和服务开展。中心在通过专业社工理念,为院内外患者、家属和广大社区居民开展专业医疗志愿服务、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探索患者从入院、出院、到康复跟踪或临终的全人全程式服务。

在链接社会资源方面,中心积极与各家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2016年10月,与南京市栖霞区枫情关爱服务中心合作,成功申请江苏省“2016年救灾及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采购”,并成功中标“医起爱”晚期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关怀项目,申请到15万元服务资金。2017年3月,与南京市鼓楼区夕阳红养老院合作,申请南京市公益创投资金并成功中标“医社融合,五爱相伴”前列腺癌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关怀项目,申请到5万元服务资金。此外,与华侨路街道、南京爱德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南京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南京市雨花台区本善社工服务中心、南京韩博士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中心、南京鼓楼心莲家庭心理调护中心等建立合作关系,并合作开展各类社区志愿服务和院外医务社工服务。

机构品牌服务包括:“医社融合,五爱相伴”前列腺癌及其家属健康关怀项目、“医社融合,五爱相伴”前列腺癌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关怀项目、社区义诊和健康咨询志愿服务项目、“仁医救援”急救科普服務项目、“仁医之声”花园音乐吧项目等。成立至今,开展院内社工小组活动和病友会活动近20次,社区义诊和科普宣教活动20余次,随访患者和家属近百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2017年1月,“‘医路携手,癌症家庭重生记”荣获2015年江苏省优秀社会工作案例一等奖,“安宁护——肿瘤患者及其家属舒缓支持项目”荣获2015年江苏省优秀社会工作项目一等奖。

2 “医社融合”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2.1 满足“全人关怀”的服务理念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迁,“全人关怀”的医疗理念正在不断发展,对于患者和家属要做到“身心社灵”四大方面的关怀。医务社会工作者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心理安慰和资源协调,能够在患者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的调适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医院和患者之间的桥梁,实现“全人关怀”的服务。

但是,要真正达到服务家庭和改善患者社会环境的目的,社工需要连接社会资源,甚至在患者出院后进行跟踪服务。因此,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范畴不仅仅是院内,还包括出院后的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这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和社会组织的资源整合,能够将院内服务和院外服务形成衔接,真正实现“全人”和“全程”的生命照护和关怀服务。

2.2 实现“助人自助”的服务宗旨

“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服务宗旨,链接社会资源更是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目前,医务社工服务大多停留在医院内部,由于医院政策和医疗资源的限制难以将服务拓展至社区和家庭,服务还停留在“治疗”层面的帮助上。“助人自助”的目标是帮助患者实现回归社会,拥有自我帮助的能力和重新实现社会价值,仅仅依靠院内的“治疗”层面帮助还难以达到。在我国,社区康复机构和社区医疗服务尚未成熟,医院社工难以转介患者至社区。“医社”紧密协同能够将医务社工服务延伸至患者家庭和社区进行服务。通过“医社融合”的方式,即可健康保健服务尚未延伸到“预防”层面和“发展”层面上。

2.3 帮助医疗机构实现资源整合的目标

我国的社会工作发展是由民政部门牽头管理的,社会组织的注册和申请也隶属于各省市区县的民政部门。医疗机构则是由卫生计生委牵头管理,下达相关的医疗政策。由医院成立医务社工服务机构,可以整合民政系统和卫生系统的双重资源,实现互利共赢。一方面,社会组织可以从民政系统申请公益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并从社会层面寻求其他民非组织、基金会等公益资源的合作。另一方面,社工办隶属医院管理,可以贯彻卫生系统在人文服务方面理念和要求。

2.4 弥补社会组织缺少医疗资源的缺陷

一般的社会组织由于专业背景限制和资源渠道局限性,难以真正走入医院接触患者,获取患者和家属的第一首信息。因此,常年来不能突破医院到社区的壁垒,服务形成断层,游走在“做活动”的表层。类似“广州模式”的合作方式,需要社会组织与不同医院之间彼此磨合,也有一定的隔阂与局限。不同于链接院外社会组织松散的合作方式,院方自发成立医务社会工作机构能够链接专业医疗资源,可以弥补当前服务缺失,提升医务社工服务的专业价值。

3 “医社融合”模式应用的有利条件

3.1 政府鼓励社会组织培育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开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形成了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政府将部分职能移交给社会组织成为了一种方向。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要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的新任务。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社会组织有46.2万个,比2010年增长了3.6%[4]。可以说,“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是未来的发展导向,各地政府都积极出台鼓励引导社会组织注册登记和资金支持的政策。在这样的形式下,医院发起成立社会组织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可以利用医院资源招募到医疗、护理、心理、社工等多方位人才,并可以借助医院的资金和物力让机构顺利运营,便于服务的开展和社会资源的链接。

3.2 国家重视社会工作人才建设

2011年中组部和民政部等18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要求“要根据事业单位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工作性质、人员结构等因素,分类设置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和“以基层为重点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5]。近10年来,我国培养了一支50余万人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发展了4 7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1988年,北京大学率先设立社会工作专业。据教育部统计,至2007年底中国设置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211所,每年招收及毕业的本科生各在一万人左右[6]。目前,我国拥有社会工作博士教学点的高校已有10所。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规模和教育向高层次的发展为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基础。

3.3 地方进行制度创新试点尝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社会治理的治国思路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新部署。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工作符合社会治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基础—服务型治理[7]。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类非盈利组织成立和发展起来,投身到社会服务和基础社会治理中,为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组织载体,改善了医疗卫生服务供需结构,健全了医疗卫生服务市场机制[8]。

杭州市下城区卫生局2010年召开的区属医疗卫生机构领导工作会议上制定了《下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艾滋病感染者/病人管理实施方案(试行)》,由下城区“馨友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承担同伴教育、初筛、随访管理的工作。方案执行一年来,医疗机构的初筛咨询率和确认阳性结果告知率、流调率均达到90%以上,社会组织累计干预70余人,成果帮助2例阳性心情极度低迷的感染者重新振作,方案的试行取得了成功[9]。因此,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的合作在地方上已进行试点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具有模式的借鉴参考截止。

4 “医社融合”模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 医务社会工作认识不全

通过近年来政府的推进和媒体的宣传,城市里很多社区居民已经对社区社会工作有所了解,并享受到养老、助残、儿童教育等社会组织提供的多元化服务。但是说起医务社工,社会大众还是相对陌生的,患者和家属常常会把社工误认为护士或者是心理医生。此外在医院内部,医护人员对于医务社工的认知度也有待提升。不少去港澳地区或者国外学习过的医护人员听说过社工,但对于社工的真正内涵却不甚了解,也往往会误认为志愿活动的组织者。

因此,推进“医社融合”模式需要在院内和社区宣传介绍医务社工,将有众多医疗需求的社会大众的隐性需求挖掘出来,通过实质性的服务和科学性的评估说明服务的成效和质量。

4.2 社会工作者专业素养不足

社会工作既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科学,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时人,具有独特性,需要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对机应变地艺术性地解决问题。医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领域中挑战程度较高的一个,因为其具有的基本专业特性是“社会福利性的”“跨学科”和“综合性”[10],对社工的知识素养和研究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从目前的医务社会工作教学上看,医学院校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较少。而综合性院校里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内缺少医学课程,毕业生离一名合格的医务社会工作者距离还比较大,需要在工作中学习医学知识和临床实务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这对于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开展和实务模式的推进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4.3 社会工作实务督导不够

社会工作督导是一门专业的方法,需要由资深的社会工作者通过一定的程序向年轻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持续的监督、指导,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一线社工们都很年轻,能够承担起督导职责和具有督导能力的社工数量不多。目前,国内的医院多采用院内高年资社工和高校老师担任督导的方式。

2015年,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委托社会工作职业技能认证中心和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共同开发《注册社會工作督导培训标准体系(试行)》。2016年,深圳市民政部门颁布了《深圳市社会工作者初级督导选拔考核管理办法(试行)》。但是,目前国内尚没有统一的社会工作督导培训和认证标准。

4.4 社会组织参与不多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增长很快,各地民政部门都颁布了地区层面鼓励社会组织注册登记的优惠政策。但是,从社会组织的质量上来说,机构多缺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背景,有规模小、发展慢、专业化水平较差,不少机构甚至没有专职人员,还停留在业余时间奉献爱心提供志愿服务的阶段。另一方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非常少,社区社会组织的类型以为老、为小、助残类居多,具有专业水平的医务社会工作社会组织有待发展。

5 推进“医社融合”模式的对策

5.1 推进“全人关怀”理念下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2015年,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的战略构想。刘继同教授认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健康福祉中国”战略发展时代来临,健康社会工作服务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1]。“全人关怀”的理念与“健康中国”的战略构想在理念上是一致的,即不仅需要关注治疗,还需要关注预防和康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医务社工进一步在院内推进治疗服务和预防宣教,在社会层面推进预防和康复服务,进一步推进“全人关怀”的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发展是时代所需。

5.2 构建“高校-医院”医务社会工作教育体系

为了弥补当前社会工作人才基本素养的缺失,可尝试在高校与院方合作,共同完善制定医务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在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阶段,为有志于在医务社会工作方向发展和从业的学生接受医院提供的医学基础知识教育和高校提供的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教育,弥补当前教育体系的不足。

5.3 探索社会工作督导长效机制

虽然内地尚没有统一的督导标准和考核体系,但是医院可与高校合作分别在实务督导和理论督导方面相互支持,形成“1+1”督导模式,探索构建医务社会工作督导的长效机制。在当前缺乏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情况下,邀请港台地区的优秀督导定期指导和培训,尽快提升内地医务社会工作督导水平。

5.4 鼓励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

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非营利组织的介入和参与可以有效弥补公共卫生资源的不足,强化公众健康意识和提升了公众的医疗卫生综合素质[8]。我国具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能力的社会组织有待培育和发展,一方面提升已有医疗服务类社会组织的服务能力、筹款能力、社会资源链接能力等,另一方面鼓励此类机构的成立并给予更多的购买服务政策支持,加强机构的评估和管理。

[参考文献]

[1] 杜丽娜.我院医务社会工作初步实践及SWOT分析[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5):80-82.

[2] 季庆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J].中国卫生资源,2015(11):434.

[3] 李强.“医社合作”助病友走出困境[N].南方日报,2016-10-24(A11).

[4] 杨宜勇.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目标模式[J].中国经贸导刊,2012(10):27-42.

[5] 冯元,彭华民.社会工作在流浪儿童救助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1-6.

[6] 李迎生,韩文瑞,黄建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J].社会科学,2011(5):82-90.

[7] 王思斌.社会工作在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基础—服务型社会治理[J].社会工作,2014(1):3-10.

[8] 陈梦.医疗卫生类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发展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6):29-31.

[9] 何玉芳,席胜军,周晓红.疾控中心和医院及社会组织共同管理HIV/AIDS模式探讨[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84-86.

[10] 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7):7.

[11] 刘继同.“健康福祉中国”国家战略发展时代与健康社会工作战略地位[J].医务社会工作,2016(1):19-20.

(收稿日期:2018-03-10)

猜你喜欢

社会组织
关于四川省妇联参与政府购买的思考
发挥哈尔滨市社会组织公益普法作用之对策
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研究
我国社会组织品牌个性及其培育路径研究
论社会组织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功能定位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破除我国社会组织法律地位的实然与应然悖论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