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索

2018-05-14陆惠琼王果仙尹燕王燕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精神科品管圈应用效果

陆惠琼 王果仙 尹燕 王燕

[摘要] 目的 分析探讨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96例患者,依据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的48例患者采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护理,而观察组的48例患者则采用品管圈进行护理工作。结果 观察組患者在住院救治期间发生的不良护理事件概率较低,而对照组的不良概率则较高(P<0.05)。结论 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合理化运用,往往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尽可能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各项效益取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品管圈;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5(c)-0078-02

作为我国医疗机构的重要科室,精神科每天需要护理的患者人数较多,且情况较为复杂。事实上,精神类疾病的出现往往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时更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威胁,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1-2]。基于此,我国的精神科都加强患者护理工作。目前,品管圈护理工作凭借着其自身的优点而被广泛的运用在精神病患者的护理作业过程中,所谓的品管圈指的是由相近、相同性质工作场所的人,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活动团队,利从而实现相互合作,合理选择品管手法与工具,促进来精神病患者护理效果的提升[3-4]。事实上,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就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资料来源于该院收治的9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8例,均为女性,年龄21~45岁,平均(35.5±8.4)岁,在对该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品管圈的方式进行操作;对照组48例,也均为女性,年龄22~47岁,平均(37.6±8.7)岁,该类患者在护理的过程中主要采取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操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病情观察、环境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护理等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品管圈活动。观察组护理:①成立品管圈:精神科在建立品管圈的过程中,需要立足于自愿参加原则进行操作,并将圈名设定为爱心圈。为了确保品管圈运行效益的提升,品管圈的成员有11名,1名圈长。②明确主题:在开展品管圈护理工作时,工作人员需要科学采用根本原因分析、头脑风暴等方法,引导小组成员对患者的护理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护理安全管理中的缺陷以及问题进行找寻,最后依据迫切性、重要性、圈能力等原则,选择降低精神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③护理方法:在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潜在的危险进行评估。在这一过程中,若患者的风险评估分值出现较高的状况,需要医务人员在患者的床头粘贴相应的警示标志,从而确保护理人员能够对其进行重视,并实现重点管理。存在明显自杀自伤倾向的患者,首先安置于重症监护病房,保证监护病房内设施的安全性,其次,责任护士要及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有效沟通,仔细分析和掌握其心里动态,并加强巡视,做好各种生活用品和治疗性用物的管理,检查患者携带的物品,严禁长绳、锐器等危险品遗留[5]。对存在出走高风险的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对此类患者进行重点监视,必须安置于工作人员视线范围内,限制其活动范围,适时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及时掌握患者心理反应,给予心理安抚和劝导,并尽量满足其合理化需求,实施各种检查治疗时,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人陪同,提高防范意识;存在暴力攻击高风险的患者,尽量给予单间隔离,在保证药物及时有效治疗的同时帮助患者建立能够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模式,使患者准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病态思维,能够有效对自己的情绪变化进行控制,并适时采取相应的情绪发泄疗法,使患者冲动的情绪得以释放[6]。

1.3 观察项目

对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相应的观察。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于精神科患者的护理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得知:观察组的患者在住院期间仅出现4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不良事故发生率仅为8.33%,而对照组的患者在接受护理的过程中则出现了14例护理不良事件,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17%。见表1。

3 讨论

作为我国医疗机构中较为重要的科室,精神科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以及护理工作。一般而言,社会家庭、神经生化等因素都会对患者的精神病爆发产生一定的影响[7]。由于患者在发病的过程中会出现行为、心理、神经系统功能的混乱,会对其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需要精神科的护理人员展开科学的有效的护理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精神科工作人员需要在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品管圈护理工作[8]。

相关的医学资料显示:品管圈护理方法由日本的石川馨博士所提出,该方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时,能够借助所科学的手段与方法来对工作人员进行问题的全面分析以及解决[9]。该次研究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主要将该院接诊的96例患者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式进行操作,而观察组的患者则主要借助品管圈护理方法进行操作。通过对该研究的分析对比可以得知:实验组患者在住院期间,仅仅出现了4例护理不良事件,其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8.33%,而对照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则出现了14例护理不良事件,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9.17%。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十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于上述事件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科学运用,往往能够促进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率得到顯著的提升,并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概率的降低。不仅如此,该方法在推广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护理人员的积极参与,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并由此带动精神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较强的临床推广价值,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10]。该研究认为,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精神病患者治疗效益的提升,医务人员需要采取科学的措施进行护理工作,并确保各项作业效率的提升,实现我国医疗救治作业的稳步开展,提升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而品管圈护理工作在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带动各项效益的取得,保障医疗护理作业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乔金荣.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6):107-108.

[2] 丁辉燕,王玉琦.探索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4):14-15.

[3] 皮英.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6):48-50.

[4] 吴文艳,刘诏薄.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6,29(8):179-180.

[5] 张芬芬.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7):119-120.

[6] 张琳晗,代林林,冯立明.开展品管圈活动对精神科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的推动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9):1578-1581.

[7] 沈念红,钱一平,胡筱峰.品管圈在精神科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2):126-128.

[8] 杨成英,李洁.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7):217-218.

[9] 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2):127-130.

[10] 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等.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2013(11):128-130,133.

(收稿日期:2018-02-24)

猜你喜欢

精神科品管圈应用效果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应用
我院精神科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品管圈活动在眼科患者视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漏查率的研究
探讨人性化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精神科低年资护士在健康教育中的状况调查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