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成效及建议

2018-05-14张帆赵秀竹段秀娥刘昉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5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项目管理

张帆 赵秀竹 段秀娥 刘昉

[摘要] 目的 结合西南两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现状与取得的进展,梳理问题,总结经验,为下一阶段的建设提供借鉴。方法 对样本省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进行分析,梳理重点专科建设前后医院发展的对比。结果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经过5年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达到预期效果和规划目标,无论从专科建设,还是从“一带一路”辐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及项目监管等方面都为临床专科的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极大地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结论 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资金配套、项目管理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重点专科;医疗技术;项目管理;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 R1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5(c)-0001-03

[Abstract] Objective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national clinical key speciality construction in two provinces of southwest China and the progress which has been made, this research has sorted out the problems,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 and provided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xt stag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al clinical key specialties of the two sample provinces, and compar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spital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specialists. Results The National Clinical key Specialties achieved expected results and planned goals after five years of construct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medical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greatly injected the vitalit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matter of specialist construction, the “Belt and Road” radiation,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and project supervision, etc. Conclusion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on the fund match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inical key specialties.

[Key words] Clinical key speciality; Medical technology; Project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該文针对西南两省样本医院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情况与取得的科研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项目监管等方面成就和对医院全面发展作出的贡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同时还就提高临床专科医疗技术和科研教育水平,扩大国际影响力,辐射“一带一路”医疗的情况进行了总结梳理,力求为下一阶段重点专科建设的规划提供参考。

1 研究背景

为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合理配置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专科医疗服务,国家于2010 年4月启动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重点专科项目),并颁布了《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卫医发〔2013〕42号)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3〕245号)。这种大规模的能力建设项目,其实施进展、阶段产出及社会影响都将引起各方管理部门的关注。

2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实践与推进成效

重点专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强化管理规范,完善管理体系;创建专科特色,提高管理水平;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壮大专科辐射能力;整合优势资源,助推专科建设[1],同时,注重突出重点专科建设,兼顾一般学科发展,开拓以重点专科为核心的学科群体,提高医院综合服务功能,才能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2]。

西南两省在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努力,使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在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学科辐射、临床技术、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学科建设,打造出专科品牌,为医院的发展扩大了影响力,不仅救治区域内患者,也大大吸引域外的患者,有效地促进了学科的优势提升,给医院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全方位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打开优势学科与其他学科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1 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通过对西南某两省的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调研发现,两个省份的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基本实现预期布局和规划目标,项目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其中,专业分布情况较为平衡,如肿瘤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及慢性病都已成为重点专科建设的项目重点。在项目支持下,两省一些医院建立了地中海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具有一批高水平的诊疗、科研团队。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民营医院也获得了重点专科项目的支持。

2.2 重点专科建设,撬动医疗机构科研创新

随着社会对医药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健康产业已成为“朝阳产业”。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对促进健康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是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型国家不仅要有重大技术突破,也要深化科技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培养创新人才。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人口与健康是其11项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之一。

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对专科技术和人才培养投入大量专项资金,不仅要提高临床专科的科技水平,也要提高临床服务水平,满足更多患者的需求,同时要注重培养医务工作者的创新能力,打造卫生科技的创新队伍。在对西南两省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医院重点专科均在临床专业能有较大提升,新业务、新技术项目数量和开展例数有所增加,特色项目优势不断优化、落地,取得一批已转化或待转化的实用和发明专利,切实能看到专项资金对提升临床服务的撬动作用。特别是某医院的血液内科依据地区特点,在地中海贫血诊断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地方病科依托自身优势,开创地中海贫血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新技术,建立地中海贫血产前基因筛查防控体系,该防控体系已经辐射到“一带一路”的东南亚和南亚。

医院和临床医生在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体系中扮演着关键的创新主体角色,不仅是新技术的提出者,也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开发者,通过产品临床试验,参与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等方式影响创新产品的入市与扩散。

2.3 重点专科建设,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医院的人才建设理念和举措[3]。两省调研的样本,充分显示出有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医疗机构,从院领导就高度重视,给予临床科研创造和谐氛围,给予医生团队搭建交流平台,呈现出医院人才建设组织架构清晰,人才梯队更趋合理的局面。人员配备数逐年增加,中高级人员占比、硕士学历以上人员占比逐年提升。高级人才中的学科带头人和医疗专家力量也在不断加强,博导和硕导数量也有增高趋势,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医教研的人员实力。样本医院都有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的国际和国内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推出了“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即青苗计划、晚霞计划、引进计划和选拔计划等,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有的医疗机构采用不同方式对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设置青年科学基金,重点资助35岁以下优秀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国际化和卓越化打下了雄厚的基础。

2.4 重点专科建设,辐射“一带一路”医疗

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人类的健康与福祉都占据中心地位[4]。人口的不断增长、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态系统的退化、气候变化和新型传染病的密集出现等等,这一切使得每一个人的健康与他人或他国公众的健康密不可分,也使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应对超越国境线的公共卫生威胁及其造成的安全后果。于是,全球卫生安全自然成为全球治理的重大议题[5]。

国家卫生计生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决策部署,于2015年发布《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三年实施方案(2015-2017)》(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推动沿线国家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提高,提高共同应对公共卫生挑战能力。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不仅要对中国人民的健康负责,还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人民的健康作出贡献,不断提升大卫生能力,维护地区和全球健康卫生安全,保护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建设性参与全球卫生治理,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树立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构建新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该次调研的西南两个样本省份借助地理优势,充分利用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平台,以热情友好互助的态度,积极接纳跨境就医患者,认真培训第三世界国家的进修医师,同时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不断提高专科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该地区的医疗机构自《实施方案》颁布以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平台,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高峰论坛,建立中国—东盟传统医药科技文化合作交流中心、东盟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等,积极推进中国—东盟卫生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将东盟合作融入“一带一路”。近年来,已与缅甸、越南、老挝和泰国等国家共建医疗卫生平台,接纳周边国家患者,实施新技术诊疗,为周边国家培养、培训临床医生,真正实现“一带一路”下的医疗保健合作。

2.5 重点专科建设,强化监管和评估

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之义。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购买服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体现,不仅可以减轻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还可以使服务机构借助承办项目发展自己,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使相应的服务项目发展得更规范化、更专业化。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标志着政府购买服务已经从地方经验上升到国家政策[6]。

政府在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在资金配套过程中起了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对该项目的评估涉及更多专业性的考核指标设计和系统开发,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保证考核结果的中立,增强考核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美国三大心血管临床专科评价项目的评价主体均为第三方机构[7],政府或行政机构不参与。第三方机构具有职业化特点,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排名的独立性、公正性和客观性,有利于形成心血管临床专科评价的长效机制。目前中国的国家临床专科项目的评估工作基本都是政府主导,事后组织评估,无法对项目建设过程进行把控。为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建立适合国情的重点专科评价机制,把我国医疗行业的具体情况和重点专科建设评估的客觀性相结合,委托专业机构或行业组织,建立一套与临床专科项目建设平行推行的评估机制,根据反馈结果不断调整战略规划,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政策措施,以评价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促进重点专科建设效果全面提高。

3 发现的问题

3.1 资金配套不足

样本省的重点专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医院由于重点专科项目过多,项目管理科学化程度有待提升,加上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取消药品加成,造成收入减少,资金短缺,未能及时按规定兑现重点专科的资金配套。重点专科经费不到位难免会影响政策覆盖面、专科临床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建设的提升。

3.2 项目管理不到位

①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已经为很多行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医院的信息化是医院高效管理与改革,有效管理与利用医院资源的重要手段,为临床询证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调研中发现一些医院信息化建设不完善,个别医疗机构患者信息有缺失,临床数据的管理、收集和整理电子化不足,无法进行高效便捷的信息筛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产出和学科影响力建设。②部分上报信息与实际有出入,包括科室使用面积,来院进修情况,外埠患者就医与下级医院转诊疑难危重患者的统计口径不够严谨,专科医生外出会诊登记不全等。

3.3 人才梯队建设滞后

调研中发现部分医院人才梯队建设相对滞后,现有人员的整体素质仍不能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业务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相对短缺,专业局限,难以支撑医院重点专科安全、高效、快速运转;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人才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使用规范、培养计划、评价考核机制相对简单。这些都影响了临床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4 建议

政府层面:①面对“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中国的国家重点专科项目应立足于服务全国,借助东盟、上合组织、金砖会议、中国-中东欧会议等区域性多边国际组织,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运用中国思路,提出中国主张,继续深化传染病防控、传统医药方面的交流合作,同时围绕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建设、卫生发展援助、卫生应急和紧急医疗援助、健康产业等重点合作领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卫生交流合作,夯实高层对话平台,促进中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②为确保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在政策、资金、制度建设方面给予支持,加强评估监管体系建设,完善激励创新机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医院层面:①要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拨款,以国家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构建优势学科;制定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引”“育”结合,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增加高学历人员的数量,强化领军人才队伍建设,集中力量培养优秀的青年人才,培养中青年骨干。以学科带头人为引领,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使学科梯队更加年轻化,科学化,打造合理的可持续的人才梯队和创新团队。②要加強项目管理,设立专门的重点专科建设管理机构,将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和医院实施方案落实情况纳入年底绩效考核。③要加强信息化建设,统一统计口径,及时对项目数据进行梳理,对项目成果及时总结和归纳,政府或第三方机构应适时对项目资金、项目建设和产出进行评估,及时指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参考文献]

[1] 闫秀丽,徐邦杰,刘垄杰.以重点专科建设助推医院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6,5(23):40-42.

[2] 蒋莉娅,戴建良.关于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2):1079-1080.

[3] 林加兴,宁习源,曹瑞,等.以人才战略推进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的实践[J].现代医院管理,2013,11(5):2-4.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in 2015:From MDG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to SDG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WHO Press, Geneva,2015.

[5] 徐彤武.当代全球卫生安全与中国的对策[J].国际政治研究,2017(3):9-37.

[6] 吴玉霞.公共服务链:一个政府购买服务的分析框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5):141-147.

[7] 宋景晨,陈彤,徐锡武,等.美国三大临床心血管专科评价项目比较分析及启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22(5):115-118.

(收稿日期:2018-02-22)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项目管理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项目式学习从娃娃抓起
基于项目管理视角的中小企业营销模式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指南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研究
新时期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推动藏区基层央行人才队伍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