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与检验效果观察

2018-05-14陈丽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5期

陈丽

[摘要] 目的 观察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与检验效果。方法 收集该院检验科采集的136例尿常规标本,采集时间是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分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8),对照组进行尿液常规检验,观察组在尿液常规检验前进行质量控制,对比检验结果。结果 观察组的诊断相符率(97.1%)远比对照组的(80.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析前质量控制可有效提高尿液标本的检验合格率,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值得借鉴。

[关键词] 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检验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5(c)-0056-02

[Abstract] Objective This paper tries to observe the urine routine test analysis quality control and test results. Methods 136 routine urine specimens collected by the laboratory of the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5 to November 2017 and followed the grouping principle of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observation group(n=68) and control group(n=68) The control group performed routine urine tes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performed quality control prior to routine urine tests and compared test results. Results The diagnostic compliance rate(97.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far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80.9%),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5). Conclusion Pre-analytical quality control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passing rate of urine samples and provide a more reliable basis for the diagnosis of patients' diseases. It is worth learning from them.

[Key words] Routine urine test; Quality control before analysis; Test effect

尿液常規检验是临床病情诊断、治疗、评估的一个重要项目,具有无创、快速、操作简单等一系列优点,对于泌尿系统疾病以及其他疾病可做出准确的反应,但是因为尿液样本中间操作环节较多、样本容量较小以及极易受到外源性物质的侵入,分析前质量控制普遍较低,检验结果极易出现异常,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等[1-2]。该文探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与检验效果,特收集自2015年11月—2017年11月该院检验科采集的136例尿常规标本查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检验科采集的136例尿常规标本,遵循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原则,分观察组(n=68)和对照组(n=68),观察组女性38例,男性30例,年龄区间是18~79岁,平均年龄为(48.52±29.99)岁。体检标本21例、住院标本25例,门诊标本22例。对照组女性39例,男性29例,年龄区间是18~80岁,平均年龄为(49.06±30.25)岁;体检标本19例、住院标本26例,门诊标本23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分析。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消毒实验仪器,详细检查实验仪器参数,确定无误,实验室保持空气清新,器械完好无损,对于损坏的仪器要及时维修,而后对所有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检验。

1.2.2 观察组 对于医嘱单或者申请单填写不完整的,必须退回重新填写,保证患者的体征、疾病类型等完整。标本采集之前告知患者注意休息和饮食,不要服用任何对于检验结果有影响药物,加强对患者具体病理变化、采集时间、床号、年龄、性别等信息的管理,对于不合格的必须退回,尽可能的减少不合格样品的数量[3]。应用一次性集尿器,尿液要大于30 mL,尿液标本收集之后,必须立即送检,采集标本2 h之内,必须完成尿液标本的检验,如果2 h之内无法完成尿液标本的检验工作,则需要进行甲醛防腐。期间必须认真观察尿液的颜色,尿液在正常情况下呈琥珀色或者黄色,绿色、黄色、红色一般是病理性的,其次透明状态则属于正常尿液。每周必须规定一名检验人员检查实验室的所有仪器,如有异常,要积极的汇报并改进。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其自身理论知识,不断提升检验水平,并将检验结果详细记录,尽可能做到靶值与检验值相一致[4-5]。

1.3 统计方法

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统计,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比较检验相符率:观察组的检验相符率(97.1%)远比对照组的(80.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尿常规检验现已被临床普遍使用,在临床中主要是指检验尿蛋白,但是因为受到外界因素或者检验项目的影响,检验结果极易出现异常,究其原因,可能与特殊饮食、特殊药物的服用、尿液标本采集不规范、尿液标本存储不规范等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其次检验结果的异常与实验室误差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标本采集过程中受到干扰的可能性最大,例如标本超时送检、容器不合格、标本记不清、标本污染、标本量不足、采集不规范等[6]。由此可知,检验尿常规的过程中,相关的医护人员、检验人员应该细心的指导,详细告知患者在尿液标本采集之前需要做好哪些部位的清洁工作,同时应该不断强化检验室的质量控制措施,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防止尿液标本出现误差。

分析前质量控制加强了对尿液标本采集、送检、检验等环节的管理,提高了医嘱单、检验单等的规范性,保证检验内容与其一致,尿液检验之前,告知患者清淡饮食,注意休息,避免服用对检验结果有影响的食物和药物,尿液标本之前必须检查容器的合格性并将其备好,对患者的姓名、病号、床号进行标记,尿液采集之前,指导患者清洗尿道口,最好取中段尿,保证所有采集的标本可以在2 h之内完成检验工作,最大限度降低不符合率[7-8]。该文研究示:观察组的检验相符率远比对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分析前质量控制在尿液标本检验中的可行性、有效性,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广大临床医护人员应该引起重视和关注,将其更高的推广、应用于临床。

综上所述,分析前质量控制可显著提高尿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保证临床尿液标本的检验效果,有助于临床医师准确的诊断、治疗患者疾病,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广大患者值得信赖并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方芳.分析前质量控制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的临床效果评价[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5,28(4):497-498.

[2] 黄学斌,陈华根,宋强,等.重视尿常规检验质量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准确[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1):1491-1492.

[3] 刘文俊.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对策与效果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31):4423-4424.

[4] 魏轩辉,武青青,杜世杰.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策略及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2):254-255.

[5] 王萍菊.分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控制[J].北方药学,2014,11(2):124-125.

[6] 李燕.尿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的常见问题及对策[J].医疗装备,2016,29(17):88-89.

[7] 徐莹.浅析临床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5):94.

[8] 戴泓厚.临床尿液常规檢验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48-149.

(收稿日期:2018-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