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管圈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湿包管理中的应用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

2018-05-14何绪芳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7期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品管圈

何绪芳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品管圈对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器械进行规范化管理,记录湿包发生情况以及其对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方法 以2016年12月作为时间节点,收集前后6个月消毒供应室的800个器械包作分析,分为两组,2016年6—12月未实施品管圈的400个器械包为对照组,2017年1—6月实施品管圈的400个器械包为研究组,比较两组的湿包发生率以及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结果 湿包发生情况比较,研究组的湿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感染发生情况,研究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湿包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可有效控制湿包以及医院感染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品管圈;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湿包管理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6(b)-0057-02

手术器械包在消毒完成后,易于在消毒包内出现以潮湿形成湿包,湿包不能在无菌条件下使用[1],因潮湿的环境,形成一条内外通道,外界微生物利用虹吸原理,进入湿包内部,导致手术器械污染,湿包的出现是医院感染的隐患[2-3]。品管圈在消毒供应工作中得到实施及开展,通过建立品管小组,定期讨论,充分调动集体智慧,共同解决相关问题[4]。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该研究旨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湿包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对其效果进行分析,为消毒供应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该院在消毒供应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的共800个器械包作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12月作为时间节点分为两组,2016年6—12月未实施品管圈的400个器械包为对照组,2017年1—6月实施品管圈的400个器械包为研究组。各组均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统计各个器械包消毒情况。

1.2 方法

(1)品管圈组成:为了充分提高本院消毒供应室的消毒产品的质量,控制经过消毒处理过程的手术器械包的缺陷,从而降低医院内感染。该科室内人员本着自愿原则组建小组,推荐1名消毒供应专业知识强或者年资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担任负责人,负责指导策划工作。品管圈小组成立后,积极组织专业培训,到上级医院见学,负责人组织圈内学习,明确品管圈的主要步骤、内容,定期会议讨论,鼓励发言,负责人在讨论学习中要做到尊重不同意见,集思广益,从而提高圈内成员的知识水平[5-6]。(2)选定主题:在负责人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消毒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充分进行讨论和分析,确定“充分控制手术器械湿包发生率、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的主題。(3)原因分析:①灭菌包数量过多、重量过大或者消毒器械体积超过规定值;②手术器械摆放不符合标准,随意摆放现象严重,灭菌包包装不符合规范;③灭菌时间不足,灭菌操作流程不符合规范,物品摆放过于靠近内壁;④缺乏专业知识培训,不良习惯较多;⑤护理人员缺少责任感;⑥灭菌器械老化严重,输气管道内冷凝水残留,灭菌器密封性下降[7-8]。(4)改进措施:①充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能力;②在包内加装吸水装置,促使冷凝水充分吸热,促进液体汽化,从而控制湿包;③制定标准化包装流程,定期举行包装技巧考核;④组织人员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理清湿包出现的危害性;⑤组织消毒员定期往上级医院观摩正确的操作方法;⑥加强人员的监督、管理,降低人为因素形成湿包[9]。

1.3 观察指标

统计时间截止至2017年6月30日。统计相关数据比较两者器械物品湿包的发生率。同时比较品管圈实施前后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器械物品湿包的发生情况比较

表1所示,研究组患者器械物品湿包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器械物品湿包的发生率为1.25%,对照组的器械物品湿包的发生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研究组与对照组医院感染情况比较

表2所示,研究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0.75%,对照组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术器械的功能和种类日新月异,提高手术效率的同时也给消毒供应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消毒供应、灭菌以及器械维护的难度逐年增加[10]。消毒供应室常年负责对手术器械进行清洗、消毒、灭菌、包装,无菌医疗用品均由消毒供应室提供,在控制医院感染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11]。在积极实践品管圈中发现,品管圈的实施,可以及时发现器械管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效降低手术器械的不良事件发生,通过降低手术器械湿包发生率为目的的品管圈活动可以发现,手术器械包装合格率和湿包发生情况较过去得到有效的改善,提示对于提高手术器械的消毒质量,适应新消毒供应要求具有重要意义[12-13]。该研究在湿包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组有效地控制了湿包的发生,说明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手术器械进行管理,优化流程,可以有效保证手术器械消毒供应的高效、顺利运转,降低湿包发生的不良事件,从而提高管理水平[14-15];同时,研究组有效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说明品管圈在控制湿包的同时,有效控制了手术器械的病原菌,使术后患者的院内感染率下降。

综上所述,在基层医院消毒供应室的湿包管理中应用品管圈,可有有效控制湿包以及医院感染发生,效果肯定,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以推广和应用。

[參考文献]

[1] 黄群,周凯云.品管圈在提高烧伤病人床单元舒适度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4):1692-1693.

[2] 王晓祺,张梅,曹军华.不同灭菌程序对防止湿包效果的影响[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31(6):666-667.

[3] 张彩虹,罗英,薛杏娟.品管圈管理在降低手术器械灭菌后湿包发生率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109-110.

[4] 欧梅珍.品管圈活动用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观察[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3):331-334.

[5] 赵雪萍.品管圈对消毒供应中心清洗质量管理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7):51-53.

[6] 黄倩,王小琼,林翠柳,等.品管圈对降低供应室器械湿包率的影响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2):5243-5245.

[7] 宋燕萍.品管圈活动在消毒供应室外来器械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7(10中旬刊):177-178.

[8] 樊玉红.品管圈活动在改善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8):125-127.

[9] 郑少燕,黄旭华,陈少芸,等.品管圈在外来手术器械持续质量改进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4):307-309.

[10] 罗玉华.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于消毒供应室手术器械管理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改善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4):2007-2009.

[11] Borg MA,Waisfisz B,Frank U.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within hospitals and its relevance to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J].J Hosp Infect,2015,1(15):13-17.

[12] 戴小丫,章敏青,郑小春,等.品管圈在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模式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2):2631-2633.

[13] 向艺,郑宣冬.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手术器械包装合格率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301-303.

[14] 肖素文.品管圈在手术室与供应室一体化模式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3,9(1):172-173.

[15] Tamashiro NS,Souza RQ,Gonalves CR,et al. Cytotoxicity of cannulas for ophthalmic surgery after cleaning and sterilization: evaluation of the use ofenzymatic detergent to remove residual ophthalmic viscosurgical device material[J].J Cataract Refract Surg,2013,39(6):937-941.

(收稿日期:2018-03-18)

猜你喜欢

消毒供应室医院感染品管圈
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肺结核患者痰标本留取合格率中的应用
应用品管圈管理模式对提高COPD患者呼吸功能锻炼依从性的作用
产房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品管圈应用的疗效分析
品管圈活动在眼科患者视力检查中的应用及对漏查率的研究
PDCA循环在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19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消毒供应室现状调查分析与探索
细节管理融入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观察
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器在妇幼保健院消毒供应室应用的效果分析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危险程度分析与护理措施
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