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重症患者的风险识别与管理

2018-05-14孙艳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9期
关键词:风险识别管理

孙艳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重症患者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方法 研究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重症患者64例,收治时间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2例。常规组行常规护理与管理,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之上加强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统计分析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护理风险发生率(6.25%)明显少于常规组(21.88%),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风险识别,并予以针对性的加强管理,有利于减少神经重症患者护理风险,确保其安全健康。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关键词] 神经重症;风险识别;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7(a)-0141-02

大部分神经重症患者的年龄偏高,且存在着诸多的基础疾病,症状不突出、疾病进展快、表达能力低;加之置管操作以及偏瘫等原因,导致临床护理难度进一步增大,稍有不慎则极易引起诸多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故而成为了风险管理的危险人群[1]。对此,尽早对患者实施风险识别,予以针对性护理管理,显得至关重要[2]。该文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特此对该院收治的64例神经重症患者进行分析,探讨风险识别与管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该院神经内科重症患者64例,通过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2例。研究组中18例男性研究对象,14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4~90岁,平均(62.6±5.1)岁;脑出血11例,脑梗塞12例,癫痫9例。常规组中19例男性研究对象,13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45~90岁,平均(62.7±5.0)岁;脑出血10例,脑梗塞11例,癫痫11例。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较大。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与管理,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环境护理、病情观察、体位变化、皮肤护理以及确保呼吸道顺畅等内容。

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之上加强护理风险识别与管理,具体为:①压疮风险识别与管理:通过Braden评分量表予以早期风险识别,若评分低于12分则提示为压疮高危,1次/d,每日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护理部,并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即体位变换时禁止托拉拽,以免皮肤受损;予以电动气垫床,间隔2 h进行1次翻身,针对无法进行翻身的患者,抬高一侧40°左右,并将软枕置于高侧一方的背部下,2 h后保持平卧,再2 h后保持另一侧卧位;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压疮相关知识,获得其理解、支持、信任;擦浴每日进行1次,排便后及时清洁肛周,会阴清洁2次/d,并保持肛周、会阴部干燥。②置管风险识别与管理:通过每班记录,掌握患者置管长度、时间以及不同管路类型;置管期间落实无菌要求;交接时需在患者床头进行,并同时观察置管部位、畅通情况;若患者不配合,可予以适当约束;确定置管滑脱的应对措施,要求每位护理人员认真掌握;将置管作用、管路名称、置管时间与长度以及有关并发症等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及其家属,一旦有异常情况需立刻反馈。③感染风险识别与管理:高龄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突出,就算是感染十分严重也仅有食欲下降、嗜睡、高热等表现,故而需做好体温检测,4次/d,时刻注意患者病情变化,体温超过37℃时需予以进一步临床检查,早发现予以早治疗;为降低感染率,需严格限制人流,每天予以30 min开窗通风,每日1次紫外线消毒,针对置管插管的患者需进行每日两次的外线消毒,尿管留置者需定期更换尿袋,采用一次性抗反流尿袋,每日2次尿道口消毒,依据患者实际病情或医嘱冲洗膀胱;每日做好口腔护理;气管切开者,及时消毒呼吸机管路,1次/周,定时换药2次/d。④护理纠纷风险的识别与管理:由于大部分患者的疾病发展过快,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欠缺,难以理解疾病并发症或者病情变化,另外,患者及其家属的期望过高,或是因为交流不到位等,都会引起护理纠纷。对此,在管理方面需做到:尊重患者,予以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耐心解疑答惑;用自然的表情、适度的语言安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并将患者的实际病情以真诚的态度予以告知,切记不可随意承诺患者预后;安排业务技能熟练的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干预,以避免患者痛苦不适增加而导致护理纠纷。⑤用药风险识别与管理:由于大部分患者年龄偏高,且疾病重、伴随诸多基础疾病,主要风险包括多途径用药(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口服、PICC等)、复杂的用药方式(微量泵、输液泵)及用药时间等。对此,针对上述用药风险,临床护理管理时需做到:贯彻落实“三查八对”,遵医嘱用药以免忙乱中出现用药错误;采用静脉输液卡,一张输液卡配一条静脉通路,并将药物用量、名字等写在输液卡上,每次完成1组输入后,需签字确认;输液速度需予以严控,以免出现影响患者用药效果。针对采用降压或升压或是抗心率失常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需进行心电监护,按照病情变化合理调整输液速率;针对多巴胺类升压药治疗的患者,深静脉换药、穿刺部位以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以免皮肤坏死或者是静脉炎;注意静脉穿刺四周的皮肤,是否出现将绵延、红肿等现象,同时注意药物所致的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交接时需做好药物輸入剂量、用药名字及注意事项等核查,并签字确认,落实责任制。

1.3 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两组护理风险发生率,即有无置管滑脱、压疮、感染、用药出错以及护理纠纷等护理风险。

1.4 统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予以统计分析。[n(%)]为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护理风险发生率明显少于常规组,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风险识别是临床实施风险管理措施的关键,而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则立足于风险识别[3]。经过因素分析,积极查找高危患者极有可能会产生的风险因素,并对其风险程度予以有效评估,确定神经重症患者护理风险,并依据风险识别提供针对性的管理对策,进而降低护理风险[4]。比如置管风险识别与管理,在本文研究中,针对置管插管的神经重症患者进行风险识别后,通过适当的约束、体位变化以及置管宣教等干预后,研究组中出现1例置管滑脱风险事件,而常规化护理后的常规组出现3例置管滑脱风险事件(P<0.05),经过分析,置管脱落一方面是因为管路未妥善固定,当患者变换体位时,由于牵拉而使得管路滑脱,另一方面是因为患者自己撤管所致。经过风险识别和有效管理后,置管滑脱的几率显著降低。

风险事件预防中最为有效的科学方法就是风险评估表现,通过风险评估表系统化的查找护理工作中潜在的高危因素,进而让护理风险的预防更加科学性[5]。该次研究中,针对研究组患者,采用Braden评分量表,对剪切力、压力、大小便失禁等外部原因与营养失衡、知觉障碍、肢体偏瘫、心衰所致的反应性充血衰竭局部血氧缺失等内部原因引发的压疮患者予以合理评估,对预防压疮更加高效。Braden评分量表当中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形、营养情况、食欲、排便能力、皮肤情况以及运动能力等诸多内容,对老年神经重症患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早期识别出压疮高危因素、尽早进行风险管理[6]。该文研究中,通过Braden评分量表进行早期识别后的研究组中未有患者发生压疮,而常规化护理与管理后出现2例压疮患者,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护理纠纷,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认知,另一方面也还包括医护人员操作、监护不到位,护理过程不合理、缺乏充分沟通等。对此,在管理方面,通过充分沟通,予以及时的健康宣教;规范护理过程;对患者予以高度的尊重,使患者避免护理风险[7]。结果发现,研究组未发生护理纠纷,而常规组中出现1例护理纠纷(P<0.05)。

在开展风险识别与管理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分析,对潜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查找,明确原因,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并及时优化改善风险管理办法,全方位评估高危患者,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做到持续质量改进,进而确保患者安全健康。

[参考文献]

[1] 田宏芳.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50):191,197.

[2] 李曼,孙健.护理风险管理在重症医学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45):8804-8805.

[3] 杜茂芹.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7,32(4):62-64.

[4] 陈岚.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6(18):7.

[5] 景俊.探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及应对措施[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0):155-156.

[6] 韓莹.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1):148-149.

[7] 杨水仙.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护理风险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6):139-140.

(收稿日期:2018-04-08)

猜你喜欢

风险识别管理
管理漫画
浅议5S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数字出版项目风险识别与控制
试论民间金融风险识别及防范机制的构建
H银行企业信贷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户外俱乐部活动的风险因素识别与分析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