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2018-05-14课题组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

课题组

摘 要: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艺术价值高,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乐山在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发展、线路设计内容较为单一、部分地方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缺少高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等问题。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为非遗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突出乡村非遗旅游重点区域打造,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开展“互联网+非遗旅游”,促进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旅游实现双赢。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9-6922.2018.03.007

文章编号:1009-6922(2018)03-39-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以及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及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因主要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农耕文明的产物,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分布在乡村,是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与传承,从来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一大课题。文化必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发展的文化注定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要求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在不断完善非遗保护体系的基础上,各地以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为重点的一系列探索不断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非遗回归现代生活,并且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再现活力的有效模式之一。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

旅游说到底是文化的体验,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参与性等特性,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旅游者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有效促进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一)“非遗”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民俗风情、生活习惯、生产方式、节庆典礼、宗教信仰、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烹调技艺、工艺特产、音乐歌舞等。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非遗”这些带有鲜明“乡土味”的文化“土货”,既能让这些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在时代发展大潮中不被淘汰,焕发出新的活力,绽放出新的光芒,又能打造出旅游新六要素商、养、学、闲、情、奇所衍生的旅游产品,丰富乡村旅游业态。

(二)乡村旅游为“非遗”提供传承保护空间

科技的发展使传统生产方式产生的经济效益逐渐减少,大部分已被新的生产方式代替;城镇化进程加快,使乡村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一些手工技艺类、民俗类、歌舞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非遗”传承人缺乏社会认同,公众参与职业传承的热情不高,加上公共财政的扶持力度小,“后继无人”是许多“非遗”面临的困境。传统民族民间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和互相渗透是无法阻止的,这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出路所在,唯有创新和激活内在的力量,才能获得重生。乡村旅游以乡村文化体验为动因,在对“非遗”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恢复了“非遗”的表现形式,重新赋予了“非遗”的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乡村旅游产生的经济效益为“非遗”提供发展资金;游客在零距离地接触、感受、了解“非遗”的过程中,增强“非遗”的保护意识,并激发“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自信。比起通过博物馆展览的静态保护模式,以“旅”活遗,将“非遗”与乡村旅游进行融合更能让非遗“活”起来。

二、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数量大,表现形式丰富

乐山已有竹纸制作技艺、夹江年画、沐川草龙、峨眉武术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级名录;有阿惹妞、宋笔制作技艺、川剧(嘉阳河川剧艺术)、嘉州中医滋脾疗法、犍为文庙祭孔礼仪等36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截止2017年7月,乐山已公布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88项;另外还有孝姑竹琴、牛儿灯等一百多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1项:竹纸制作技艺、沐川草龙、高桩彩会绑扎技艺、卓筒井盐深钻汲制工艺、“竹叶青”绿茶制作工艺、峨眉席草龙、喔山号、西坝豆腐制作技艺、德昌源“桥牌”豆腐乳制作工艺、西坝豆腐制作技艺、宋笔、苏稽香油米花糖、小凉山彝族刺绣、小凉山彝族漆器、泡水酒、峨眉山雪魔芋、龙头拐杖、李菜刀、罗城海氏牛肉制作技艺、犍为泡子酒制作技艺、香菩提茉莉花茶“古罈窨香”古法手工制作技艺、竹编编扎技艺、永青阁毛笔制作技艺、扎染传统技艺、红苕麻糖制作技艺、抄纸簾制作技艺、泡菜制作技艺、夹江豆腐乳制作技艺、书画装潢技艺、彝族酸菜制作技艺、彝族地沐占布泥塑制作技艺。

2.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计19项:彝族年风俗、阿依美格、克斯、换童裙、彝族“韦克达架”习俗、彝族婚姻习俗、彝族饮食习俗、彝族丧葬习俗、彝族“古”扦插技艺、苗族婚俗、彝族阿依圣日习俗、小凉山彝族维克达解习俗、彝族十月太阳历法、小凉山苗族花山节、跷脚牛肉汤锅习俗、祭孔礼仪、成人礼、嘉州大庙会、峨眉山大庙庙会。

3.传统美术(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夹江年画、蝴蝶画、农民画、指画、嘉州蛋雕、彝族毕摩草编造型艺术。

4.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铜河民间音乐、阿惹妞、峨眉山佛教音乐、峨眉山歌、岷江船工号子、毛坪山歌、竹麻号子、彝族婚礼对歌《诺苏佐木莫》、薅草锣鼓(打鼓草)。

5.传统舞蹈(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麒麟灯、莲萧舞(峨眉莲萧)、民间狮舞(凌云毛狮子)、彝族荞子舞、纸乡秧歌、榨鼓草把龙、苗族芦笙舞。

6.杂技与竞技(游艺、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峨眉武术、贰柒拾竞技、龙舟竞技、向家班狮舞、三雄夺魁、“姆河达斯”彝族式摔跤。

7.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甘嫫阿妞》《毕摩经书》《“打鼓草”山歌》《峨眉山民间传说故事》。

8.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嘉州中医滋脾疗法、烧灯花疗法、峨眉僧医驳骨疗法。

9.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堂灯戏、川剧“嘉阳河”流派。

10.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金钱板。

(二)分布广,地方特色鲜明

从分布来看,乐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分别为夹江县2项,峨眉山市1项,沐川县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6项,在除井研县外的10个县(市、区)均有分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88项,其中以市中区、夹江、峨眉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分布较多(如表1所示):

乐山的广大农村地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独有的地方印记。如贰柒拾(二七十)是流行于乐山地区的一种纸牌,地域性极强。从创立到现在两百多年,还没有一套见诸书面的完整、规范和严谨的规则,仅凭民间口口相传。虽然贰柒拾只有壹到拾10个数字,只分红色和黑色两种,但千变万化的玩法特别吸引人,是乐山的“乡粹”。传统民俗“阿依美格节”流传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在每年初春彝历“史诺”日举行,以驱邪避祸和祈福安康为主要内容,是彝族民间的祭祀性节日庆典活动。因为每项活动儿童都可以参与,又有彝族儿童节的美称。而“三雄夺魁”是金口河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原为彝族将士在庆功宴上展现战斗力和强健体格的节目。表演时由3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分别套上中间打结的绳子,站在2米直径圆按120度分开的三个点上,在号令下各自向外拉,以将中间标志物拉出圆外为胜,集竞技、娱乐、观赏为一体,具有粗犷、朴实的民族特色。

(三)类型多,艺术价值高

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致分为: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文学、传统医药、传统戏剧、曲艺十类,其中数量较多的集中在传统手工技艺、民俗、传统音乐、民间舞蹈上,占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的75%左右。经过历代的传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程讲究、做工精致,艺术价值很高。如手工技艺类的“沐川草龙”是产生并流传于沐川县境内的、由稻草编扎而成的一种龙灯。制作50米长的草龙要从当年收割的稻草中精选色泽饱满、均匀的稻杆,采用编、织、镶、绕、缠等10多种工艺技巧扎制而成;编扎一条50米的草龙需要10个人花20天时间,用掉20万根稻草。扎制精妙的草龙舞耍时由十名壮汉把持,分神龙搅海、群龙朝拜、二龙戏珠、云中蛟龙、巨龙吐雾等样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井研农民画起源于民间,扎根于乡土,以农村生活为源泉,描绘本土的农村生活、民俗风情、传统礼仪等,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画风质朴,入选中宣部宣教局全国公益宣传文化品牌、全国农民文化艺术“一村一品”优秀项目。“罗城麒麟灯”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中的“麒麟送子”故事,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庞大的演出场面,演员多则上百人,少则二三十人,从服饰、音乐到表演动作都借鉴了传统川剧表演形式,具有显著的地域文化特色,表演中有不少高难度动作,观赏性强,深受群众喜爱。

三、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融合现状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16字方针,乐山大力推进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收集整理完善了全市非遗名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真性的保護,力求保持遗产的原生态环境;加大对传承人的保护力度,积极采取支持措施,鼓励他们带徒传艺。目前,全市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3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18人。建立了沐川草龙编扎技艺传习基地、夹江年画传习基地、嘉州中医滋脾疗法传习基地、“小凉山”彝族刺绣传习基地等11个非遗传习基地。

(一)取得的成绩

1.形成了以“旅”活遗的基本思路。近年来,乐山市积极探索以旅游发展与非遗的活态传承保护相融合的路径,先后在成都国际非遗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四川省农民艺术节等平台及各大型节庆活动,充分展示、宣传和推广乐山非遗文化,受到广泛关注。结合“四川旅游首选地”发展定位,以独具魅力的非遗文化内容装点景区景点,促进非遗向特色旅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转化,非遗元素在乡村旅游中得到不同形式的呈现。开发打造了夹江年画、沐川草龙、小凉山彝族手工刺绣、井研农民画等一批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形成了西坝豆腐、跷脚牛肉、苏稽米花糖等美食文化品牌。

2.推出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为内容的乡村旅游线路。乐山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以“绿色打底,文化为魂”为理念,积极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和文化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2017年,乐山推出十大乡村旅游线路,其中有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夹江竹纸制作技艺的夹江古老造纸文化之旅,感受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的峨边彝族风情之旅,品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稽翘脚牛肉的苏稽古镇之旅。同时,各地积极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和文化节,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初步探索出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部分地区实现了非遗的产业化经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经营开发了其经济产业价值,带来经济效益,反过来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目前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的小凉山彝族刺绣已实现产业化,两县共有1万余名妇女参与彝绣行业,在成为助力脱贫攻坚典范的同时也自发、自觉、自信地成为非遗产业的传播者、继承者。下一步,峨边将结合“黑竹沟百里旅游文化长廊”建设,在黑竹沟旅游沿线的觉莫乡、大堡镇、金岩乡、黑竹沟镇、哈曲乡、勒乌乡等乡镇,继续打造一批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彝族手工刺绣基地,打造“黑竹沟百里彝绣长廊”。产业化经营不仅扩大了传承人队伍,增加了农民收益,也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内容,更促进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传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1.重申报、轻保护、轻发展仍然较普遍。地方文化部门对申报阶段的重视程度往往大于对保护阶段的重视,在保护阶段对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也相对减少。一些与经济效益无关的非遗项目上,由于无利可图,所以一旦申报成功,便被束之高阁,很多“非遗”项目只有名字,而无传承之实。究其原因,一是思想上对非遗的传承发展不够重视,二是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各级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确定为“非遗”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工作是将保护传承与发展落到实处。目前,只有一些等级较高、社会知名度较大的非遗得到重视,还有更多的非遗不为大众熟知。已有的一些非遗乡村旅游线路也是在各地自发形成规模后,政府规划、指导才滞后跟进。

2.线路设计内容较为单一。当前,乐山乡村旅游中的“非遗”大多还停留在民俗节庆活动和博物馆展示上,形式单一,涉及内容也不够丰富,游客更多的是参观,互动体验较少。经常是有关部门热情投入,非遗传承人辛苦展演,游客草草观看。因为不了解“非遗”的历史脉络,无法深刻体会其文化内涵或感受其氛围,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非遗”线路显得冷清。

3.部分地方存在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乐山的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属小凉山地区,相对于彝族主要聚居地凉山州来说,两县人口规模、地域范围、旅游知名度都比凉山州小得多。而且整个彝区风俗习惯大同小异,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也基本相同,文化辨识度不高。乐山彝族地区的“非遗”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吸引游客值得思考。

4.缺少高素质的人才。不论是“非遗”保护与发展乡村,还是乡村旅游的振兴,都离不开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支持。但受市场导向和新型艺术形式的冲击,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专业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已有人才的开拓能力、创新能力不够强。

5.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在艰难探索中前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尚处于探索之中。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面临失传和没落,就是由于在审美上与时代脱节。很多“非遗”传承人还在单打独斗,难以摆脱“小个体、小眼光、小市场”的观念,形不成强强联合的规模化生产,这严重制约着“非遗”市场化的发展。

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见人见物见生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理念。非遗要融入生活,创新发展,被公众所认识、欣赏、需要,才能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双赢。

(一)充分发挥政府作为非遗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已于2017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鼓励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创造,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现代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乐山要加快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条例,将非遗保护纳入乐山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不同类别的“非遗”特点不同,可以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方法也不同。要邀请“非遗”保护、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专家参与规划的设计实施,达到保护性与效益性的统一。要确立乡村旅游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和范围,鼓励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要引导处理好“非遗”项目保护和开发、非遗旅游投入和产出、坚持传统和改变创新、个体传承和社会传承等几个方面的矛盾。各级政府要大力加强保护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为“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制度和经费保障。同时,还要建立退出机制,借鉴国家“非遗”退出机制,对名不符实、没有履行应有义务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予以警告或撤销处理。

(二)对乡村非遗旅游的重点区域进行集中打造

乐山市境内有三大世界遗产: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东风堰,分别处于乐山市中区、峨眉山、夹江三个区(市、县)内,三地彼此交界,地理分布呈一个三角形。在这一特定文化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等级高、数量多,全市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三项(竹纸制作技艺、夹江年画、峨眉武术)都在这里,省级和市级非遗数量均占全市总量一半左右,适宜依托三大世界遗产旅游的名气打造非遗文化圈,同时扩大、丰富三大世界遗产旅游的内涵。峨马路的通车,将接壤的少数民族地区峨边、马边两县连接更紧密,这一区域民族风情浓郁,“非遗”项目众多,可打造以彝绣为主的“非遗”产业带,促进非遗集聚效应的发挥。

要对非遗旅游“一圈一带”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时,要突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听取所在地非遗传承人、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乡村旅游主题、特色产品、特色服饰和服务标准等,形成以乡村为舞台、以非遗为主题、以旅游为媒介,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乡村旅游模式。线路设计要合理,内容要丰富。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游客的需求,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挖掘每一项非遗本身的特质,尽可能突出当地的鄉土性与真实性,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营造丰富的感官享受。只有让游客享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游览,才能对遗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刻的认识了解,才能更加自觉参与对非遗的保护。

(三)加强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才是“非遗”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保障,其中不仅包括非遗文化的传承人,还包括了相关的从业人员。首先只有他们热爱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非遗”的历史,能演示好、讲述好“非遗”,游客才能记住“非遗”。当前,非遗的传承出现断代现象,优化非遗文化的发展环境就显得尤其必要。要重视民间传承人的培养,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断提高传承水平,增强非遗的表现力和吸引力,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与发展空间,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传承行列,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保护。要通过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将传承人留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真正实现活化传承,为旅游开发提供保障。对一些濒危的非遗项目,要加紧数字化抢救记录工作。要定期组织相关从业人开展培训,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他们的知识水平以及服务意识。要积极引进专业化的人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加速非遗保护与开发的双赢发展。另外,除专业化的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外,还可以通过学校传承和社区传承,采取培训班、传承基地及举办“非遗”活动等方式进行传承,避免非遗工作由政府唱独角戏,唤起民众参与热情的良方。

(四)大力开展“互联网+非遗旅游”

充分利用“互联网+”战略,尽快建立乐山乡村旅游网站,展示乐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包括传承人的基本情况、非遗最新的活动、非遗产品等。定期分类分批开展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将传统的歌舞、工艺美术、节日民俗等通过专题纪录片、新闻报道、在线视频的方式,归类整理、完整记录,突出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鲜明的地方特色及旅游价值。探索网络直播、手机APP、网络游戏等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乐山非遗走近网民、吸引网民、感染网民,带动非遗“活”起来。

(五)加快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商品的打造

非遗保护,不是简单地陈列、展示,而是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切合点,“活化”保护珍贵的非遗项目,促进项目现代化转变,让它们能更好地传承、发展,焕发其新的活力。设计上档次的乐山非遗乡村旅游商品,要从质地、内容、大小、包装等方面体现精美、精致、精巧,要富有纪念意义和独有的地域特色,将非遗产品打造成最地道的乐山旅游手信,从“供养”走向大众生活。创新开发非遗产品的新应用既要以为现代人服务为宗旨,又要避免以生活化为名的非遗商品的低俗化、低劣化。不同的非遗产品开发的旅游商品也不应相同。要使非遗的元素或内涵用新型态、新材质、新工艺等展示在世人面前,通过完全的市场化进入旅游市场,进而大量融入现代生活中。

责任编辑:康 璇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