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2018-05-12金红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金红华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市场人才需求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十分有必要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作用的全面发挥,辅助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本文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科学构建的意义入手,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加以分析,希望能够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高职教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238-02

在高职院校中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我国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大力培养高技术职业人才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职业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也应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借助通识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逐步提高。

一、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意义

高职院校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能够对人才培养工作产生影响,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撑,在多方面表现出较强的现实意义。系统分析,高职院校科学构建通识课程新体系的重要意义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增强其科学性是努力践行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号召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应该尽量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而如何才能保证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可以得到群众的认同和肯定呢?相关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该明确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成人成才[1]。其次,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体系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明传统。中国高等教育注意践行人的思想,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才培养工作的“至善”境界,因此教育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人才思想认识水平的强化。在职业教育中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能够突出人的教育思想,促进高职教育过程中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传统的有效落实,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国际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我国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开始引入改革创新措施,但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高职院校课程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具体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通识教育课程理念认识不够深刻

通识教育源自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是西方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经典概念,它代表了人类亘古至今的一种培养完整个人的教育思想[2]。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能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我国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性提高。

(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随意性

部分高职院校虽然注意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但是在实际开展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却没有对通识教育的四种模式——自由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必修课程和名著课程进行统筹分析和规划,对通识教育哲学基础的把握不够深刻,不能以科学的理论指导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教育针对性和系统性严重不足,难以发挥出通识教育辅助人才培养的作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缺乏深度和广度

受到教师错误认识的影响,现阶段高职院校所开展的通识教育与课程往往过于浅显,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停留在表层知识层面上,没有结合通识教育具体内容将其教育范围向着人格培养和精神陶冶方面延伸,通识教育课程深度和广度都有所不足,严重限制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

三、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对策

基于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当前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高职院校应该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重点分析解读,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探索和构建,促进课程体系作用的全面发挥,促使通识教育作用的提高,保证高职院校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

(一)科学规划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都决定于预定的教育目标,目标是课程的灵魂[3]。在探索科学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教育目标的重要引导作用,只有保证目标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才能够促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始终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提高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效果。系统分析,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认知性目标,注意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交际沟通能力等的培养,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其二是价值性目标,让学生了解个人价值、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进而明确自身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三是文化性目标,让学生了解文化传统,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同时,也促进学生文化传承责任感的激发。这样借助正确的目标引领,课程体系的设置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二)构建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组织机构

为了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高职院校在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工作需求构建专门的教学组织机构,在教育指导中融入人的培养思想,保证所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关注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促进人道德修养、文化理解、社会融合等方面的发展,并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三)课程内容的选择突出针对性和专业性

系统完善的高职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促进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合理全面的精神营养,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潜力进行挖掘,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所以针对“高职教育首先是一种高等教育,它是一种全面塑造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4]这一特性,在选择通识教育内容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关注技术能力的培养,还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需求适当地引入人文学科、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并对这些教学内容進行深度挖掘,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促进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四、科學构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展望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是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教育规划之一,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也必然会随之引发更为广泛的关注,如何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将成为教育研究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整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和近几年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和探索,新时期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可能会引入更为先进的西方通识教育思想,并且为了突出通识教育的民族化特征,我国语文教育、语言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比重可能会有所提高,并且通识教育的文化深度能够得到进一步挖掘,为通识教育作用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探索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正确认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措施,辅助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逐步加快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陈锦.改革创新高职通识教育课程[J].教育教学论坛,2015,(6):109-110.

[2]刘喻,白欢.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出路[J].现代教育科学,2015,(3):58-60.

[3]沈燕红.高职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现状与体系构建[J].教书育人,2010,(3):28-29.

[4]杨扬.全面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6,(20):53-57.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JIN Hong-hua

(Liaoning National Normal College,Shenyang,Liaoning 110032,China)

Abstract:in the knowledge economy era,the market demand is constantly changing social background,it is necessary to scientifically constru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mote the general education function into full play,auxiliary personnel training of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the optimiz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meaning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cientific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firstly,on relevant issues related to be analyzed,hop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general education;curriculum system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