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才培养在创意经济时代的路径选择

2018-05-12陶安娜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陶安娜

摘要:人力资本是创意经济最核心的生产和竞争要素。能否拥有复合型高级创意人才,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探索创意经济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为目标,以创意阶层软性竞争力为基点,结合浙江大学综合素质提升KAQ2.0模式,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策略。

关键词:创意经济;人才培养;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001-03

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创意经济正逐渐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经济竞争的重点领域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人力资本,则是创意经济最核心的生产和竞争要素。能否拥有复合型高级创意人才,成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探索创意经济环境下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为目标,以创意阶层软性竞争力为基点,结合浙江大学综合素质提升KAQ2.0模式,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策略,以期对解决当前创意人才供需不平衡的难题有所裨益。

一、创意经济的本质与创意人才的界定

1997年,英国工党政府首次将创意经济作为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加以实施,宣告着创意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在全球范围内兴起。被称为“创意产业之父”的约翰·霍金斯将创意产业界定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他认为,知识产权有四大类:专利、版权、商标和设计,每一种形式都有庞大的工业与之相应,“这四种工业就组成了创造性产业和创造性经济”■。创意经济涉及十几种产业,主要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和文物交易、工艺品设计、时尚设计、电影、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电视、广播和创意生活等。创意经济的本质,是以人的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它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而创意人才,主要是指那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创造力为特征,以专业技能为工具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二、我国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1.发达国家的国家战略。当前,发达国家创意经济正处在越界、扩容与转型升级之中。英国自1997年改组内阁,成立“创意产业工作组”,依托创意产业发展,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世界工厂”蜕变为“世界创意中心”;美国推行以知识智能和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新型经济模式;日本高度重视创意产业,喊出“独创力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口号,并确立了21世纪文化立国的战略;新加坡在文化教育培养创意人才上重点投入,尤其重视软环境建设和软力量培育。发达国家和地区都从本身的文化传统和教育现实出发,基于创意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制定了不同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欧美发达经济体以及亚洲的新兴经济体在创意经济的扶持上,共性在于都从“人”和“环境”两方面切入,进行互补式探索发展。既注重基于“人本要素”的人力资源基础研究、创意人才教育培训等,又关注作为“环境要素”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跨国家(地区)合作战略等■。

2.我国创意人才的现状。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创意经济起步晚,创意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产出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人才总量匮乏、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布不平衡、创意教育不足,以及创意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凸显。从人才数量上来说,创意人才的缺口日益扩大。以广告产业为例,据对上海、北京、广州广告业的调查发现,广告公司对创意人才的需求缺口达到74%■;从人才结构上来说,现有从事创意行业的人员素质普遍较低,在原创人员、转化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人才需求上严重匮乏;就人才的地区分布上来说,华北、华东、华南、华中、西南、西北地区严重不均■;就人才培养来说,存在着重知识不重能力、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继承不重创新、重专业不重素质、重科技不重人文等现象■,以及培养机制单一、人才培养过程封闭等问题。

三、基于KAQ2.0的高校创意人才培养路径设计

1.复合型创意人才的目标定位。由创意人才组成的“创意阶层”,被佛罗里达·理查德称为“文化创意产业高速发展的最根本基础”,理查德使用“3T”指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包容(Tolerance)来衡量创意人才存在和发展的外部环境■。而对于创意阶层的目标质素,学界并没有一个确切统一的标准。但根据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的方法,主要涉及人才的“德、智、能、绩”四个方面■。具体来说,“德”侧重的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政治立场、态度;“智”主要指向知识结构、文化素质、心理特征(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以及个体的情感和意志;“能”主要涉及的是个体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技能;“绩”指向个体的实际工作业绩。创意人才区别于一般人才最重要的特征,“不仅仅是一种智力化特征的能力,更是一种人格化特征的能力,是首创能力和革新能力的统一”■,是知识、能力、素质、人格的协调统一。

2.系统建构创意人才综合素质发展路径。创意阶层所涉及的创造活动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创新性、协同性等特点,因此,创意人才必需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全面的能力构成、多元的素质内核,以及健康的人格特质。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熊澄宇教授认为,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素质。KAQ2.0培养模式从知识(Knowledge,缩写为K)、能力(Ability,缩写为A)、素质(Quality,缩写为Q)、人格多维度设计人才培养现实路径(见图1),综合提升人才的身心系统和开展创造性工作所需的质素(见图2)。

3.依托分层化课程设计,构建交叉化知识网络。创意经济所涉及的“创意理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基于一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背景,這就要求创意人才对所从事的专业拥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专业技能。同时,创意经济所具有的知识整合性特点,集中体现在对人才知识的跨专业、复合型、创新性上。高校应围绕创意产业所需的专业知识聚焦点,提炼相关专业课程精华,使学生具备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知识;拓展交叉课程(如文化策划运营、文化美学实践、市场接受心理等),形成多元网状的知识体系,以此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核心知识,普及人文科学知识,吸收交叉学科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研究学习能力,挖掘学生知识迁移和融会贯通的潜能。

4.依托体验化的教学模式,打造全面型能力构成。创意经济对于个体的信息评估、合作执行、管理沟通、问题解决的能力有着较高要求,而学生的能力习得与教学方式和手段息息相关。高校应利用互联网催生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推动新型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等),激发学生创新素能,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打造基于文化基础的工程实训基地,以设计与创意工程为载体,构建专项训练与自主训练相结合、实践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训练相结合的新型育人模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执行和管理协作能力;加大校企合作,在开展软件设计、影视文化创作、工艺设计、建筑设计等课程时,适当增加企业实习或者实践认知的课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新创造能力。

5.依托立体化的活动延展,锻造多元化素质内核。创造力是创意人才区别于一般人才的显著特征。美国心理学家E·I·格林认为,创造力由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敢于质疑、专注力等要素组成。要使得创意人才在孵化过程中保持持续创新,就要不断给予其新信息的补充。同时,自由、包容、多元的环境,更有利于培育创意人才群体。高校应定期邀请创意公司在校园内举办创新作品展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想象力;利用学生文化长廊、校园文化开放日、原创跳蚤市场等活动,加强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生产创造和消费体验的实践,孵化学生的生产执行力和文化创造力;承认、尊重和鼓励富有创意的学生社团活动,给予创新创造类活动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学生的创意实践和探索,提升学生的主体感、信心和成就感。

6.依托规范化的支撑体系,巩固知识产权的核心地位。创意植根于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必需通过有形载体——“知识产权”和“交易”体现出来。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对创新能力的肯定,能有效保护人才创新的积极性。高校应开设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基本课程、法律课程、实践审查课程、能力提升课程和尖端技术的审查员培训课程;通过讲座、见习、沙龙、模拟认证过程等形式,使学生了解申请知识产权的具体流程,增强学生知识产权意识;建立专业化的“技术转化指导工作室”,有效提升学生申请专利的质量,协助学生实现创意转化,保护学生的创新创造成果,提高创新创造积极性。

7.依托人本化的容错机制,维护学生健康人格特质。费德荷森认为创新能力是由知识基础、元认知技能和人格因素构成的■。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的保障和关键之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元能力和元认知。同时,人本化的容错环境的建立,能够极大地鼓励、支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意潜力,形成持续的自我激励机制。高校应当建立充分体现创意、创新、创业精神的多元化人才评价导向,在创新型人才评价的通则基础上,根据不同创意产业的核心素养要求,开发、测试适用于不同专业、行业的人才能力测评的专项技术,精准定位,激励学生的进取心和努力感;整合校友和企业资源,建立相应行业的专项基金,评定“先锋奖”或者“创新奖”等。

8.依托系统化的资源整合,营造和谐共创环境。创意产业涵盖十多个门类,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高校应与社会、企业相合作,共同建构具有知识外溢、规模效应、互动互联的创新“孵化器”。联合建立具有集约优势的创意产业发展试点,提高学生对创意产业链的全局观和把控力;实施创意人才孵化的数字化、集成化发展战略,成立专门的政策研究小组、信息搜集小组、集成信息发布网站等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为各类具有创意才能的团体和个人提供信息、交流、展示、设计、交易等中介服务;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拓展视野,增进理解,激发潜能。

四、结语与讨论

创意经济是有史以来最“人本”的经济形态,它以人的创造性思维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解放。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创意群体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积极健康的人才培育“软环境”,则是提高人力資本这一“软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高校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人文环境,整合优化的学术环境,廉洁高效的治理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兼收并蓄的交流环境,以充分培育和发挥人才的文化力、科技力、管理力、开放力、秩序力、创新力等软竞争力,培育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全面的能力构成、多元的素质内核,以及健康的人格特质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促进社会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1)J Howkins, The Creative Economy: 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 Penguin, 2001.

(2)孙福良. 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 学林出版社, 2008:97-98.

(3)孙福良. 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 学林出版社, 2008:103-104.

(4)根据从业者的最终反馈显示,华北地区的从业者所占比例最大,达24%;其次是华东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占22%和20%;再次是华中地区,占总样本量的14%;西南和东北地区占比接近,分别为8%和8%;西北地区最少,占总数的4%。(数据来源:视觉中国,赛迪网,2005.4.)

(5)冯梅.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9.

(6)R. Florida. 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 NewYork: Routledge, 2005.

(7)马跃如, 陈晓红. 浅析现代人才测评[J]. 中国锰业, 2005, 23(2):54-56.

(8)陈若松. 论创新能力的整合培养[D]. 华中师范大学, 2003.

(9)张燕, 王晖, 蔡娟娟. 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 (4):115-118.

参考文献:

[1]J Howkins,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PenguinUK,2001.

[2]R.Florida.Cities and the Creative Class.[M].NewYork:Routledge,2005

[3]許焯权.香港文化及创意产业:新的发展视角和策略[J].探索与争鸣,2007,(8):30-31.

[4]孙福良.中国创意经济比较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97-104.

[5]冯梅.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张燕,王晖,蔡娟娟.文化创意人才素质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4):115-118.

The Path Cho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Creative Economy

Promotion Model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Literacy Based on KAQ2.0

TAO An-na

(School of Control,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28,China)

Abstract:Human capital is the core factor of production and competition in creative economy.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creative economy, and takes soft competitiveness of creative class as the basis. Combined with the KAQ2.0 mode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reative economy;personnel training;overall quality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人才培养
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创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