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2018-05-12张正道孙子文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张正道 孙子文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全面探索。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平台,积极开展多途径工程教育实践,构建了校企合作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体系。本文总结了计划实施以来的有效措施和经验,分析了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从优化时间安排、统一考核标准和改革培养模式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以期对实施该计划的其他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划;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042-03

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自2010年起,先后启动实施了三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工计划”)。以期通过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以实际工程实践为载体,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工程需要的优秀工程师[1]。“卓工计划”着眼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实践教学培养的“动手能力”不完全一致,企业是“卓工计划”必需的培养单位。加强校企合作是实施“卓工计划”、提升高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2,3]。

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卓工计划”试点专业[4]。致力于面向应用研究和产业需求,培养具备较高实践应用水平和较强创新应用能力的工程人才,专业依托无锡地区物联网产业,以校企联合培养、校企双导师负责为保障形式,以物联网工程应用技术为主线,在校企合作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研究结合“卓工计划”过程中校企合作实践,对目前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持续改进的对策,为同类专业实施“卓工计划”提供参考。

一、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卓工计划”实施情况

目前专业采用的是类似于德国“3+1”和“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5],即学生在前三年完成基础理论课和校内实践课程学习;自第六学期的暑假开始,在选定的企业完成一年的企业实习,进行集中工程实践训练。为了保障“卓工计划”的顺利实施,目前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动态的校企合作联盟

无锡是物联网发展比较早的城市之一。在温家宝同志提出“‘感知中国中心,就定在无锡”之后,迅速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物联网领域的高技术企业。因此,无锡物联网产业大背景为开展“卓工计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无锡的物联网企业参差不齐,也存在一批创新能力弱、技术水平差的企业。为了提高企业培养的质量,学院对参与“卓工计划”的企业进行了严格的筛选。企业申请参加“卓工计划”的时候,由专人到企业考察,了解企业生产、研发状况、企业的技术力量及企业的产销利润情况。对规模较小、创新能力弱的企业,不予准入。对技术力量较小的创新型企业,严格控制其培养规模。所有获准参与“卓工计划”的企业,必须和江南大学以及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签订正式的校企合作协议和校企联合培养协议。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学生在企业从事的岗位、学生的职责、企业指导人员以及学生的待遇等。特别明确了校企双方在学生培养上的共同培养责任,规定了企业违约的认定方法和后续善后方法。保证了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保障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

(二)建立双导师负责制

双导师制指由企业方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是目前许多学校在开展“卓工计划”时普遍采用的制度方法[6]。双导师制要能够有效实施关键在于企业方的导师要有足够的自主权和打分权。企业导师是由企业确定并且经有学校认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校企联合培养协议的框架下,其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技术指导等方面具有自主权。企业导师可以对学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进行适度的调整,对学生的实习表现、专业能力等给出独立的评价。另一方面,企业导师的自主权和打分权要在校内导师的监督和指导下进行。学校对于学生的培养标准和成绩评定有详细的规定。企业导师往往对这些规定不了解,需要校内导师给予解释和说明。校内导師通过定期企业走访,了解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内容和实习情况。在此基础上,校内导师对企业导师的指导过程和评分结果进行监督审核。这样可以保证联合培养的过程和结果达到预期的要求。

(三)建立畅通的校企沟通渠道

在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沟通十分重要。参照“教学组织”、“学生日常管理”和“教学管理”的结构,从不同的层面建立了三种沟通机制。首先是校内导师和企业方导师的定期沟通机制,主要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技术问题、进度安排等保持密切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技术问题。其次是学生辅导员和企业人事管理人员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针对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遵守纪律情况,解决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问题。最后是学院分管领导和企业负责人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针对的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校企合作的框架,解决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问题。

这三种沟通机制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相互独立则可以从不同角度了解学生具体的实习情况;相互融合则及时交换信息,对整个实习过程持续加以改进。

(四)吸收企业参与前期教学

企业和学校对创新的认知不完全一致。学校更加关注新理论和新方法;而企业更加关注新产品和新应用。一般的本科生加入企业后必须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适应期才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其原因除了本科教学存在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之外,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和学校对创新的认知差异。“卓工计划”要培养适应于工程需要的优秀工程师,在培养过程中就应该考虑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有必要吸引企业参与学校理论教学。在实践过程中,设置了两种企业参与教学的渠道。首先,选择物联网工程行业有影响的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这些企业一般在某个或某几个物联网工程应用领域具有完整的科技研发能力,占据相关领域技术制高点。利用他们在行业中的大局观和敏锐的技术触觉,将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反映到专业教学计划中,保证理论教学的先进性。其次是选取有较强创新研发能力的企业参与部分专业课程和专业前沿课的教学。这些企业通常是在某个技术方向具有研究特色,专注于某个物联网应用方向,具备特定的物联网应用技术经验。通过邀请这些企业的技术骨干,将其应用和技术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应知识模块相结合,为理论教学提供实践背景,促进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融合。

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对策

目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卓工计划”实施有条不紊。吸引的企业超过50家,以无锡为重点区域,覆盖了江浙沪地区主要的物联网产业集聚地。每年和实习单位直接签订就业协议的学生保持在20%左右。但是在“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特点,采取的主要对策如下。

(一)提高学生对“卓工计划”的参与度

经学生座谈和匿名问卷调查,影响学生参与度的因素主要有:企业实习内容与个人兴趣不一致;实习和个人发展需求不一致以及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不一致等。首先,学生发现企业的工作并不是之前所设想的。特别是结束1—2周的实习后,学生对企业安排的工作类型和工作强度、企业的工作条件等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实习积极性降低。其次,部分学生对自我的规划是进修、深造等,自然地认为企业实习不利于自己规划的实施,因而抗拒实习计划。最后,实习计划中包含了整个大四学年。在这期间,学生会产生就业实习等需求,这与“卓工计划”规定的实习产生冲突。经过分析,认为第一个问题的根源是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之间的脱节。为此,专业加强了低年级的“生产实习”课程,让学生在入学之初就了解企业实际工作情况。在专业课课程设计中引入企业课题和企业专家的指导,让学生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状态。针对“卓工计划”实习与学生个人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对“卓工计划”的时间和内容进行优化。将实习计划开始时间前移至第六学期末,同时将部分选修课挪后至第七学期。形成了一个灵活的、弹性的计划安排。对目标是就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当年6月末开始直至第二年6月的长时间版实习计划。而对需要进修、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暑假的8周时间先行完成部分“卓工计划”实习,再在第七学期完成6周的实习,然后在第八学期完成剩余16周实习。这样避免了学生在第七学期因为个人发展需要与“卓工计划”产生的冲突。关于“卓工计划”实习与学生就业单位实习之间的冲突,引入了单位调整机制。对于学生以确定的就业单位,如果单位的性质、学生实习的内容都能够满足“卓工计划”的实习要求,同时该企业愿意在第八学期期间按照“卓工计划”企业培养标准对学生尽到培养义务的,学院备案后将学生的“卓工计划”实习转至其就业的单位。

通过以上措施,极大地化解了学生在“卓工计划”过程中的疑虑和冲突,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提高了“卓工计划”实施的质量。

(二)完善“卓工计划”考核标准

和学校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先进性不同,企业通常更加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校企双方对技术层面的理解不同。反映在联合培养上,就是考核标准不统一。特别在毕业设计阶段的评价体系上反映得最为明显。往往有企业认为的优秀毕业设计,在学校答辩过程中成绩很不理想。根据几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企业关注的是怎样解决实际需求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能由客户决定,也可能由研发过程产生。企业方面对问题的背景、问题的先进性、现有的研究现状分析等并不特别关注。其次,企业的追求的是最小的研发成本、最快的研发速度和最低的研发难度,而学校评价是则特别关注方案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等。最后,在技术文档的生成方面,企业要求的是记录研发过程、说明研发步骤、解释操作流程等,而学校要求的论文则要求说明研发过程中的创新性思想、解释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校企双方的关注点不同自然导致评价体系的不同。针对校企双方存在的以上差异,在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前提下,将毕业设计的评价指标大概的分成了两大部分,每一部分指标的分值均为50分。其中,企业方导师重点评价技术的达成度、技术指标的实现程度、研发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等;校内导师重点考察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技术调研、方案设计以及论文的撰写等方面,校内导师在课题确定时开始全程参与指导。以方案间的技术比较代替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以考察研究方案的完整性代替考察研究方案的先进性;以性能指标的实现为準则考察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在论文撰写阶段则重点帮助学生从单纯的技术研发过程中直接提炼科学方法。使得企业方认为的优秀研发工作可以转化成学校认可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从而达到考核标准的一致。

(三)扩展校企合作方式

目前的“卓工计划”普遍采取的是集中式的企业实习,校企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也不利于人才培养。考虑到部分企业的工作特点,专业设立了“企业课题,走访培养”模式。对学校有条件提供企业研发工作所需实验条件的,在校内建立开放实验室,实行企业导师走访指导。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企业的技术工作,企业导师定期到学校开展技术指导,学生研发成果校企双方共享。对于和校内导师有项目合作的企业,形成“企业课题,校内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导师和企业的合作项目,在校内导师的科研中完成全部或者部分“卓工计划”实习。其指导工作可以由企业方导师负责也可以由校内导师负责。

三、结语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理论脱离实际、实践环节薄弱、缺乏与业界沟通等问题。深化“卓工计划”实施,探索适合国情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是对大学教育的一个必然要求。实施“卓工计划”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本研究以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实施“卓工计划”为例,总结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面对现阶段实施“卓工计划”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对高等学校的本科实践教学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0(3):7-23.

[2]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4-6.

[3]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15-19.

[4]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0/201102/115066.html.

[5]陶建華,萧仲敏,邓武等.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比较[J].教育教学论坛,2017(1):176-177.

[6]靳贵珍,辜风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J].AdvancesinEducation,2015,(5):43-49.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on Implementation of "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ZHANG Zheng-dao,SUN Zi-wen

(School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Jiangsu 214122,China)

Abstract:"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is an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talent development. The specialty of Internet of Things Engineering in Jiangnan University relies on the platform of the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explores multi-channel engineering education in practice. And,we constructed the cooperation system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e effective measures and our experience,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practices. And,the improvements are proposed which focus on schedule,unified inspection standard and training modes.

Key words:plan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training mode

猜你喜欢

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校企合作
国际化、大工程背景下机械类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对外交流项目初探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