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2018-05-12孙克辉钟旭东吴建好王会海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12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

孙克辉 钟旭东 吴建好 王会海

摘要: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实效,需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本文在阐述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内容,包括明确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双选模式,将本科生导师指导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相结合,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对提高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2-0032-03

本科生导师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本科培养阶段实施的一种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才培养制度。导师制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牛津大学,是传统大学的最宝贵财富之一。但当时的导师制并不是以指导学生学业、培养学生成才为主,到19世纪中期,才形成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导师制度。由于本科生导师制具有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优势,引起了当今世界众多高校的重视[1]。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开始将导师制应用于研究生培养教育中,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等学校陆续将导师制应用于本科生教育和培养过程。为了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借鉴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模式,开始探索遴选优秀的专业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和指导,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培育创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改革的深入,“中国创造”需要有更多的具有创新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主要任务的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创新与创业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意识、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体验创业过程、参与创业实训,已成为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施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大学生。目前,随着我国高等学本科生导师制的普及,有必要对这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方式的制度进行完善,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一、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分析

目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的提出,为本科生导师制的完善和改进提供了契机,下面从三个层面对其现状进行分析。

(一)学生层面

部分学生没有利用好导师资源,主动寻求导师指导的意愿不强,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习惯于被动接受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只有在申报创新项目、想进实验室、遇到专业学习障碍时,才想起自己的导师。而本科生导师制,不像研究生导师制一样导师和学生关系密切,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地与导师进行互动,否则本科生导师制就难以发挥其作用。

(二)导师层面

由于高校的本科生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从而导致本科生导师职责不明确,导师指导学生的次数偏少。虽然学校对导师每学期指导学生的次数有所规定,但是导师本身因教学科研工作任务重,有的还存在导师和学生不在同一个校区的情况,导致导师与学生见面交流的机会少,不能很好地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还有的指导老师对指导工作职责和要求不清楚,有的借鉴培养研究生的指导模式,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有的則放任不管,疏于指导。

(三)学院层面

本科生导师制管理办法需要修订完善,对导师制的作用定位和工作职责要进一步明确。此外,本科生导师制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就要充分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如要落实导师的指导工作量、指导经费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还要建立公平、公正的考评机制。为了提高指导效果,学校还应对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做出规定,并实施学生与导师的双向选择。

目前的本科生导师制虽然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在大学生学业规划中的影响力偏低、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偏多、指导的次数偏少,与校方的要求、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包括正确定位本科生导师的角色和职责、建立科学的本科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选模式、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绩效考评机制等。

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具体内容

(一)明确导师职责

本科生导师是学院从专任教师中选择的符合预定条件的本科生指导教师[3]。每位导师指导一定数量的本科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研究和生活中的各种疑难,指导他们进行课外学习和科研实践。大学生则要完成指导教师安排的各种课外学习、科研、实践和创新训练任务。实际工作中,不少指导教师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角色定位也不准确,导致无法有效地开展工作,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因此,对本科生导师进行正确的角色定位,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工作职责和范围,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内容。本科生导师的具体职责如图1所示,包括思想、心理教育,专业学习指导和创新创业训练。通过导师指导,帮助本科生实现课内与课外、个性与共性、专业与思想、创新与创业等教育的统一[4]。

此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应将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优品格的培养,作为导师指导学生的主要内容。可把对学生指导的主要内容落实在学习规划、专业发展、科研实践、就业实习、创新训练、创业实践等环节,例如,帮助学生制定一份大学详细学习计划,并指导执行;帮助学生进行专业方向选择,并执行专业技能提升计划;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或学科竞赛的体验;帮助学生进行行业现状分析、岗位认知和就业能力提升;帮助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或尝试创办实体企业等[5]。

(二)完善本科生导师与学生的双选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初衷是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所以在本科生导师和学生之间应该采取双向选择的分配模式,实现学生和导师资源的最优配置。学院首先要遴选不同专长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其次学院要对每位导师指导的学生人数做出规定,如我院规定每位指导教师每届指导的学生数小于6人,以确保指导质量。本科生导师的确定,应根据教师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进行双向选择,我们探索了基于网络双向选择模式,即通过开发相关的网络平台,学生和导师通过网络进行选择和确认。学生的登录账号为学号,学生可以进行密码修改,学生登录后首先需要完善自己的个人情况介绍,然后学生通过浏览教师主页了解导师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研究方向等。学生可填报3个志愿,但每一位学生最终只能被一位老师选择。老师登录系统后,先查看学生的个人介绍及相关信息,以便进行选择。每位老师允许18位学生选择,但每位老师只能选择其中的6位学生,如果老师没有选满6人,后期可由学院安排第2次选择或进行调剂。

此外,我们还探索了通过现场面对面交流实现互选的模式。如对2016级物理科学班学生,通过召开party形式的交流会,让学生与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同学们通过与教授们的亲切交流,了解各位教授的科研方向。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寻找适合自己的学科方向,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认识,促进了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了解,实现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互选,效果好。

(三)将本科生导师指导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

随着创新性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已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所以本科生导师的指导过程应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在本科教育过程中,导师的指导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导师的指导需求也不尽相同。如大一时,主要帮助学生制订学业规划,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大二时,主要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大三时,导师的指导重点在学生的学科竞赛、科研训练等方面;大四时,指导学生开展创业训练、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目前,在新版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如我校在培养方案中增加2个必修学分的创新创业课程,专设2个创业实践必修学分。另外,学校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加强专门课程群建设,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开发、开设大学科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全校性创新创业素质拓展课程等,这些都为本科生导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指导机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将有力推动本科生导师制的升级。

(四)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相关制度

制定相关制度是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另一重要内容。如建立导师队伍聘任与约束制度、导师进修与培训制度、考核与奖励制度,制订科学的导师工作规范,出台相应的指导经费管理办法、教学条件保障制度,制定学生创新创业咨询、扶持与奖励制度等。另外,要不断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绩效考评制度,并严格执行。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下,一方面可以真实地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开展的深度和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奖优罚劣”督促和激励,促使导师们更好地开展工作。考核评价必须坚持客观、公正、公平的原则,以严格的考核评估程序为依据,全面真实地反映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情况。具体考核可以分為院系考评和学生测评两部分。院系考评可以由本科生导师制自评和学院教学督导评价组成,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生测评则由本科生导师所指导的学生对其指导工作进行评价,通过学生填写效果反馈表的方式进行。

三、结论

近几年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实效,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如我院2012级蒋子正、史正、肖佳珣同学,在邓宏贵教授的指导下,荣获2015年度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一等奖;刘泽宇、林子翰组成的创业团队,在曹裕副教授的指导下,荣获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012级吕博赛同学在肖思副教授的指导下,在国际权威杂志Optics Express上发表了学术论文;2014级武举同学创办的“青见体育”网店自2016年2月营业以来,累计实现利润200余万元。所以,本科生导师制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主动适应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樊建新,王勇.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实施方法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156-157.

[2]洪涛.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5,(12):38-40.

[3]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72-73.

[4]张永进,孙文斌,汪忠志,李俊.基于素养视阈的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与构架[J].大学教育,2017,(1):27-29.

[5]屠春飞,卢佳芳.基于导师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7(3):116-119.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Cultivat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UN Ke-hui,ZHONG Xu-dong,WU Jian-hao,WANG Hui-hai

(Physical Science and Electronic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3,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In this paper,after explaining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we put forward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perfecting the tutorial system,including defining the tasks of undergraduate tutor,innovating selection mechanism between undergraduate tutors and students,combining the guidance of undergraduate tutors with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improving the regulations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etc..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Key words: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raining quality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培养质量创新创业教育
慕课理念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控制体系构建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