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特点

2018-05-10

丹青少年 2018年2期
关键词:题款物象笔墨

一、山水画的意象造型

中国画的造型,不论是人物、花鸟还是山水,一直主张“以意立象”,而不是自然物象的完全模拟。这里的“意”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物象的内在规律和生命力;二是指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情思。用这种“意”去“立象”,必然包含着主观与客观的因素。这里的“象”既有客观的“形”,也有主观的“象”。所以,由客观的“形”变为主观的“象”,这当中有一个加工改造过程,即是意象造型的过程。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核心是什么?就是对自然景物形神的总体把握。东晋画家顾恺之不以自然物象的形似为满足,明确地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从此追求神似成为中国画造型方法上的准则,人物画家要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山水画家要描绘山川的神采气韵。为了一幅画的神似、意似,画家甚至采取“遗貌取神”的表现手段,以达到神完意足的目的。近代山水画大师黄宾虹说:“画有三:1、绝似物象,此欺世盗名之画;2、绝不似于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3、唯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对意象造型核心内容精辟的论述。

二、山水画的笔墨表现

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的主要特征是笔墨的运用,如同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一样。笔墨不仅是画家表现自然物象的媒介,还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也就是说,笔墨是主观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画面中山川树木的神情生气完全是通过笔墨体现出来的。因此,历代画家十分注重笔墨,而且总结出完整的山水画用笔用墨的理论,讲究笔法、墨法,追求笔情墨趣之美。在用笔墨表现自然景物时,由于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思想感情、感受不同,笔墨的表现就各不相同,就形成山水画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山水画笔墨之美还表现在以书法的笔意入画的形式美。中国有“书画同源”的理论,从晋、唐时代起,画家就把书法艺术引进了绘画,使中国画的笔墨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形式趣味的、有艺术强度和力度的表现手法,更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三、山水画的意境要素

山水画很讲究用笔用墨,同时也很注重意境的创造。所谓意境,就是山水画所体现的思想情感的境界。意境的构成,是外界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在画家头脑里的反映结果。也就是说,是画家面对自然山川,从触景生情到寓情于景,画景是为了抒情,用笔是为了达意,最后达到了情景交流、物我两融的境界。这就是意境创造的过程。这时,画中所描绘的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两者交融在一起,倾注于画面,体现出画家的情愫和自然景物的神韵,由此而产生的意境,才能“夺人”。山水画与诗的结合是唐代水墨山水画家王维开创的,使山水画赋有了诗的意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两者相得益彰,使画中意境味之无穷,更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四、山水画的赋彩特色

“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这个“类”即是指客观对象。同类赋同色,也是指不受客观约束,而是依据画家主观意识,因意而赋的“类型色”。遵循这个原则,山水画的设色基本上是从自然景物的固有色出发,色彩的变化一般也只是固有色明度上的变化,并通过整幅画,使色彩的配合达到相互的对比和映发。山水画的着色,虽着重平光下的固有色,不同于西洋画那样去描写在光的映照下色彩所发生的复杂变化,但并不完全排除自然光线影响下的环境色,在表达特定的内容和环境时也适当地采用。但是画家更注意的却是色彩对人的感情的感染力,不拘于对象的自然色彩,而是按所表现的主题需要,对色彩进行主观的设计和创造。山水画的用色多数是在笔墨已完成基本造型之后进行,色彩是在这个基础上发挥作用的。在色与墨的关系上,既要“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还要“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又须“色中有墨,墨中有色”,使色墨交相辉映、相辅相成。除大青绿重彩山水外,一般水墨山水着色与笔墨运用一样讲究用笔,要注意色彩浓淡干湿的变化,不宜平均填涂。这些都是中国山水画在设色上的特点。

五、时空处理的灵活性

山水画“意象造型”的特点,决定了在章法布局上的“自由性”,决定了它能够灵活地处理空间与时间的关系,突破了自然真实的限制,以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时空处理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意象时空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表现内容的需要,突破空间的限制,将天南地北的山川融为一体,也可以将水中陆地的景象巧妙地绘于同一画面;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还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将春夏秋冬景色置于一图,将日月星辰置于一景,让古代与现代在同一画面上共存。

“三远”及“散点透视”的处理方法——所谓“三远”即高远、深远、平远。高远就是仰视,深远是俯视,平远是平视。“三远”是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远近处理法,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灵活地处理空间关系的基础。在有些山水画的章法里,同一画面采取了三远中的几种方法来画。可以上半幅用平视法,下半幅用俯视法;也可以上半幅用高远法,下半幅用平远法。长卷等横幅形式的远近关系,常用“散点透视法”,即画家的位置和视点是不固定的,可以上下、前后、左右移动,突破了空间制约来处理景物的表现方法。

空白背景的处理方法——山水画在构图时,常留有大块空白,或上空,或下空,或左空,或右空,也可中间空。白可以作为云烟回荡于空间,白也可以作为水流穿行于大地。空白留得好,不仅突出了主体,并且使整个画面因此显得灵活而生动起来。

六、山水画是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审美需求。如果一张画没有题款和印章,就像画未完成似的,总觉得有些缺憾。题款中诗文、书法的好坏和钤章得当与否,都关系到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从画中的题款和印章来审定画家的艺术修养程度。因此,历代画家十分重视题款和钤章的研究。题款是一首诗还是一句话,是一段散文还是一个题目?款题在什么地方,题一行还是两行?包括用什么字体,用浓墨还是淡墨?这些都要深思熟虑。对于印章的内容、形状、大小,是朱文还是白文,是粗犷还是纤细,盖一枚还是两枚,均要反复推敲。有修养的画家,善于题跋和用印,会给画面增添不少意想不到的效果。应该说,题款和印章是山水画构图的需要,是立意的需要,是造境的需要,虽然诗、书、画、印都是独立的艺术品种,在山水画里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挥着各自的艺术功能,又相互配合、相互映衬,构成一件完整的艺术品,形成中国民族绘画形式上的传统特色。

猜你喜欢

题款物象笔墨
宋徽宗:“天下第一”还是“斜杠青年”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笔墨童年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浅谈中国画题款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图说书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浅谈中国画题款之提升画作审美价值作用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