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IB本土化的变与不变

2018-05-08崔建社黄玉瑜

新校长 2018年3期
关键词:探究评价老师

文 / 崔建社 黄玉瑜

案例学校: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

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课程的IB自1991年进入中国之后受到青睐,很多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摸着石头过河,可以说挑战和机遇并存。就机遇来讲,领先的IB教育模式给我们提供更多教育改革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特别是素质教育、全人教育方面。相对的挑战之一就是在本土文化和政治环境下实施西方教育模式为主的教育观念,会产生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中国的学校需要不断改变,使其本土化。中黄国际教育集团总校长崔建社从怎样提炼精华,怎样有效整合,怎样保持平衡,怎样重整思路四个方面分享了他们的探索经验。

中黄国际教育集团里面,管理系统里应用的是蓝海战略话语体系,更多ERRC,即剔除、减少、增加和创造。通过这样的策略工具,创建既代表国际教育又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IB教育模式。

E:剔除单一的课程;

R:减少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等;

R:增加建构式理解、超学科学习方式等;

C:创造类似中黄“四类课型”适合国情的国际化课程体系等。

改变更多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怎么学,方法改变,结果也就改变。怎样把教材变为学材、素材,国学教育、传统教育怎样有机融入教学体系里,是我们要想办法解决的。要在本土环境下实施如IB等国际课程项目,有“变”,也有“不变”。

不变的是:首先国家的课程一定不能丢;第二,国家的认同感不能丢;第三,知识的学习不能丢,不是不学知识,也不是少学知识,而是要做理解式的教育;第四,培养目标不能丢,无论国家的核心过程以及IB的培养目标,都有很多;第五,能力培养不能丢。

而变的是:一,教与学,怎么教,怎么学,必须要改变。二,从教会变成会教,国际化课程才能落位。三,从学会变成会学,才能体现重点。四,知识传递的顺序、呈现国家、呈现的方式和评价体系需改变。五,学生、老师的角色需要改变,这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目的的实现。最终过去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材应变成学材、素材。

问题是,怎么变?

提炼精华与有效整合

首先要把教学精髓提炼出来,让每个管理者能够融会贯通,知道精髓是什么,不能教条主义。

以PYP为例,第一圈是国际情怀,体现教育国际性;第二圈和第三圈是传统的六大学科领域+六大超学科领域相结合,体现知识的广泛性;第四圈体现知识的统一性,强调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付诸于行动;第五圈体现教学的颠覆性,以学习者为中心开发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最后目标的多样性,教育应教会怎么做人,怎么学习。义务教育的优势体现在学科标准性、知识系统性、内容连贯性、双基扎实性、记背算经验性和考试适应性等方面。

提炼出精华之后还需要有效整合。

“中黄”旗下的学校是怎么整合的呢?例如幼儿小学段语文和数学两本书,不仅要考虑IB整体的超学科要求,还要考虑学科的要求,对老师来说难度太大。第二个问题是教育主管部门经常性质量检测、抽考、统考与超学科教学间的矛盾。很多老师一直在研究应对的措施,试图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教材不再是圣经,而是学材、素材,教师对知识的统治地位变成教学的促进者、激发者和引导者,破除书本产生知识,树立实践与体验习得知识的观念。

其他方面,要改变方法,优势互补。怎样选取两本不同出版社学材,怎么弥补知识广度和泛度缺陷。实现探究式学习,整合海量知识信息内容,整合同类型、同题材、同概念内容,不是简单做加法,而是1+1>2。

在中国本土化环境里面怎么实施国际化课程,更多的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怎样有机整合在教育体系里面,从探究的内容和形式,真正把个人、本地、全局性的话题融入。比如关注本土岭南文化,把广东、岭南、广州地区特性融入教学里面去,传承黄埔精神。而世界性的问题,像“一带一路”、首脑峰会等,也要思考怎么有机融入整个探究体系里面。

超越课本与自主探究

世界为学堂 探究求知识

中大附属外国语小学(下简称“中大外小”)是一所被称为“小学生联合国”的校园,除了本国学生以外,还有来自美国、韩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不过,“小学生联合国”最吸引人的是其“让世界成为我们的课堂”的办学理念。

在办学之初,学校就提出了“东方伦理智慧+西方科学精神”的中西合璧育人模式,学校开设的UOI(超学科主题探究)课程,每6周完成一个主题,小学六年共30多个主题,打通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艺术等学科的界限,以问题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在“行”中求“知”,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散发着香味的知识”

走进中大外小的教室,国际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传统印象中的“讲台”消失了,整个教室变身为孩子们的探究中心,有的墙壁贴上了学生的问题树,有的墙壁挂满了创作的作品,每隔6周,随着探究主题的变化,教室的布置又完全变了一个面貌;老师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而是全程陪着孩子,经常静静地站在一边,听着真正的主角——孩子们走上前台分享、讲解;53个家长义工,20多名家委会成员,可以随时走进各个课堂,家长们对墙壁角落里的主题探究细节,都可以娓娓道来……

在教室里看到的,还只是UOI课程的一个片断和截面。根据探究主题的需要,孩子们每个学期还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出国到海外合作学校,完成一个探究周期。孩子们没有了死记硬背知识的辛苦,但并不轻松,对每一个UOI主题,每一个孩子都必须要完成查阅资料、实地参观、采访调查、体验制作等多个环节、多种形式的探究。

五年级国际班的一位家长对《We are what we eat》(食物)主题探究课印象深刻。他说,在这个UOI课中,食物化身为孩子们的“朋友”,调查食物、拍摄食物、与父母制作食物,到结题展示时,教室被设计成“无国界餐厅”,大家快乐、开心地分享美食。在这里,孩子们不再是去背去记一个个印在书上、写在黑板上的食物的知识,而是“散发着香味的知识”内化到了他的生命中。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本身,更掌握了获取知识的程序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对比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得到同步提升。

学习从“抛问题”开始

中大外小的课堂常常以抛问题开始,三年级的《植物》探究课就是其一。为了能激发孩子们讨论问题的兴趣,老师在课堂上让孩子们领一个花盆,种上自己最喜欢的植物,然后,每天观察植物的变化,在孩子们的不断回答中把问题步步聚焦,引领讨论走上“正轨”。这就是中大外小独特的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的经历中探索知识,通过交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相当于老师往知识的湖里扔下一颗石子,然后一石激起千层浪。

这种学习最大的优点,是孩子们可以自己确定探究的内容和探究问题的方法。教育最重要的是尊重培养孩子的好奇心、问题意识和探索能力。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培养科学精神和素养比背诵科学结论更为重要。

与国际化课程相配套的是相应的评估制度。中大外小“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的标准被抛弃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少老师也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被反复培训,才从观念上改变过来。该校不再仅注重学习成绩的评价,而是建立了全方位的增值性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估体系。例如原来胆小的孩子一年后敢于担任小主持,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评价组成要素。老师亦然。学校主要通过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来评价老师,因为在教育过程中,老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的表现多是老师教育理念的影子。

“快普乐”探究教学法

凝聚课程专家们的集体智慧的“快普乐”探究教学法,成为学校的金字招牌。以“探究为本,概念驱动”的国际课程实践,公开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整个探究循环:疑、寻、示、悟、行,即QIPRA(Question,Inquiry,Presentation,Reflection,Action),音译“快普乐”都完全由学生完成,让学生超越老师不是梦。

学校的评价机制十分强调将学生视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强调每一个孩子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潜能。评价内容除了包含对知识的掌握外,还包含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情况。评价方法不仅有传统的笔试,还有口试、演讲、写作、作品展示、表演、论辩、观察与评论、开放式作业等多种方法;评价工具则有评估细则表、轶事记录、案例、考核表、连续发展评价表等;呈现形式有学生成长档案、三方会议、学习成果展等。评价主体更多元,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更多的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评价多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很多时候采用的都是等级制和描述性评价。每个孩子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评估手册,会全面记录孩子每个主题探究单元的学习,会从知识、概念、技能、态度、行动等多个方面对孩子进行评估。

对于引进国际课程,崔建社表示,精华部分要吸取,但要能够传承下来,更多的是需要整合、平衡,最后还要重整自己的思路,才能走出一条可行之路。

猜你喜欢

探究评价老师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