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等教育的适应与超越

2018-05-07柳秉昉

卷宗 2018年5期
关键词:超越适应高等教育

柳秉昉

摘 要: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突出成就,比如多方位的体制改革办学格局,紧密的教育结构调整等,不断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但是在高等教育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还应看到高等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具有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双重性质,适应性是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超越性是其本体价值的体现。两者失衡与高等教育系统本身有限的反应能力与超负荷的外部环境需求,但实质上体现了对高等教育本质不同认识的冲突。我们应从历史性与发展性的角度把握两者关系,合理平衡高等教育的外部需求与内部反应能力,将历史、逻辑与实践相结合,实现高等教育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高等教育,适应,超越

1 关于高等教育本质的争论

近代之前,髙等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学里进行,而在近代之后,髙等教育的机构呈现多元化发展。二十世纪以后,高等教育活动延伸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社区学院,以职业化技能为教学目标,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方向。与此同时,大学的教育方式不再单纯追求学术,以实践为主要发展目标。

在我国,关于高等教育的争论以两派为首。一派以蔡元培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独立派。另一派则为实践派,主张大学应该为社会服务。换言之,高等教育日益大众化,以理性认知为基本属性的教育实质不再是唯一,更为注重如何与社会实践需要相适应。

但是,纵观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与政治挂钩,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态体现,教育很多时候沦为国家机器,失去其独立性。另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单一化的格局。教育只是作为工具需求,而不是为知识而求知识的存在,成绩成为教育考核的唯一标准。大多数高等教育学者的初衷多是为了就业,大学是为了获得就业文凭,研究生是为了缓解就业,博士生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在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的背景下,教育追求理性的认知被严重的扭曲,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困境。

2 高等教育适应与超越的辩证关系

2、1 适应性与超越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基本属性

适应性是高等教育存在的合法性基础。潘懋元先生提出教育外部规律,认为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高等教育是以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为发展目标,不断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中世纪的大学,在满足教会、皇权与世俗需求的同时与其抗争,在相互妥协中不断发展并获得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权利。因此,高等教育以适应性为基本属性,通过适应社会日益新增的要求推动教育向前发展,收获适应高等教育生长的土壤。

超越性是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体现。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超越性促进人的内部发展。在获得基本的知识认知上,提升自身的创造力,让教育超越人的基本需求,实现教育与人的正方向增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超越性推动教育外部的发展。首先,教育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不被外部环境所干扰,强调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主体性;其次,高等教育应超越适应社会发展的目标。教育适应社会是教育的初步目标,然而整个社会的高等教育要想得到发展,必须有所超越,不再以社会及人的基本诉求为取向。总的来说,我们不应该单一肯定高等教育的适应性或超越性,适应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超越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两者相统一,高等教育才能获得发展。

2.2 适应性与超越性的对立

在探讨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时,常常会出现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相对立的情况。归根结底,两者的对立表现在高等教育自身与外部环境不平衡的关系所导致的冲突。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对立促进我们对高等教育不同的认识和讨论,也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的发展。

首先,高等教育机构偏离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变化的速度越快,以自主性为主要原则的教育机构反应越慢。这来自于高等教育机构过度的认知错误,认为教育应该远离社会,保持自己的学术自主性。其次,高等教育機构日益普及化。在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朝着普及化目标前进。 但正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化,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待值不断上升,导致高等教育反应能力有限,造成与外部环境的失衡。最后,我们在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时,不能顾此失彼,要找好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结合点,推动高等教育更好的与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放.髙等教育的本质特点不容忽视[J].高等教育研究,1995,16(1):22-27.

[2](美〕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89-196.

[3]张学文.大学理性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13.

[4]潘懋元.教育外部关系规律辨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0(02).

[5]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 彤,屈书杰,刘向英,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6.

[6]张俊超.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与超越[J].中国高教研究,2015(12):54-57.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2015-10-1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36/200409/975.html.

作者简介

1992年2月,女,河南南阳,重庆 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猜你喜欢

超越适应高等教育
跨界与超越
以酒道引领中国酒文化的发展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定型的利用与超越探讨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