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畜产品绿色供应链驱动因素分析

2018-05-04关常欢吕金阳

饲料博览 2018年4期
关键词:畜产品资源化畜禽

关常欢,吕金阳

(1.广西北海市畜牧兽医局,广西 北海 536000;2.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广西 崇左 530001)

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6年全国肉类总产量8 540万t,年末生猪存栏43 504万头,生猪出栏68 502万头。我国畜牧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民生产业,畜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1]。但是,与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数量逐步增加相对应,作为畜产品供应链重要的养殖业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从第1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看,畜牧业污染源COD、TN、TP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污染物排放量的96%、56%、38%,资源环境约束已成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寻求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摆在畜牧业经济乃至整个畜产品供应链面前迫不及待的任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畜产品绿色供应链能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全面分析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增强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影响,是确保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

1 绿色供应链概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组织结构、运作模式、动力因素及绩效评价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1994年,Webb建议企业生产应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注重其再生利用性,进而提出了“绿色采购”一词[2]。而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协会(MRC)于1996年首次提出的,认为供应链管理要将环境因素考虑进去,使环保原则贯穿产品设计、采购、组装、包装、物流和分配等供应链各环节中,以达到既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损害,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3]。

本文更倾向于把绿色供应链管理定义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内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4]。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问题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扩展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内涵,把“绿色”或“环保意识”融入到整个链过程[5]。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绿色采购、绿色设计、绿色生活、绿色包装、绿色营销和逆向物流,要求企业彻底改变以往“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6]。

与传统供应链不同的是,绿色供应链是将传统产业的环保压力变为现代产业创新发展的动力,不仅考虑企业利润最大化,还兼顾资源配置科学化、社会效益合理化以及实现企业活动的环境相容性等,在绿色制造、绿色流通和逆向物流体系上,倡导新消费、建立新标准、应用新装备、培育新动能、营造新体系和扶植新产业,实现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协调发展,保证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2 畜产品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

畜产品绿色供应链概念模型见附图。整条供应链由绿色设计、绿色投入、生态养殖、绿色流通、绿色销售和绿色消费等部分组成。其中,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投入品饲料、兽药企业和畜禽养殖,以及需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的农田、水体等环境,作为畜产品绿色供应链设计、绿色投入、生态养殖的重要节点;屠宰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作为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绿色流通节点;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理念的节点。链上各节点通过信息流、物流运行。整个供应链节点企业受到价值观取向、制度压力、需求动力和舆论监督会等积极因素的正向影响,不断增强实施绿色行动的自觉;而受到诸如成本增加、技术制约和链内协调等消极因素影响,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鼓励下,消极因素减弱,进一步强化供应链的驱动力,改善和促进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行。

3 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分析

有关学者认为供应链运行的驱动力是企业受到来自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压力。包括来自消费者、资源环境、社会公众和政府机构等外源驱动,以及企业管理者、企业股东、合作伙伴和员工等内源驱动。这些要素通过各自不同方式共同作用于供应链,直接或间接影响供应链绿色运行的程度[7]。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引入“绿色”的要求后,其驱动力取决于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方面作用力大小的比较。

3.1 积极因素

积极因素是对畜产品绿色供应链起正向推动作用,能提升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因素。其主要包括:价值观取向、制度压力、需求动力、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等因素。

3.1.1 价值观取向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进入到一个“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不再“单纯依靠末端治理缓解环境压力”,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强调了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可以说,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正好契合了我国在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要求[8]。此外,受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影响和带动,供应链系统内逐步建立起绿色文化和绿色价值观,企业管理层逐步意识到需要制订长远发展目标,关注员工切身利益,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形成绿色供应链运行的正向驱动力。基于此,走绿色发展道路实现生态循环,这是我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最大的福利,全社会都已经达成的共识。这也是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得以运行的积极因素和基本前提。

3.1.2 制度压力

针对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以及资源消耗,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促使进行绿色环保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改善环境。这些法律法规可以说就是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得以运行的体制动力,是一种刚性的规定。而且随着改革进一步深入,政府必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倡导绿色消费,保障公众权益,科学利用社会资源,健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3.1.3 需求拉动

畜产品绿色供应链最终都是由消费者的需求拉动的。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畜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基本解决了人们对畜禽产品消费量的需求,但总体上品质不高,从畜产品对外贸易来看,绿色贸易壁垒也越来越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增长强劲的态势仍将持续[9]。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甚至国际上对畜产品的需求会持续增长,对“绿色”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2017年5月在亚的斯开幕的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全球议程第七次利益相关群体合作会议上,国际畜牧业研究所负责人吉米·斯密斯称,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驱动,尤其是中低收入国家,未来30年畜产品需求将增长70%,畜牧业将成为很多国家的重要产业。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消费需求,正是拉动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的强大动力。

3.1.4 舆论监督

由于网络媒体具有全球性、多元化、互动性、便捷性、时效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尤其是近年来自媒体的发展,人们更易于获取有关信息,每个个体都会成为一个媒体,更容易披露企业的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信息,特别是对于涉及到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问题,迫使供应链内各合作企业更加注重绿色的要求。这方面促使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内企业共同面对,协调链上企业的利益和关系,确保相互协调与通力合作。

3.2 消极因素

消极因素是指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因素,包括企业成本的增加、绿色技术瓶颈、节点企业的协调等因素,这些因素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供应链企业采取“绿色”发展或者“绿色”的程度。

3.2.1 企业成本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绿色”或“环境意识”融入到整个供应链过程,以达到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为目标,在运行过程中,供应链相关成员企业势必会因成本投入增加,制约绿色供应链的发展或者影响供应链的“绿色”程度,这是绿色供应链运行的最大障碍因素。我国是畜牧业大国,但在畜禽养殖及畜产品流动过程中,工厂化生产、畜禽粪便排放等存在与食品安全要求与环境保护不能有效兼顾,畜牧业面临着环保与安全的双重压力。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畜禽粪便和污水超过38亿t,综合利用率<40%,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据调查,一个存栏基础母猪500~1 000头的规模养殖场,按当前的生产方式,要建成一个达标规范的粪污处理系统,用地面积至少要占养殖场的20%,且需一次性投资100万~350万元(不包括设施运行的费用)[10],而且畜禽养殖业还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低效益的产业,要投入巨大资金量改造环保设施,业主普遍难以承受。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国家对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要求“坚持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从养殖投入品的生产到养殖生产过程都必须增加环境治理设施设备,增加企业运作成本。包括养殖场因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定面临关闭或搬迁的和投入、养殖环境设施的改扩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处理等等。畜产品屠宰、加工、物流企业乃至销售企业也将要进一步改造流程,增加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及流程,提高管理水平。这一系列硬件及管理的改进,给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决定了企业供应链绿色运行的态度与效果。按照循环经济学,美国经济家提出的在物质循环利用的上发展经济,变“资源—产品”的直线经济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利用再循环。这些理论为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上述提到我国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污水,而畜禽粪便几乎包含了植物生长的所有必需养分,是最传统最常用的有机肥。我国面临水体污染的同时,广大耕地有机质却下降明显,急需大量有机肥改良土壤。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但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而且还能在能源、能量方面提供宝贵的生产生活资料。

3.2.2 绿色技术瓶颈

近年来,各地切实加大了畜禽养殖所产生的污染治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有些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如便于运输用量少且效果好的化肥的推广使用、农牧脱节造成资源变为污染,粪便需经沤肥流程且运输难度大等原因,制约了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11]。2017年5月,国务院提出了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国办发[2017]48号),相关部门作了深入的研究,总结提炼出了种养结合、清洁回用和达标排放3个方面共9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主推模式。这种“变废为宝”的模式,可有效地把反向阻力转变为绿色供应链运行的动力。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经济可行性分析研究中认为,在适当的运输距离内,使用粪肥的费用将低于使用化肥的费用,农户使用粪肥在经济上是可行的[11]。在不考虑运输费用的情况下,与化肥相比,使用鸡粪可节省费用27%~64%,猪粪或节省28%~56%,牛粪可节省10%~39%。如考虑运输成本,鸡粪最经济运输距离为43.9 km,猪粪3.3 km,牛粪5.2 km。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减少污染又能资源化利用,一举两得。目前已在相关工艺与技术上摸索出一系列成功有效的生态模式:包括养殖场粪污分离技术、“微生物+”高架床等生态养殖技术、“微生物+”粪污发酵处理技术、粪便加工包装及运输工艺,等等。这些技术的突破和推广应用,将进一步促使畜禽养殖业升级,有效治理畜牧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在此要素的驱动下,推动畜牧业发展生态养殖方式、实施种养对接循环农业及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保型加工流通、绿色理性消费理念等措施势在必行,为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行提供有力的保障,从技术层面为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撑。

3.2.3 供应链内部组织的协调机制

传统畜产品产业链组织结构松散,特别是上游的养殖场、养殖户与下游的加工流通企业之间仅仅是一种交易关系,是以“内部效益”而不是以“社会效益”为追求目标,相互之间的约束与控制都比较弱。传统的纵向一体化的垂直型组织结构的供应链管理,使得每个成员都过分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而很少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共同利益,如加工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而降低原料采购价,而养殖户养殖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则忽视畜产品的质量等等。这些过多重视自身最大化的行为与供应链的整体获益能力发生冲突。来自外部的要求绿色环保的压力,并不能让供应链各节点都能同步内化为动力。就是说,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障碍来自于组织内部和贸易伙伴间的协调。整体协调是绿色供应链的一个特征。协调是一种行动,也是一种结果。作为绿色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必定会主动营造一种沟通协调的氛围,与伙伴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彼此信任,以合作共赢取代竞争。绿色供应链正向动力与反向阻力对比分析见附表。

附表 绿色供应链正向动力与反向阻力对比分析

由附表可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意识的增强,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运行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价值观取向、制度压力、需求动力和舆论监督会越来越大;而现阶段对供应链运行有一定反向阻力的诸如成本增加、技术制约和链内协调等问题,也会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扶助下,伴随技术的进步与“互联网+”的广泛深入使用,得到极大的降低。这样,积极的正向推动力不断增强,消极的反向阻力逐步减小,在长期博弈过程中,实现纳什均衡与帕累托最优的统一,整个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将会得到顺利有效推进。

4 推进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的建议

4.1 加强引导与激励

绿色发展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绿色发展彰显历史担当,蕴含治理智慧,2017年《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首次将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我国各相关产业形成产业生态链从而获得全球竞争优势的机遇。在当前全面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程中,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培育,通过强化认识,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短视行为,引导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主流媒体也要正确引导舆论,发挥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优势,做好绿色发展的宣传和推广,使那些主动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的企业有更高的知名度和更好的美誉度,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4.2 加大制度执行力

要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建立绿色发展经济体系。在此基础上,务必加大贯彻执行力度,尤其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要以最严格的制度促使“绿色”落地,从制度上保证绿色供应链运行。

4.3 改进激励机制

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绿色供应链的使命。要增加企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偏好,就要建立起更合理、公平、有效的激励政策,相对于传统供应链,对绿色供应链上的企业可采取荣誉与惩罚为主而非货币化激励政策,要考虑设置相应政策机制,帮助这些企业逐步完向绿色供应链企业的过渡[12]。

4.4 建立示范区形成国内标准

开展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应用示范试点,培育和建设一批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创新与应用的示范企业和服务示范平台。拓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市场,构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集群。延伸区域种植、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销售等产业,扶持消纳专业化分工,提高畜禽粪便远距离还田效率,促进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发展[13]。

4.5 全面提高畜禽生态养殖水平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青睐绿色产品,畜产品的消费更是如此。绿色供应链的运行,使畜产品的生产能从饲料兽药投入品采购、畜禽生态养殖、屠宰加工、运输流通、销售配送直到餐桌消费等全过程,都实现绿色生态的要求。其中更重要的是源头的养殖环节,要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各种以微生物利用为核心的生态养殖技术和模式,推广节水、节料等清洁养殖工艺和干清粪、微生物发酵等实用技术,实现源头减量。如:微生物+高架网床、微生物+平地干清粪、微生物+饲草料、发酵垫料床林下养殖等,为供应链下游企业提供更多的绿色健康的畜禽产品。

4.6 加快推进资源化利用

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农业部部署的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之一。要以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为主要利用方向,加快推进种养结合一体化项目,大力发展农牧循环绿色生态农业,集成推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提升畜禽粪污处理能力。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鼓励第三方市场主体参与粪污资源化处理利用,加强科技支撑和装备保障,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4.7 培育和增强协调机制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通过物质或非物质激励,构建畜产品绿色供应链高效的信息运行和反馈机制,确保链内合作企业在知识共享、技术共享、利润、定价、信任、激励等方面高效的协调统一,降低协调成本。

5 小结

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契合了我国新时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要求,把“绿色”融入供应链各个节点,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和污染环境最小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体现。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是不断增强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行的正向动力因素,同时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反向阻力因素影响。在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背景下,要继续加大引导和激励、增强制度执行力、改进激励机制,实现供应链内企业协调统一,同时在技术层面,要大力发展畜牧业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使畜产品绿色供应链得到高效协调运行。

[参考文献]

[1] 李新一.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6,52(14):39-44.

[2] Webb L.Green purchasing:for a new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J].Pulp paper Intermationl,1994,36(6):52-59.

[3] Srivastava S K.Green supply-chain management:a state of the art literature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7,9(1):53-80.

[4] 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11):1 232-1 234.

[5] 申成霖,汪波.基于差距分析的绿色供应链标杆测评[J].南开管理评论,2004,7(5):81-86.

[6] 刘彬,蓝英.绿色采购下供应商选择类型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9):41-43.

[7] 吴锴.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制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8] 谢来辉.APEC框架下的绿色供应链议题:进展与展望[J].国际经济评论,2015(6):132-147.

[9] 庞玉良,张军平,倪洪兴.中国畜产品对外贸易及发展趋势展望[J].世界农业,2011(1):29-33.

[10] 陈家贵,王国利.畜禽养殖业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J].养殖与饲料,2013(12):7-10.

[11] 曾悦,洪华生,曹文志,等.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版),2004,43(8):195-200.

[12] 侯琳娜,王海燕.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演化博弈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31(6):677-680.

[13] 舒畅,乔娟,耿宁.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的纵向关系选择研究——基于北京市养殖场户视角[J].资源科学,2017,39(7):1 338-1 348.

猜你喜欢

畜产品资源化畜禽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2016年12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