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营造中居民参与程度的思考

2018-05-03刘泽坤

价值工程 2018年13期
关键词:社区

刘泽坤

摘要: 了解社区营造的意义和目的以及上海市社区营造的现状,居民在其社区进行的营造中的参与度、了解程度、满意度和想法,为上海社区的共建共享收集基础资料,发现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the degree of participation, understanding, satisfaction, and ideas of resident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communities, to collect basic data for th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Shanghai communities and discover the problems, and to seek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关键词: 社区;社区营造;居民自治;居民参与

Key words: community;community creation;residents' autonomy;residents' particip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3-0029-03

1 问题的提出

2017年课余时间,笔者参加了上海市杨浦区的智创农园志愿者活动。第一次接触到社区营造的概念。随着参加次数的增多,笔者对社区营造产生了兴趣,希望更多地了解社区营造,参与社区营造活动。自住的房屋可以自主营造,而人们生活的社区属公共空间——社区受制于个人、家庭、社会、自然环境等因素,错综繁杂。公共空间问题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居民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参与度到底如何,是否也会象共享单车一样能被居民接纳认同呢?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与同学们策划了本次问题调查课题。

2 课题项目的界定

“社区”是指彼此间形成“生命共同体”而在地理上又集聚在一起的人群;“社区营造”就是营造这种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社会心理联系的过程[1]。社区营造最早出现在日本,为了改变因经济快速发展而人的精神生活跟不上发展的现实,居民自发组织参加到城市的建设中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社区文化[2]。社区营造在中国最先出现在台湾省,并被列入国家计划,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颇有成效。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对社区营造的内涵与理解也不相同[3]。在中国大陆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变化,对社区营造也注入了新的内涵。居住在同一地理范围的居民,持续以集体的行动来处理共同面对社区的生活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创造共同生活福祉,逐渐地,居民彼此之间以及居民与社区环境之间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系,此一过程即为社区营造[4]。社区营造是指居住于本社区内部的居民自发性组织很小的团体,自我治理,自已解决诸多社区问题,又能在大集体中和谐共存,协商解决矛盾,提升居民的各种能力[5]。社区营造的主要目标是帮助社区居民满足社区需要,协商解决居民信心和社区自组织的权利,改善社区环境,并促成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社区自治,建立永续社区[6]。上海作為大陆最国际化的大都市之一,自然会吸收社区营造这种新颖的概念。社区营造现在在上海作为刚刚引入的一种模式,实例也较少,大部分地区建设不够齐全,影响力度不是很广,参与度不算高。本课题旨在对于上海市社区营造的主体对象——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居民对社区营造的想法和了解程度,从而能够提出针对性的意见,让社区营造的概念能够被更好的推广,社区营造的效果能够更快达到。

3 社区营造中居民参与程度的调查

问卷调查是收集情报与了解情况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和微信朋友圈的强大沟通交流平台,结合社区营造的相关要素与本次课题的内容,精心设计了网络问卷调查和现场问卷调查问题和题纲,收集到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社区营造中的需要增加及考虑的要素。

3.1 网络问卷调查及结果

网络问卷调查,策划了与社区营造相关的了15个问题,从多维度调查上海的居民对社区营造的了解程度。网络问卷调查,主要是微信同学圈和学校的家长圈,经过两周时间的发动与收集,总共收到355份完整的调查问卷回复。

绝大多数人还不是很了解社区营造,更多的只是知道一个概念,或者完全不清楚社区营造到底是什么。(图1)

从调查结果来看,男性相对于女性而言,有更多的人对社区营造有深入的了解,但是还是人数还是不多。

从图2、图3来看,家庭人数与参加社区营造的频率基本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家庭的数量对于社区营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

图4表明了参加社区营造的频率保持在每周至每月一次的时候,社区营造的效果更加明显,而半年一次及以上的话,基本上效果不是很大。

在人数结构上,作为策划者中有9.58%的人,虽说大致的比例是对的,但是策划者仍是少数。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两者都是”这个选项能够占更大的比例。

在社区营造的种类方面,环境景观是占最大多数的,其次是人文教育,然后再是社福医疗,最后是环保生态,而产业发展为数最少。

从调查对象的意愿来看,人们最希望参加的是环保生态,其次是人文教育,然后是社福医疗,最后是产业发展。

3.2 现场走访结果

在2017年8月,我们参加了杨浦区创智坊社区的创智农园所举办的木工坊活动。在现场观察了活动的进行过程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进行调查之前,我们认为:能够参与活动的人员,对社区营造可能会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调查对象对问题的认知可更为聚集。现场会有25人及以上,孩童居多,基本上都是附近的居民来参与其中,而参与目的将会是以教育为主,让孩子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了解大自然。带着这样的预期设若想,我们展开了问卷调查。

调果结果和我们预期设想情况大致相同,只有一此小的出入。来参加活动的人数在25人左右。他们参中活动的相关性要素有:归结起来主要是“住在附过”、“活动丰富”、“接近大自然”、“培养孩子动手能和和兴趣”。从参与者家庭与活动地点之间的距离来反馈都很集中,基本在3公里之内,有个别是在10~15公里。而从开始参加时间来看答案就有很大的多样性,有从创办之初就参加的,也有第1次的新面孔,更多是中途加入的。一开始加入的比较少,而越往后,加入的越频繁。而在参加活动的目的中,大致包括“进行教育”、“认识邻居”、“认识自然”。

3.3 社区营造的案例走访

四叶草堂作为一家旨在社区营造的自然教育机构,立足同济大学景观设计专业,扎根上海,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体验学习自然的机会,并通过组织自然营造活动,让孩子们在具体参与中感受与自然的深层次对话,完成自身的体魄与心理健康成长。让城市在创造性的活动中焕发出趣味横生的绿色活力;让自然在孩子们的活动中,成为寓教于乐的最佳场所。四叶草堂遵循道法自然,倡导乡土原创,逐渐形成自然认知,自然利用和自然营造三大类十余种自然教育产品,主办、协办及参与多场专业沙龙、论坛、公益展览及宣讲,参与人数逾万余次。目前拥有创智家农园、中成火车菜园、长兴效野公园,小桔创意农场等都市型/郊野型自然教育与营造合作基地。2016年开始发起“都市朴门”系列朴门永续设计营造活动,并提出“2040食物森林和社其区花园计划”,期冀超越可食地景,深入社区滋养土地,营造食物森林,恢复都市土地的生命力。近期多处社区空间微更新设计营造项目实施正酣。

创智农园位于杨浦区五角场商圈,周边就是繁华热闹的大字路和创智开发产业园区。这块地原本是创智天地开发之后剩下的一块狭长形“边角料”,造房子吧面积太小,做公共绿地则位置过偏,加下地下有重要市政管道线通过,无法高强度开发,因此,成为了临时工棚所在的闲置地。2016年,在杨浦科创集团与瑞安集团的委托与支持下,四叶草堂作为设计与运营方将这块狭长闲置地改造成了上海市区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目标社区绿色空间为载体,以公众参与为主要力量,强调人与自然的有机互动,促进社会和谐,是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在都市区的缩影。从2016年7月开始,四叶草堂创智农园社区自然教育项目,定期组织开展自然保育和营造活动,和社区居民共建共享社区农园,了解农作物从种子到食物的奥秘,举办社区分享活动,以珍惜感恩的心情对持食物。在共同探索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找回人和土地最深切的联结,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情感纽带,实现“照顾人、照顾地球,分享多余”的美好价值。一些社会公益团体也被吸引到此,利用农园的地空间开展活动和教育;一些社区居民慢慢也加入进来,主动参与到日常空间管理与维护的过程。家园建成后,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社区花园的功能一个个得以实现,更多的公众参与涌现出来。

4 上海社区营造居民参与程度调查分析

现在上海的社区营造有一定的进展,效果也有。对于居民来说,3公里以内是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距离。教育类和环境景观类的社区营造比较适合居民参与,也较受市民阶层的欢迎。从全市的社区营造的过程来看,在宣传这一方面效果的进展不大,仍有大部分人没有对社区营造有一个清楚的概念,只有青年相对来说对社区营造的关注度比较高。而参与策划的比例不协调,这代表着社区营造策划与开发有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家庭因素也是社区营造的一个重要的影响成分。此外,在进行网终问卷调查时,我们收到很多的反馈,说到租住的流动也是影响成分之一。从创智农园的角度来看,將废弃工棚重新利用,开展以孩童教育为侧重点的社区营造,这是非常高效而且是成功的。创智农园紧邻居住区,对于居民来说,便于参加;活动具有多样性并有大量的互动,在吸引着不同的人们前来参加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活动中,由于活动对象是孩童,家长基本上是陪同参加,所以说,参与对象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而没有孩子的成年人很少参与到活动中去。而且营造效果对于孩子们来说较希有,对于成年人来说并不是很明显。

5 上海社区营造居民参与程度调查启示

现在人们90%的资产是房屋,人们至少有2/3的时间会在社区里度过[7]。虽然社区营造是一个新兴的事物,也有较好的前景。社区营造功能与定位关乎社区内的所有居民。居民的积极参与非常重要,而且大多数的居民是愿意加入社会营造活动的。通过调查得知,社区营造的目的是提供满足居民某项需求。只有提供了满足了居民需求的社区营造项目,并且具有一定比例居民积极参与项目才是好的社区营造项目。社区营造在项目策划前期,将社区营造的概念做好先期宣传讲解,令大多数人对于社区营造有一个概念上的认知,以更于后续工作的展开。社会营造策划阶段,可以把“人文教育”和“环境景观”作为考虑的方向,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能在建设实施过程就有一定的关注度。社区营造的项目选址最好在居民区中,或者在居民区周围3公里以内,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策划一些面对各个年龄层次的活动,能够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享受社区营造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考虑人口的流动性,能够将流动的人口也可以融入社区的生活之中。

6 结语

社区营造是一个较大的社会课题,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具有非常强的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社区,其营造的内容与限制条件是不同的。一个成功社区营造案例能否成功复制应用到其他区域,在策划阶段,前期的调查研究非常的重要。因地制宜,个性化的社区营造理念,才能更好更快地服务于居民,更好地被居民接受。

参考文献:

[1]曾旭正.台湾的社区营造[M].台北:远足文化,2007:11-18,68-69.

[2]丁康乐,黄丽玲,郑卫.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13(11):717-725.

[3]杨瑛.城市居住社区的整体营造[J].建筑学报,1999(6):50-53.

[4]赵民.“社区营造”与城市规划的“社区指向”研究[J].规划师论坛,2013(9):5-9.

[5]“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 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轨迹 [2010].http://47go.org.Tw/article/2O34.

[6]苗大雷,曹志.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未竟问题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探索与争鸣),2016.10.15.

[7]闫加伟.磨合的空间——在SEA-hi!2017首季论坛上的演讲[J].国安社区上海,2017-03-20.

猜你喜欢

社区
仁·社区美术馆
郎官驿创意社区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如何积极应对社区老年抑郁症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