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绵城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8-05-03唐秀秀

价值工程 2018年13期
关键词:常德市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唐秀秀

摘要: 近年来,我国城市内涝、缺水以及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海绵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现阶段,我国正大力倡导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的建设模式,海绵城市从提出至今已经有五年时间,它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对于试点城市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有没有实际的效果?是否能够在全国进行相应的推广?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以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果来进行说明。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of urban flooding, water shortage and pollution in China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serious. Sponge cities emerged under this background. At this stage, China is vigorously advoc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As a new type of construction model, sponge city has been proposed for five years. How is it currently developing in China? Are there any practical results for the pilot citie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urban flooding? Can it be promoted in whole China? The article will conduct corresponding research on these issues and illustrate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nge city in Changde City.

关键词: 海绵城市;研究现状;常德市;雨水处理

Key words: sponge city;research status;Changde city;rainwater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3-0026-03

0 引言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1 海绵城市的定义及国外发展现状

1.1 定义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及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则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降雨的过程中,雨水可以通过吸收、调蓄、下渗及净化等方式积累起来,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把存蓄的水释放出来,用以灌溉、冲洗城市路面和补充城市地下水等,从而达到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和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

1.2 国外发展现状

海绵城市的概念提出的时间还不长,在中国的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各方面都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国家的理念和模式。

国外比较先进的海绵城市的模式有很多,比如:德国的高效集水平衡生态,德国的这一套是得益于其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使得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瑞士的全民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早在20世纪末时,瑞士就开始大力推行“雨水工程”其工程的特点是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瑞士的每家每户都是一个小型的海绵体,其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2 我国海绵城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英国荷兰美国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海绵城市的建设起步是比较晚的,从2012年海绵城市定义提出至今,全国共有30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与此同时有一些地区和城市自主的进行了海绵城市的建设,建设成果比较好的城市像北京、上海等,但也有建设进展不顺利的,笔者通过各个城市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的研究和分析,认为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①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将城市系统内传统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与人工现代化的道路、广场、公园等通过雨水的收集、贮存、净化、利用、排放等设施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这些雨水处理设施的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现在国家正在大力的推广PPP项目,对于民间的资本来说,它们的投资必然是更加看重短期投资效益的,但是海绵城市的完全成型所需要的周期是很长的,因而对于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也就不够大,因此资金的筹集就是海绵城市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

②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对现有的城市的排水设施、道路、建筑等进行改建,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带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老城区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应改建,就会出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对于原有城市的特色将会有一定程度上破坏。

③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水,但是目前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施工、监控与管理过程中对于水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对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没有专门的以水文学为核心的规划和设计团队;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在水资源的这一方面,国家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监控与基础的体系;国内没有关于针对海绵城市的“水与气候”、“水与环境”、 “水与生态”、“水与社会”联系的城市综合水系统及其交叉学科的先进科研技术支撑和存在的一些技术障碍。

④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对城市原有的绿地、排水、集水以及蓄水的设施进行相应的改造以及新增以达到实现海绵城市的目的,在这过程中需要新的土地资源,但是对于现代化的城市土地资源是很珍贵很稀缺的资源,这就导致了本来就已经非常紧张的城市土地资源更加匮乏。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才属于刚刚起步,需要面临的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因此需要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建设者更多的投入到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去。

3 我国在建海绵城市的现状——以第一批试点城市常德为例

3.1 常德市基本概况

根据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8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通知》(财办建〔2015〕4号),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于近期组织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评审工作。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常德入选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围。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长江中游 洞庭湖水系、 沅江下游和 澧水中下游,水资源丰富,常德市共有河湖面积78万亩,全市的年平均降雨量超过1360毫米,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此次常德划分的试点区域有36平方公里,新城区占71%的面积,老城区为29%,截止2017年7月份常德市海绵城市的主要建设成果已经基本实现了小雨无积水,大雨不出现城市内涝,很大程度上提高改造区域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了城市文明品味,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对于城市的经济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2 常德市的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常德市船码头泵站及河道治理项目

常德市船码头泵站及河道治理工程位于常德市内长胜桥及白马湖桥之间,总体的规划面积为15公顷。这个项目是利用德国的先进水系与生态综合治理的理念和经验,通过水力、水文数字模型,借助配套设施设备,将合流制排水体系排放的污水按不同浓度分离送达污水处理厂和生态滤池处理;巧妙地利用半封闭式调蓄池,实现污水沉淀与雨水调蓄,隔断黑臭水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通过泵站和生态滤池,实现经过调蓄池初步沉淀后的污水再进行生态过滤和暴雨期纯雨水的直排;通过项目系统发挥其“渗、滞、净、用、排”的集成作用,处理初期雨水,減少内河入污量,净化内河水质,充分利用自然雨水补充内河水量;通过水生植物净化相关河道水体,并与周围的园林绿化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无缝衔接,提高城市的区域景观效应,通过白马湖和穿紫河连通,实现常德市内河水系活水、清水和补水。

船码头泵站及河道治理工程在工程竣工投入运行后证实,城市合流制排水系统排放的污水在终端能得到有效的处理。

3.2.2 滨湖公园改造项目

常德市滨湖公园位于常德市武陵区,是一个大型的水景综合性市政公园,在治理前水体水质为劣Ⅴ,在全面完成截污的基础上,通过采用以水体动植物种群结构优化为主的生态修复措施,构建了沉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挺水植物为核心的水生植物群落,以及滤食性鱼类和底栖动物螺、蚌为主的水生动物群落,水体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水质由原来的劣Ⅴ全面提升至接近地表Ⅲ类水,并通过长效管理系统有效运行,改善了水体自我净化能力,重建了健康稳定湖泊水体生态系统,使水体景观得到明显提升。

3.2.3 景润园小区改造项目

泰达润景园小区的二期是国内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小区,在小区内原有的基础排水和处理水的基础设施上,按照相应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进行改造主要是地面径流控制措施——道路植草沟、传输型植草沟、碎石沟、透水铺装、生态停车场;屋面径流控制措施——自浇灌屋顶绿化、高位雨水花园;过程径流控制措施——渗透管、生物滞留池、PP模块渗渠、PP模块雨水收集池、一体化雨水处理间;海绵实时监控系统——外排量监控、回用量监测、降雨量监测;海绵建设展示措施——视频展示台、监测数据台、断面观测口及观测井。通过这些排水基础设施和水处理技术应用,对小区内的雨水系统进行处理,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和小区内的景观观赏性。

3.2.4 柳叶大道西段新建项目

柳叶大道西段新建项目按照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接近自然的,经济有效的常德市总体雨水管理目标来进行相应的方案策划和设计。

在整个待建区的辅机动车和人行道之间建造植草沟来收集和处理道路的雨水,每段植草沟内都配有一个溢流井,与市政雨水管道相连;在道路纵坡坡度大于百分之四的地段或者在植草沟较长的地段需考虑在植草沟中设置消力坎或者阶梯形植草沟,防止雨水集中,所有十字路口处仅仅通过雨水管道进行排水,通过植草沟和雨水池塘系统对处理范围内的雨水进行分散式处理。部分未能处理到的雨水通过设置集中处理设施——生态滤池进行处理,以保证排水水质符合标准。

该公路新建项目对于雨水综合管理符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通过对雨水最大量的收集至植草沟等绿地中,减少市政的压力。通过增加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区域蒸发量,改善道路小气候,起到局部降温以及减尘的作用。

3.3 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成效

3.3.1 水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措施,系统开展黑臭水体专项治理行动,市城区主要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城内各水体水质达到地表水标准IV类以上。

3.3.2 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大提升

通过加强源头控制、恢复和拓展城市水系空间、完善市政排水系统和加强内涝点排查整治等措施,提高了对雨水径流的渗透、调蓄和排放能力,市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经受了去年7月上旬多轮强降雨的严峻考验。

2016年7月1日-7月2日,24小时累计降雨量达177.8毫米,市城区无大面积积水,无人员伤亡,无经济损失。

3.3.3 水生态进一步优化

通过启动花山生态湿地和内河水系驳岸景观绿地建设,重塑自然生态岸线,营造动植物多样性生存环境,形成更加良性的水文生态。提质改造后的屈原公园、滨湖公园和穿紫河、柳叶湖沿岸植物生长茂盛,鲜花四季盛开,百鸟争鸣,鱼翔浅底,成为市城区一道道靓丽的自然风景线。

3.3.4 水文化得到广泛传承

通过修复重建老常德时期的麻阳街、大小河街、老西门、窨子屋等历史记忆,挖掘整合常德丝弦、花鼓戏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建德国风情街、婚庆产业园、金银街等特色商业街,使老常德的内河码头文化、商业文明得到传承。特别值得一提是窨子屋,它是古常德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汇聚了传统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重建的窨子屋融入了更多传统和现代的海绵元素,是一次海绵城市建设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和交流。

3.3.5 促进了城市产业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带来了规划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管理、运营智慧平台的开发与建设,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制造等诸多产业发展机会。

4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常德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对新建城市道路、市内河流治理、新建小区、以及水域公园等城市功能性基础设施采用的具体技术措施进行分析,并且对建设成果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讨论。 从常德市的海绵城市建设看来,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在很多方面还需要加强,比如国家需要从法律和政策层面为海绵城市提供长效支撑保障,在专项规范和专项定额方面应该进行完善;在高校并没有专门配套的海绵城市专业的学科,没有高层次的学科研究的支撑;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在未来列为重点的市政工程,在财力上相应的加大投入力度; 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妥善解决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避免过度工程化、盲从化、雷同化和景观化,避免为了海绵而建设零星水体和湿地,避免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新的破坏。

参考文献:

[1]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系统(试行)[A].201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A].2015.

[3]中華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 号)[A].2016.

[4]张建云,王银堂,等.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J].水科学进展,2016(07).

[5]袁再健,梁晨,等.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新兴趋势与实践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7,26(5).

[6]郑昭佩,宋德香.山地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6,32(11).

[7]王浩,梅超,等.海绵城市系统构建模式[J].水利学报, 2017,09(9).

猜你喜欢

常德市海绵城市研究现状
常德市武陵区实验幼儿园
常德市第一中医医院 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全国示范中医医院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常德市棉花种植结构调整探讨
常德市农业生态补偿实践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