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埋线及其联合二甲双胍对糖代谢异常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和糖脂代谢的影响

2018-05-03程时杰应慧敏石吉娣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8年2期
关键词:腰围抵抗穴位

程时杰,应慧敏,姚 丹,石吉娣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的老龄化,糖代谢异常患者数量大幅增长,其中约有80%~90%是超重或肥胖患者[1]。本研究即是探讨通过应用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片治疗糖代谢异常肥胖患者,减轻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糖脂代谢,减少并发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内分泌科和针灸科门诊糖代谢异常肥胖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单盲法患者将分成三组,二甲双胍组、穴位埋线组和观察组(穴位埋线+二甲双胍),每组各30例。二甲双胍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35~63岁,平均(48.57±10.83)岁;穴位埋线男16例,女14例,年龄32~62岁,平均(50.32±12.46)岁;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31~66岁,平均(47.82±15.2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年龄26~70岁。(2)同时符合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和肥胖诊断标准(BMI≥28kg/m2且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2]。(3)能坚持按期规律用药并同意进入试验。排除标准:排除1型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排除急性感染、重大创伤、严重并发症等各种应激状态;排除过度肥胖、高脂血症、肝肾功能受损;所有患者无智能障碍,既往无精神病史及家族史。不符合纳入标准,或未按试验方案规定用药的病例应予剔除;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的病例均应中止或剔除。本次试验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全部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三组均实行常规治疗,即饮食、运动、健康教育治疗[2]:实行严格控制糖尿病饮食;运动统一选择快走,每周运动5天,每次30分钟;详细告知糖脂代谢异常疾病相关知识。二甲双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口服二甲双胍0.5g(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23370),一日二次(为期4周);穴位埋线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穴位埋线,术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相关健康宣教,说明目的、意义及方法,消除患者因未曾接受过此项操作而导致的恐惧心理,以取得患者的同意。操作步骤:取中脘、水分、天枢、大横、水道、归来、三阴交、丰隆、阴陵泉,用红色签字笔做好标记,常规消毒皮肤后,用10ml注射器针头作套管,用规格30号1.5寸长的毫针作针芯。将2_0号肠线1cm放入针头内,后接针芯,右手持针。将置有肠线的针头直刺或斜刺入所选穴内,进针深度以得气为度,然后左手推针芯,以备用针芯推入针头使肠线固定于穴位中,按闭针孔,同时右手退针管即可,出针后贴医用胶贴。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在二甲双胍组的处理基础上,联用穴位埋线。

1.3 观察指标: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和3个月检测所有患者的血糖、血脂、体重、BMI、腰围、胰岛素并计算IRI。其中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脂测定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胰岛素测定采用化学发光法,IRI按照HOMA模型标准公式计算:IRI=FINSxFPG/22.5(FPG为空腹血糖,FINS为空腹胰岛素)。

2 结果

2.1 各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1)三组治疗前FPG、TC、TG、BMI、腰围、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治疗后1个月、3个月均有明显的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与二甲双胍组相比治疗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3个月各指标差值均优于二甲双胍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提示观察组更能明显改善上述指标;(4)组内比较,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各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1个月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更稳定持久;见表1。

表1 三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2.2 腰围与IRI的相关性分析:治疗前后腰围与IRI均呈正相关(P<0.01),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腰围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RI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良反应: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白细胞计数、肝肾功能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应用二甲双胍时有4例发生恶心、腹泻,无呕吐,穴位埋线过程中,有2例出现皮肤瘙痒及破溃,予皮炎平软膏外用后缓解。

3 讨论

目前,在糖代谢异常防治上仍存在相当的治疗难度,其中关键是存在胰岛素抵抗,尤其是肥胖型糖代谢异常患者,肥胖症患者腹腔内脂肪量增加,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岛素抑制脂肪分解作用减弱,大量游离脂肪酸从脂肪组织中逸出进入血液循环:游离脂肪酸增高还可使肝糖产生及输出增多,导致血糖升高及高胰岛素血症,产生胰岛素抵抗[3]。肥胖与糖尿病发病以及心血管病变发生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4]。本研究发现,患者的腰围与胰岛素抵抗指数密切相关,且呈正相关。因此,对于糖代谢异常肥胖患者,有效降低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是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及解决的重大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针刺减肥安全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其原理是通过对肥胖者神经及内分泌功能的调整,一方面抑制肥胖者亢进的食欲,使肠蠕动减弱,抑制胃酸分泌,延长胃排空时限,从而减少机体能量的摄入与储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机体脂肪代谢,产热增加,消耗积存的脂肪,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动员及脂肪分解,降低脂肪蓄积,使代谢达到新的平衡,最终达到减肥效果[5]。但是针刺需要每天或是隔天去医院治疗,不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穴位埋线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通过埋线对穴位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作用,来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目的。肠线作为一种异体蛋白,埋入穴位后,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吸收,对穴位产生生理及生物化学刺激,以达到类似长期针刺减肥的效果[6]。在本研究中发现,在纠正糖脂代谢紊乱各项指标上,观察组优于二甲双胍组和穴位埋线组(P<0.05),提示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口服更能减轻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和改善糖代谢;在疗程上,观察组在治疗1个月比治疗前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各指标有统计学意义,但与1个月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不仅能迅速改善上述各项治疗,且疗效更稳定、持久。本研究认为,穴位埋线联合二甲双胍口服,通过埋在皮下的肠线持续刺激穴位,从而更强、更持久地促进胃肠蠕动、抑制食欲的效果,达到减轻体重,减少胰岛素抵抗,改善糖代谢;该操作较一般的针灸治疗具有更大的优势,间隔2周治疗一次,节省时间,无须麻醉,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改善了传统针灸就诊次数多、患者依从性差的缺点,简便易行,无明显毒副作用,费用低廉。

[1]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J].糖尿病天地,2016,10(9):392-394.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J].中国糖尿病,2014,22(8):6.

[3]陈玉,周玲,徐耀初,等.2型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191-193.

[4]李亚,庞静,李社莉,等.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胰岛素增敏剂的干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09,24(4):4158-4160.

[5]刘志诚.针刺对单纯性肥胖瘦素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3,21(1):40.

[6]伍玉仪,刘艳虹,梁文泉,等.穴位埋线抑制腹型肥胖糖尿病患者食欲的效果研究[J].现代医院,2013,13(9):60-62.

猜你喜欢

腰围抵抗穴位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锻炼肌肉或有助于抵抗慢性炎症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夏季穴位养心
iNOS调节Rab8参与肥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