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成长之路

2018-04-26

师道(人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评估游戏家长

刘 肖

时至今日,我脑海中还储存着大三时的一段影像:那天,和往常一样,我走在去学院三楼的路上。路过通知栏,看到公告上写着 “教育部首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对象恰好是大三学生,简直像是为我量身定制一般。只剩三天时间了,我像打了鸡血一样,拼命地搜集资料、写申报书、找队友……整个研究构思是在去开水房的路上完成的,拎着热水壶,我敲定了 “大学新生适应”这个研究主题。本科的后半程,我算是和这个课题杠上了,幸福满满。

从此,我就深深地爱上了教育研究,在研究的道路上,我找到了专业自信,找到了职业价值。研究,开拓了我职业成长的路径,更绘就了我职业生涯的底色。

还记得2008年的冬天,我第一次来珠海,第一感觉就是:哇!真的好漂亮!内心一下子蹦出 “希望留在这里”的念头。冲动是魔鬼,入职之后,我迷茫了好长一段时间。

2009年,刚刚入职的我,被领导安排去做行政工作。每天开会、写总结、收发文件……忙个不停,却不知自己在忙些什么。这一切,似乎给了我不去钻研教学的理由,再加上当时对孩子们的爱也没有那么深沉,差点,我就这样沉沦下去。

还记得第一次上公开课的尴尬场景。整节课的节奏没控制好,课上完了,下课铃却迟迟未响!一阵手忙脚乱之后,我匆匆结束了这节课。回头看看,问题多多:语速太快,没有顾及学生是不是反应过来了;练习太少,没有充分的练习,学生能学到什么?没想到职业生涯的第一课,就栽了那么大一个跟头。那一次,几乎击碎了我的自信。我怀疑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是不是都在梦游。珠海的风,依然吹着,那么舒适。我就像那只温水锅里的青蛙,游啊游……

虽然迷茫,虽然一度沉沦,好在自己没有放松学习。我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成长的契机。

也许,每个人在职业成长的路上,都需要一个幡然醒悟的契机。我的契机,虽然姗姗来迟,但总算还是来了。某一天,学校接到紧急任务,我受命带领几位老师,去一个阿斯伯格征孩子的家里做入户支持。当天晚上,在孩子家里,与孩子的爸爸交流了一个小时,我察觉到他陷入了与学校的对抗性思维中,无法自拔。耐心解释许久,他依然不肯点头。当时我只能拍着胸脯说:我比你专业,你应该相信我的专业判断!孩子的爸爸终于沉默了,好一会儿之后,才同意让孩子在家里接受我们的入户支持。 “我比你专业”这样的话说出去了,心底随之冒出一股强烈的意愿:我一定要做到!要把这件事妥善处理!

回家的路上,我陷入了沉思,理清思路,像放电影一样去回想整个过程。之前的学生大多是典型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的孩子和他们相比,有很大的差异。缺乏相关经验的我,只能硬着头皮去攻克难题,大量查阅文献,找专业著作,现学现卖……那段时间,我找回了丢失已久的学习热情,心潮澎湃,振奋不已!经过观察,我们团队决定采用行为契约法去支持孩子的正向行为,减少问题行为,稳定情绪。经过一段时间的行为矫正,孩子竖中指、随意离座的行为大为减少,情绪逐渐稳定,也能接受我们在家里给他上课。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抓住了维持正向行为的功能,让他获得大量的关注,也了解到他的最强强化物——零花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家长和我们团队的所有人都得到了成长,获益匪浅。

学校门口的围墙上,镌刻着六个醒目的大字: “一切为了学生!”在工作中,我冷眼旁观,时常思索:什么才是以学生为本?怎样做才是 “为了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对这个口号再熟悉不过了,但它是否只是一个口号?真的努力去做了吗?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了?还有哪些不足?

以某学校的空间布局为例,教学楼呈 “井”字形,北侧 (大部分教室所在区域)靠近马路,南侧(教师办公室集中于此)面向校园。不言而喻,学校把安静赠与了教师,嘈杂留给了学生。常人可以忽略环境中的背景噪声,然而很多自闭症儿童对噪声却非常敏感。我们可以接受的音量,对他们来说是难以忍受的聒噪。他们常常摁住耳朵,摁到耳朵都快要塌陷下去,看得我心里直疼。怎样才能还学生一片安宁?是否可以通过调整环境来减少障碍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让学生教室占据学校里最安静的位置,教室安装吸音墙面材料,桌椅脚下都贴上软垫,教学中尽量避免使用扩音设备,门栓涂上润滑油……还有推拉铝合金窗户时发出的 “滋—啦—”声,连我都忍受不了,可以涂点润滑油或者换成质量更好的窗户。课堂上,给个别对声音特别敏感的孩子设置 “安静25分”时间,让他在很安静的环境里待一会儿,惬意一会儿,积蓄一些能量,再面对这个嘈杂的世界……

当然,还有很多我看不到的,但只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感受他们的世界,去体会这种种的不便,才能去改变这一切,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就教师职业成长而言,教师成长最持久、最强大的动力,一定是来自于对学生无限又深沉的爱。

重拾对教育研究的热爱之后,我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ABA(应用行为分析)疗法、视觉策略、结构化教学……我都一一去尝试、去摸索,希望能将这些方法熔于一炉,支撑我的教学。但有一个短板一直困扰着我,那就是评估。评估,是特殊教育教学的起点。没有起点的支撑,怎么撬动教学这个世界?

也许是我常去帮助一个家长协会的缘故,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组织VB-MAPP(语言行为方法)评估培训,有几个免费名额,就给了我一个。我感恩家长们的慷慨,心中满怀期待!实操培训之前的网络课程,我反复看了好几遍,一边听一边把所有的评估题目列出来,尽最大的努力去熟悉题目,去熟悉各个环节。当时觉得自己准备得挺充分了,待实操老师培训之后,才知道自己距离真实的评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关于评估,只知道评估的题目和评分标准是远远不够的,评估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需要精确控制,才能更接近对象的真实能力发展情况。比如评估孩子的动作模仿,老师一边做拍手的动作,一边说 “拍手”。此时,孩子跟着拍手了,能确定孩子有能力模仿这个动作了吗?不能。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孩子是服从了口头指令,还是模仿了拍手的动作。

如果老师只说 “拍手”,而不做任何肢体动作,孩子拍手了,口头指令的项目上可以得分;如果老师一边拍手,一边说 “请你跟我这样做”,孩子照做了,则在动作模仿这一项可以得分。所以说,评估是个精细活、技术活,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培训结束时,老师跟大家说: “学了,回去要用哦!”我写了小纸条给老师: “老师,您放心,回去我一定多练习,好好用!”心中顿时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坚信,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教学质量一定会大打折扣。

在我的职业成长生涯中,家长一直扮演着同行者的角色。我从未把家长放在 “麻烦制造者”的位置上,他们是我成长路上的伙伴。工作之余,我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主动给家长开设免费的专题讲座,和他们一起座谈,聊孩子、聊专业、聊生活;我努力去做入户支持,让家长们和我一起成长,为孩子构建更佳的成长环境。

准备讲座的过程,也是倒逼着自己去学习、去吸收新知识的过程。 《自闭症儿童社交游戏训练》这本书,买了几个月都没能通读一遍。为了给家长们讲 “社交游戏”这个专题,我啃了三遍,书上满满的都是我写写画画的痕迹。读完书、做好PPT之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休闲课上,和学生玩社交游戏,以往我总强调游戏原有的规则,按规则玩。说好听点叫严谨,不好听就是呆板、不会变通。之后我才懂得,诱发孩子参与游戏的动机才最重要,规则可以改吗?当然可以。游戏规则从哪里来?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自己定。与家长沟通、交流,和孩子游戏、训练……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我的专业能力不断地得到提升。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成长之路。

职业成长是一项修炼,是一次对身心的重塑,更是生命中的一段重要历程。曾经的迷茫、坎坷、沉沦,一样丰富了职业生涯的色彩,成为宝贵的财富。跌倒了,爬起来,没什么。研究带给我职业成长的兴奋感与成就感,是什么也替代不了的,乐在其中,不觉辛苦。锤炼自我,和学生一起成长,与家长携手并进。消逝的是青春,收获的是成长。一生,就这么一次!这就是我,一个热爱研究的特教老师的成长之路。

猜你喜欢

评估游戏家长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评估依据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