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与幼儿身体活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2018-04-24周嘉琳罗雅婧罗冬梅

中国体育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游乐户外活动设施

周嘉琳,罗雅婧,罗冬梅



行为地图在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与幼儿身体活动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周嘉琳,罗雅婧,罗冬梅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北京 100084

目的:介绍行为地图这种新的把环境和身体活动关联起来的研究方法,并验证该方法在研究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与幼儿户外身体活动之间关系的适用性,为建设利于儿童身体活动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提供借鉴。方法:在北京市两所幼儿园内,应用简易行为地图方法获取其户外活动行为场景的特征以及幼儿在不同行为场景内的活动强度。结果:幼儿园中的游乐设施区中的活动强度较小,中大强度活动发生的比例较低;开放性区域是幼儿园户外活动发生的主要区域,但其活动强度水平受到场地、活动组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攀爬墙对于幼儿的吸引力明显不足,但是,大型攀爬设施可吸引较多幼儿长时间停留。结论:行为地图为研究和理解幼儿身体活动和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行且可靠的方法;开放性区域是幼儿园发生身体活动的主要环境;游乐设施很难贡献中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建议幼儿园合理控制游乐设施的投放数量,加强攀爬区设计的趣味性适应不同技能发展水平的儿童。

行为地图;幼儿;户外环境;身体活动

1 前言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身体活动不足现象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19,29],并开始向低龄化发展。身体活动不足无论是对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有着负面的影响,而这种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42]。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体育活动不仅会影响幼儿这一时期的健康水平,在幼年建立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还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重大影响[12,25]。因此,促进幼儿的身体活动,提高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在幼年养成积极参与身体活动的好习惯显得至关重要。

影响身体活动的因素有很多[2,6,8,11,16,21,31,40,41],而实体的活动环境对身体活动的影响尤其值得关注。研究表明,儿童所处的环境会对其身体活动产生影响[3,4,13,17,23,32,35,37],积极活跃的生活方式与不同的环境变量有关[34,38]。

幼儿园是幼儿离开家庭环境后接触时间最长的环境,也是幼儿产生身体活动的主要场所[26,27],幼儿园会为幼儿带来大量的健康效益。研究表明,幼儿所上的幼儿园是3~5岁幼儿身体活动的显著预测指标[33],且基于加速度计的监测数据,不同幼儿园内幼儿的身体活动差异性较大[21];不同幼儿园身体活动的差异可能与幼儿园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差异性有关[33]。户外时间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关系[36,39];且幼儿园组织的户外活动内容也对身体活动有着巨大影响[9],因此,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环境会影响幼儿的身体活动,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幼儿园身体活动水平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身体活动和户外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幼儿园的户外活动设计和户外活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改善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和政策可以提高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

但是,把户外环境设计和身体活动关联起来的评估方法并不多,行为地图就是一种解决这一问题的直接观测方法。行为地图(behavior mapping)[18]是观察行为和相关已建好环境组成与特征的一种客观方法,它可以同时记录受试者的位置、活动水平以及其他环境信息。它给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评价与户外区域物理特征相关的行为的创新方法,可用来解释建造环境的行为动力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学校、社区公园、儿童博物馆和动物园的研究中。

本研究详细介绍行为地图及其测量的方法,并在北京的两所幼儿园中尝试使用行为地图方法去观察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和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以便了解环境对幼儿身体活动的影响,指导幼儿园通过环境设计更好的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提高幼儿户外体育活动水平,为营造更适宜幼儿体育活动开展的幼儿园户外空间格局,建设更利于幼儿体育活动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提供方法和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行为地图

行为地图可作为一个连接幼儿身体活动和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环境的方法。行为地图是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并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各部分相联系的一种方法,是一种记录物体的位置同时测量它们可引起的活动水平的介入式、直接性的观察方法。

具体做法是先由研究人员对行为进行编码,并将行为发生的实际地点和频率标定在一个按尺度绘制的平面地图上,帮助设计者将设计要点与行为的时间、空间相结合。早期的行为地图使用纸和笔进行资料的收集[1,7],随着科技的进步,地理信息系统结合便携数码记录设备可以代替纸笔进行数据的收集[15,18,28]。行为地图是一种基于行为场景(behavior setting)和可供性(affordance)理论基础上的直接观察法。

行为场景理论认为,某一环境要素的功能特性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需要在相应的环境背景中才能发挥作用,许多共存的环境要素构成的场所可以产生特定的行为模式。行为场景是指特定的场所及其中人的行为构成的不可分割的生态单元,与邻近的生态行为单位相比功能上是独立的,且具有可识别的空间和暂时的边界,由人、环境要素和行为3部分组成。行为场景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Barker在1976年提出的,他通过对真实行为场景中儿童行为的直接观察,发现行为场景具有清晰、明确的空间性,邻近的行为场景中各部分可独立发挥作用[10]。

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设计中,这一概念意味着不能简单地将户外活动区域视为一个适用于各种活动的综合场景,在进行户外活动环境研究时,应该将环境的各部分分解为基础的模块,如游乐设施区、开放性区域、步道、过渡区、玩沙区、表演游戏区、攀爬区等[18]。把场景类型和活动水平联系在一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设计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指导设计干预,引导幼儿园的政策和规则,为儿童提供积极活跃的童年,有重要的意义。

可供性强调的是认知和行动的关系。可供性概念是Gibson生态知觉理论的一部分。生态知觉理论认为,人可以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自然界中许多客体具有衡定的功能特性,如河湖可供人类捕鱼、游泳、划船、获取水资源,但不能供人类睡觉以及散步。

支持个体行为的环境中可被感知的功能特性即环境的可供性,强调了感知觉能力和行为的关系。可供性曾被环境设计者及儿童环境研究者视为有实用价值的一个概念,Fjørtoft[22]用可供性的概念解释挪威学前儿童的运动能力发展和健康是与当地的地形和植被相关的;Kyttå[30]在对芬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国家儿童的生活环境和运动能力的比较研究中使用了可供性这一维度。通过描述各行为场景的特征,可供性的概念还可以帮助分析各种行为场景之间的异同点。具体到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环境的分析中[18],可供性的概念可以帮助分析每一个活动区域环境,如游乐设施区、开放性区域、步道、过渡区、玩沙区、表演游戏区、攀爬区等各自的功能特性,以及各种活动区域环境是如何刺激、吸引、支持、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的。这可以帮助儿童学习环境的功能特性,并通过使用与能力发展有关的环境了解儿童自己。

2.2 行为地图的测量方法

2.2.1 绘制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平面图及编码行为场景

实验前先在幼儿园中观察1周:了解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地形,器械摆放位置,作息安排及经常进行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等。根据两所幼儿园提供的地图信息及人工测量,按比例绘制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平面地图。

根据实验前观察及研究需要,结合被观察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得到适合该所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环境的行为场景编码。

2.2.2 评估身体活动及编码身体活动强度

应用最新版本的《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评价量表》[5]对幼儿的活动强度进行编码,《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评价量表》是一个包含6个等级以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评价幼儿身体活动强度的量表。该份量表,自下而上分为1~6个等级,各个等级代表幼儿活动强度水平逐渐增加。每个等级都由一个幼儿全身图像、一条色带、描述语言和心率范围组成。幼儿的全身图像分为男孩、女孩两个版本,包含身体姿态、表情、面色、出汗量和呼吸状况5个维度。

2.2.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为了检验行为地图的适用性和测量的灵敏性,选取北京市两所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在这两所幼儿园中共对107名大班幼儿户外自由活动时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

2.2.4 绘制行为地图

选取1周内天气温和的3天,每天选取一个允许只有观察对象在户外自由活动的时间段进行观察,每次观察时长为30 min。安排3名经过培训的观察员分区域对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环境及幼儿身体活动强度进行观察并即时编码。在观察时,每名观察员会佩戴运动摄像机(观察员佩戴摄像机可以记录观察过程,这样可以弥补在出现意外时遗漏记录的数据)。根据提前划分好的行为场景区域,在各自的区域内使用简易行为标记图的方法进行观察,记录个体的位置和活动强度水平。记录内容还应标注记录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2.3 数据处理

使用绘图软件将每天收集到的行为地图信息转成电子资料进行存档,幼儿园户外活动行为场景在简易地图中用数字编码(1-游乐设施区、2-开放性区域、3-过渡区、4-攀爬墙、5-小型攀爬设施区、6-大型攀爬架区、7-球区)表示。图中每个圆点代表一个幼儿的位置和他当时的体育活动水平,由绿色至红色活动强度依次递增(绿色-1级、浅绿色-2级、黄色-3级、橙色-4级、红色-5级、粉红色-6级)。

3 结果

两所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及观察情况如表1所示,两所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的面积和行为场景的数目相似;但两所幼儿园行为场景的数目、分布及设施种类不尽相同(表2)。

表1 本研究两所幼儿园户外活动场地及观察情况

注:活动强度均数通过《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评价量表》的等级计算得到(1=安静,6=非常活跃)

表2 本研究两所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行为场景

表3 两所幼儿园不同行为场景身体活动强度分布情况

通过观察整理后得到A、B幼儿园的行为地图(图1、图2),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中不同行为场景吸引幼儿的比例及其引发的身体活动强度的分布如表3所示。从两所幼儿园总体来看,观测到的总身体活动主要分布在3个类型的行为场景:游乐设施区、开放性区域和大型攀爬架区。但两所幼儿园各行为场景身体活动分布不同。

在A幼儿园内,91.5%的幼儿身体活动发生在两种类型的户外活动行为场景:游乐设施区(28.4%)、开放性区域(63.1%),小型攀爬设施占的比例最少(2.2%)。

B幼儿园中,绝大多数的幼儿身体活动(96.9%)在4个区域观察到:游乐设施区(21.7%)、开放性区域(43.6%)、大型攀爬架区(19.7%)和球区(11.9%);攀爬墙(1.2%)和小型攀爬设施(1.9%)的活动所占比例都非常少。

图1 A幼儿园身体活动行为地图

Figure 1.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Map of Kindergarten A

图2 B幼儿园身体活动行为地图

Figure 2.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r Map of Kindergarten B

4 讨论

4.1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不同行为场景与幼儿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总活动分布的差异是由不同种类的行为场景和同种行为场景的不同形式造成的,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可供性的作用。

4.1.1 游乐设施与幼儿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A幼儿园在游乐设施区(28.4%)观测到的活动略高于B幼儿园(21.7%),而其中游乐设施区吸引的中大强度活动 (1.6%和1.1%)差别不大,该活动区中大多数活动都是低强度活动(11.8%和7.1%)和轻微活动(13.2%和8.9%),且A幼儿园都高于B幼儿园。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A幼儿园的游乐设施数量更多且分布相对集中,这9个游乐设施的可供性叠加在一起产生了更大的吸引力;而B幼儿园相对游乐设施较少,仅为6个且分布较分散。但总体而言,游乐设施区都很难贡献较多的中大强度的身体活动,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Trost等[40]就认为,儿童的中大强度身体活动与大型固定游乐设施的数量和种类无关;Cardon等[16]也得到相似的结论,游乐设施的数量并不是儿童身体活动的有效预测指标;固定游乐设施会限制儿童的高强度身体活动,而便携的器材反而能激发儿童大强度的身体活动[14,20]。

B幼儿园的游乐设施所吸引的幼儿安静状态(4.6%)明显高于A幼儿园(1.8%),这种现象是由于B幼儿园的一些小型游乐设施上座位过多所造成的;而在A幼儿园的游乐设施区域内,仅在荡秋千设施处幼儿排队过程中出现1级强度的体育活动。对游乐设施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可能会得到有关最适合支持更高水平的体育活动的游乐设施的数量和类型的信息。就目前的研究结果,建议幼儿园在配置大型游乐设施时应考虑其数量和占操场的空间,以免投放过量而限制幼儿中大强度的身体活动。

4.1.2 开放性区域与幼儿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在两所幼儿园中,都是在开放性区域内被观察到的体育活动最多(63.1%和43.6%),A幼儿园的开放性区域内被观测到最多的是中大强度的幼儿体育活动(25.4%),而B幼儿园在开放性区域内被观测到最多的是低强度的幼儿体育活动(16.9%)。开放性区域中可以进行很多的活动,使用起来最为便利,但是,区域内的活动水平可能容易受到不同环境特性的影响(如是否空旷)、活动类型(如做操、球类比赛、自由玩耍)和老师与孩子间互动的影响(团队游戏)。

A幼儿园有一半以上(63.1%)的活动出现在开放区,原因是开放区的面积占该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域的比例较大,可以将A幼儿园的开放性区域再细分为3部分,分别是游乐设施区内的空地间隙、操场空地和跑道,A幼儿园内不同类型开放空间活动强度分布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A幼儿园不同类型开放空间活动强度对比

A幼儿园游乐设施区内摆放的设施都属于小型设施,设施之间存在着大量空地间隙也可算作开放性区域,此区域内观察到的幼儿活动较其他两种多(42.2%),原因是这种空地间隙不仅为幼儿在自由活动中提供更换游乐设施时的活动,而且,由于它配备的不规则性也能吸引一些幼儿在空地间隙中发生追逐、躲避等游戏,对幼儿来说吸引力更大。同时,游乐设施在视线上的遮挡,使得这些行为场景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及社交行为(如进行捉迷藏等游戏),可以激发幼儿更多的活动。

操场空地是一片空旷的开放性区域,这种环境特性也能吸引幼儿发生追逐游戏,引发更多的奔跑活动。与同类型不同特性的区域相比,操场空地明显吸引幼儿发生中大强度的体育活动(24.9%),空旷的操场和硬质的塑胶地面允许幼儿更容易开展球类活动及使用带轮的玩具进行游戏,这些活动类型更容易产生大强度的活动。

图1中灰色区域代表跑道,在跑道区域内投放了一些小型器材(如橡胶轮胎、小呼啦圈和可以立在地面上的钻圈等)。在观察过程中发现,幼儿不仅会单独使用这些器材,还会结合跑道组合使用这些器材进行闯关类的游戏。但是,这种环境特性对幼儿的吸引力远不如其他两种(15.9%),引发的幼儿活动更多为低强度的活动(5.6%)。对比前人的研究认为,结构化的跑道应提供幼儿更高水平的身体活动[24],而本研究中跑道区域的身体活动并不高,可能由于玩具器材的投放限制了幼儿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发生。

虽然在两所幼儿园中,都是在开放性区域内被观察到的体育活动最多(63.1%和43.6%),但是,A幼儿园的开放性区域观测到的大强度活动是B幼儿园的两倍多(25.4%和11%)。根据上述关于玩具器材的发现,猜测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一方面是B幼儿园的开放性区域内的玩具器材投放远多于A幼儿园;另一方面,B幼儿园的西北角是放置玩具器材(软性飞盘、沙包、单人或双人三轮车)的仓库,从图2中也可以看出,由于这种距离便于幼儿取放玩具,因此,观察到的幼儿体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开放性区域的西北边,使得整个开放性区域的利用率较低。

开放性区域的活动水平会受到该区域内活动类型和活动组织形式的影响,可以进一步对开放性区域进行研究,以评估在该区域中活动类型和活动组织形式是如何影响幼儿身体活动的。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开放性区域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自主空间去设计和引导幼儿的活动,因此,幼儿园应该加强教师的体育教学及组织能力、对儿童身体活动的鼓励以及教师自身的身体活动水平[26,40],以便在开放性区域中促进幼儿的身体活动。

4.1.3 攀爬设施与幼儿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

1. 攀爬墙。A幼儿园和B幼儿园在攀爬墙区域观测到的幼儿体育活动都非常少(2.4%和1.2%),对比两所幼儿园来看,A幼儿园的攀爬墙能吸引更多中大强度的体育活动。在B幼儿园,可能由于攀爬墙距离大型攀爬架较近,且攀爬墙的功能较单一,导致攀爬墙吸引力下降,使得攀爬墙吸引的体育活动在该园所中最少。但是,攀爬技能又是幼儿动作技能发展中很重要的一环,如何增加攀爬墙的吸引力和提供其可供性可做更深入的研究。

2. 小型攀爬设施区。两所幼儿园中的小型攀爬设施基本上都属于半废弃状态,设施老旧、缺乏趣味性且活动难度较小,只是吸引了极少数幼儿在此区域停留,且多为安静状态的休息和一些轻微活动,使得小型攀爬架成为一种过渡和休息区。A幼儿园的一个小型攀爬设施因为有可攀爬的挡板可以遮挡住幼儿的身体,从而吸引了幼儿在此处进行捉迷藏游戏,但并无攀爬的活动。由于本文的观察对象为大班幼儿,小型攀爬设施对于他们来说吸引力明显不足,可在中小班幼儿中对小型攀爬设施的可供性进行研究,以便确定此类设施在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适用性。

3. 大型攀爬架区域是B幼儿园特有的户外活动区域,大型攀爬架对于幼儿有一定的吸引力,有19.7%的体育活动在此区域内被观测到,但是所吸引的大部分活动强度较低。这种类型的户外活动环境对于幼儿来说非常新颖,能够吸引很多幼儿在此区域内发生活动,但是,也正是因为它的新颖会影响到幼儿在此区域环境中的活动,比如,幼儿对攀爬架的使用不当或不充分(不会玩或不敢玩),以及园内教师因担心幼儿安全而阻止幼儿玩耍,这些都限制了大型攀爬架的使用潜力。从图2中可以发现,在3个大型攀爬架区域,攀爬架整体难度系数从6A~6C依次递增,攀爬架区域6A所吸引幼儿发生的活动最多。这可能说明在幼儿接触攀爬架初期需要有专人指导进行玩耍,在幼儿对这种攀爬类的区域环境更熟悉的情况下,可能此区域环境对幼儿更有吸引力,同时也能引发幼儿在此区域环境内发生更高强度的体育活动。猜测,幼儿在经过一段时间攀爬类活动的练习后,更高难度的攀爬架6B和攀爬架6C也会吸引更多的幼儿在此区域环境内发生更高强度的体育活动。

4.2 行为地图的应用前景

行为地图提供给我们一种新的方法去研究环境和行为之间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去解释环境对行为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去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来评估不同地面材质(如草地、沙地、硬地等)对幼儿身体活动的影响,也可探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种族的幼儿在使用环境过程中的差异,还可进一步观测老师-幼儿、幼儿-幼儿之间的社交行为,在融合教育中可以使用该方法去研究环境对残障儿童的支持性。在幼儿园环境的改造前后,可以用行为地图去评估环境改造的效果。也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靠的的每名幼儿的人均户外场地尺寸的数据支持,幼儿园中适宜的器材种类和数量,各种行为场景的成本收益等,以便规范幼儿园户外环境的布置和创设。

使用行为地图收集环境和行为信息时,其在记录不同种类设施的活动强度差异的敏感性较好。但天气、教育理念、年龄、活动组织形式等因素都会影响儿童的身体活动,可通过大样本来研究或进行变量的控制,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另外,该方法关注设施和行为场景而不是特定的儿童,某些快速移动的儿童可能会被记录多于1次,或者他们在成为观察目标之前就离开了设施而没有被记录;相反,那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儿童,如果他们在两轮观察之间都没有离开该设施的话可能被记录多次。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自由玩耍、教师组织游戏等)记录多天,能增加观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研究行为标记图方法中由于技术与资金的限制,使用简单的纸笔记录定性分析环境和行为的关系。在未来研究中使用行为标记图的方法时,对于实验中的建成环境的测量可使用相应的科技技术,如利用GIS技术定量测量建成环境指标,这可以大幅度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5 结论

1. 行为地图为研究和理解幼儿身体活动和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行、可靠的方法,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和幼儿园环境的设计者提供了可靠的支撑,以便更好地去布置和设计环境来支持、促进幼儿的身体活动水平,使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可以支持更活跃的身体活动,促进幼儿的健康;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去进一步探讨环境和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行为场景的可供性和幼儿身体活动之间的关联性。

2.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内活动的水平容易受到不同环境特性的影响,幼儿园应结合各自的场地条件,最大化利用户外活动环境给儿童创造高质量身体活动的机会。

3. 游乐设施很难贡献中大强度的身体活动,建议幼儿园合理控制游乐设施的投放数量。

4. 开放区域是幼儿园发生身体活动的主要环境,但在其中的活动水平会受到该区域内活动类型和活动组织形式的影响。

5. 攀爬是幼儿不可缺少的动作技能,但攀爬墙和攀爬架对幼儿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应增强攀爬区域设计的趣味性,以适合不同技能发展水平的儿童在此区域活动。

[1] 阿拉太,韩西丽. 传统单位大院户外环境对儿童体力活动机会的影响——以北京市核二院家属院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6): 64-67.

[2] 郭强, 汪晓赞. 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研究的国际发展趋势与热点解析——基于流行病学的视角[J].体育科学,2015,35(7):58-73.

[3] 何晓龙. 影响儿童青少年中到大强度体力活动的建成环境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5.

[4] 贺刚, 黄雅君, 王香生,等. 香港儿童体力活动与住所周围建成环境:应用GIS的初步研究[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5,34(5):431-436.

[5] 黄意蓉. 幼儿体育活动强度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应用[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6] 李培红, 王梅. 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J]. 中国学校卫生,2016,(6): 805-809,813.

[7] 王琼, 韩西丽, 王瑶. 城市商住混合型社区中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特征——以北京市华清嘉园居住小区为例[J].人文地理,2014, (2): 35-40.

[8] 赵洪波, 朱立新. 协同理论视角下少年儿童身体活动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6): 90-94.

[9] 赵星, 赵斯龙, 罗冬梅, 等. 幼儿园不同类型户外体育活动的强度水平及相关影响因素[J]. 体育科学, 2016,36(8):34-41.

[10] BARKER R.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eople and Their Physical Settings[M]. NY: Holt,Rinehart and Winston,1976:12-26.

[11] BELL A C, FINCH M, WOLFENDEN L,. Child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associations with modifiable characteristics in centre-based childcare[J]. Aust N Z J Public Health, 2015,39(3): 232-236.

[12] BIDDLE S J H, PEARSON N, ROSS G M,. Tracking of sedentary behaviors of young people: a systematic review[J]. Prev Med, 2010,51(5): 345-351.

[13] BOLDEMANN C, BLENNOW M, DAL H,. Impact of preschool environment upo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n exposure[J]. Prev Med,2006,42(4): 301-308.

[14] BOWER J K, HALES D P, TATE D F,. The childcare environment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J]. Am J Prev Med, 2008,34(1): 23-29.

[15] BROWNSON R C, HOEHNER C M, DAY K,. Measur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for physical activity: state of the science[J]. Am J Prev Med, 2009, 36(4): S99-S123,e112.

[16] CARDON G, CAUWENBERGHE E V, LABARQUE V,. The contribution of preschool playground factors in explaining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recess[J].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08,5(11): 1-6.

[17] CARVER A, SALMON J, CAMPBELL K,. How do perceptions of local neighborhood relate to adolescents' walking and cycling?[J]. Am J Health Promot, 2005,20(2): 139.

[18] COSCO N G, MOORE R C, ISLAM M Z. Behavior mapping: a method for linking preschool physical activity and outdoor design[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0, 42(3): 513-519.

[19] DOLLMAN J, NORTON K, NORTON L. Evidence for secular trends in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behaviour[J]. Br J Sports Med, 2005, 39(12): 892-897.

[20] DOWDA M, FAU BW, MCIVER KL,. Polici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schoo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of young children[J]. Pediatrics, 123(2), e261-266.

[21] FINN K, JOHANNSEN N, SPECKER B.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preschool children[J]. J Pediatr.2002,140(1): 81-85.

[22] FJØRTOFT I.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s a playground for chil-dren theImpact of outdoor play Activities in pre-primary school children[J]. Early Child Educ J, 2001, 29(2): 111-117.

[23] GEBEL K, BAUMAN A E, PETTICREW M.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 and physical activity: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review articles [J]. Am J Prev Med, 2007, 32(5): 361-369.

[24] GUBBELS J S, VAN KANN D H H, JANSEN M J. Play equipment, physical activity opportunities, and children's activity levels at childcare[J]. J Environ Public Health,2012,(1):1-8.doi:10.1155/2012/326520.

[25] HALLAL P C, VICTORA C G, AZEVEDO M R,. Adolescent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J].Sports Med,2006,36 (12): 1019-1030.

[26] HENDERSON K E, GRODE G M, O'CONNELL M 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care centers[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5,12(1): 1-9.

[27] HESKETH KR, GRIFFIN SJ, VAN SLUIJS EM. UK preschool-aged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in childcare and at home: a cross-sectional exploration[J].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15, 12(1): 1-9.

[28] HESS D B, RUSSELL J K. Influence of built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access on body mass index of older adults: Survey results from Erie County, New York[J]. Transp Policy,2012; 20(1): 128-137.

[29] KNUTH A G, HALLAL P C. Temporal trends in physical activity: a systematic review[J]. J Phys Act Health, 2009,6(5): 548-559.

[30] KYTTÄ M. Affordances of children's environments in the context of cities, small towns, suburbs and rural villages in Finland and Belarus[J]. J Environ Psychol, 2002,22(1-2):109-123.

[31] LESSARD L, BRECK A. Childhood obesity prevention in child-care xettings: the potential of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interventions[J]. Curr Obes Rep, 2015,4(2):191-197.

[32] MOTA J, ALMEIDA M, SANTOS P,. Perceived neighborh-ood environment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adolescents[J]. Prev Med, 2005, 41(5-6): 834-836.

[33] PATE R R, PFEIFFER K A, TROST S 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hildren attending preschools[J]. Pediatrics, 2004, 114(5): 1258-1263.

[34] ROBERTS J D, RAY R, BILES A D,. Built environment and active play among Washington DC metropolitan children: A protocol for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Arch Public Health, 2015, 73(22): 1-11.

[35] SALLIS J F, CERVERO R B, ASCHER W,.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reating active living communities[J]. Annu Rev Public Health, 2006,27:297-322.

[36] SALLIS J F, NADER P R, BROYLES S L,.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at home in Mexican 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preschool children[J].Health Psychol,1993,12(5):390-398.

[37] SALLIS J F, PROCHASKA J J, TAYLOR W C. A review of correla-tes of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00, 32(5): 963-975.

[38] TIMPERIO A, REID J, VEITCH J. Playability: Built and social environment features that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within children [J]. Curr Obes Rep, 2015,4(4): 460-476.

[39] TOM B, THOMPSON W O, DURANT R H,. Observ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in physical locations: age, gender, ethnicity, and month effects[J]. Res Q Exerc Sport, 1993, 64(2): 127-133.

[40] TROST S G, WARD D S, SENSO M. Effects of child care policy and environment on physical activity[J]. Med Sci Sports Exerc, 2010, 42(3): 520-525.

[41] WARD S, BELANGER M, DONOVAN D,.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care educators' practices and preschoolers' physical activity and eating behaviours[J]. Obes Rev, 2015,16(12): 1055-1070.

[42] WHO. Global Recommendations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Health [M]. Geneva, 2010: 10-11.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indergarten Outdoor Environments and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Using Behavior Mapping

ZHOU Jia-lin, LUO Ya-jing, LUO Dong-mei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he new method of behavior mapping that can link environment with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utdoor activities environment of kindergarten which is conducive to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Method: Using behavior mapping method in two kindergartens in Beijing, to verify this method in the research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utdoor environment and outdoor physical activity. Result: In the kindergarten, the activity intensity of the play equipment is low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large intensity activity is small. The open area is the main area of the outdoor activities of the kindergarten, but the intensity level of the activity is affected by the factors such as the venue, the organization of activities and so on. The climbing wall is obviously less attractive for young children, but large climbing facilities can attract more children to stay for a long time. Conclusion: The behavior mapping provides a viable and reliable way for us to study and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Open area is the main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s physical activity in kindergarten; play equipment can hardly contribute to moderate and 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we suggest that the kindergarten should control the number of play equipment; the playability of climbing area should be improved for children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 level.

G804.34

1002-9862(2018)02-0091-07

10.16470/j.csst.201802012

2017-10-09;

2018-02-13

周嘉琳,女,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促进幼儿体质健康,E-mail:angel_leochou@126.com。

猜你喜欢

游乐户外活动设施
冬奥游乐会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研究
浅谈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幼儿园户外活动组织的实践探究
游乐
户外活动开始啦
网绳探险
合适的出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