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在美国顶级医院当实习医生

2018-04-20林示梁静怡

看天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医学中心斯坦福科室

林示 梁静怡

我是医学生,本硕连读第六年,目前在国内三线城市的一家市级医院做规范培训生。忙的时候很忙,但闲的时候碍于规定又不能离开,在同事们打开手机看股市的时候,我偶尔会想起在美国医院当实习生的时光。

但事先说明,用我目前所在的医院和美国顶级医院相比,其实是不公平的,我只是讲讲我的经历。

老古董,保隐私

2017年4月,我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斯坦福医学中心(Stanford Health Care)实习,这所医院在当年《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的全美最佳医院荣誉榜中排名第九。

第一次走进这所研究型医院,我觉得这更像是个五星级酒店。

医院楼外有花园、喷泉,随处可见长椅,楼内病人有独立病房,空间很大,摆着几张沙发,还拥有独立卫生间。

为了来这儿实习,我们经过了5年多的准备。

我的学校是一本院校,强调要与国际接轨,自大一就设了全英班,淘汰制,我进入这个班的时候有30多个人,现在第六年,同学只剩下十几位了。同时,学校和不少境外医院有合作项目,由学校提供全额奖学金,选送学生交流实习。

大四时,我们参加了美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第一阶段8小时基础医学知识机考后,算过了赴美交流的門槛。下一年,综合前四年的学业成绩,又经过层层面试,学校得出医学生排名,排名越前的对交流的医院选择越多。

综合以往学长姐的经验,我选择了可以让实习生实操的斯坦福医学中心。

实习的两个月中,我轮值了两个科室,分别是肾内科和呼吸科。

在斯坦福医学中心,这两个科属会诊科室,没有自己的病房。每天,其他科室觉得有必要叫去会诊时,就会通过一个很像BP机的呼叫器滴几声,我们会在医院的专门系统中查看病人病历,再决定要不要去会诊。

这样的方式看似老旧,却能很好地保障病人隐私,通过电话沟通病人信息是绝对不允许的。

每个科室会有一个老大,相当于国内的科室主任,然后会有专科医生和住院医师,再加上实习生,我所在的科室一共是十几人。

会诊前,我们会讨论病情和治疗方法,十几人浩浩荡荡来到病房,科室老大会先和病人握手,然后一一介绍整个团队。

做检查前,老大会很详细地和病人说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样的检查,会有哪些感受,最后加上一句,“您觉得这样做OK吗?”沟通病情和治疗方案时,老大会拉张椅子坐在病人身边详细地解释,不紧不慢,直到病人明白为止。

而且,医生给出的只是建议,不会说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有次会诊一位病人,肝癌晚期,只剩下几个月,他自己也很清楚,所以要求安乐死。这时需要医生有很强的同理心和同情心,我们不会和他说不能有安乐死的想法。

整个过程,医生更像是他的朋友,听他诉说。

足够“职业”

在斯坦福医学中心,一个病人的会诊沟通时间至少会有20分钟。也许有人说,中国医生做不到,因为病人太多了。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绝对。

一方面,确实中国病人很多,尤其是门诊的眼科和儿科,一个大夫一早就要看三四十个病人,摊在每个病人身上只有两三分钟,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医生会直接说“你要这样做”“你要那样做”,这样就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探讨。

还有一个原因和医生自身有关。我见过国内有的医生觉得自己是权威,自认懂的一定比病人多,甚至对病人有敌意,和病人沟通起来特别不耐烦,说上两句就以“我都是为你好”“你照我说的做就行了”来搪塞。

但美国医生则是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很尊重病人意愿。医生和病人之间更像是携手一起抗击疾病的朋友,而不是上下级的知识权威关系。

对会诊的态度是医生对职业态度的体现,如果因为自己的事没有参与,有的医生会觉得自己不够“职业”。

有天下午,一位同事在去会诊的路上接到了老婆要临盆的电话,看得出来他有点犹豫,其他同事也说可以帮他忙。但他还是选择先去会诊,会诊时也是不急不躁,和病人沟通完才离开。

在美国感受很明显的是,医生受到的尊重和待遇,与国内相比很不一样。

医生在社会上的地位很高,很受尊重。在美国,培养一位医生需要很多年,先是念完本科才可以报考医学,至少十几年才能做到医生。当医生后,工资待遇也会很高。

我在国内当医生的时候,也受到尊重,比如帮病人包扎的时候,病人说句“谢谢”就很开心。

但也听说过所谓“医闹”。在我现在的医院,如果病人家属在“闹”,医生和护士就躲入玻璃房,保安把守在门口,由高层领导去解决。我们医学生平常也会聊这些,开玩笑说,如果碰见“医闹”,第一件事就是脱掉工作服,赶快跑。

其实,病人和医生都有怨言——病人觉得排队几小时,看病两分钟;医生觉得一个早上,连厕所都没时间上,工作那么辛苦,工资还不高,为什么还要埋怨?所以两方沟通起来都有怨气。

专门的宠物部

刚到加州,我发现原来到医院可以是一种享受。

这里的医生并非都穿白大褂,不会那么死板,只要是偏正式的西服即可。如果没有接到任务,可以到医院的各个角落休息,并不会要求呆在科室,累了可以买一杯咖啡,靠在长椅上晒晒太阳,小寐一下。

斯坦福医学中心还有专门的宠物部,如果有病人想念猫猫狗狗了,就向医院提出预约,然后医院会有人带着小动物过来。

此外,我觉得中美医疗较大的不同是美国更侧重于循证医学和科研,中国则侧重经验医学。循证医学简而言之是有证可循,依靠数据说话。在美国如果遇到不同的意见,大家就找论文和科研,把自己的证据摆出来讨论。

而且,美国的上下级关系并不明显,后辈对前辈直接叫名字,前辈对后辈很热心,即使犯错也会包容。

我记得有个专科医生,高高瘦瘦的,平常喜欢和我们开玩笑,但对待我们的问题很认真。有次我问到肺的分叶和分段问题,他专门去把CT打印出来,详细解释。过后,只要逮住机会就会考我们。

同时,在我所实习过的两个科室,每天中午会有午餐会(Noon Conference),在一张大长桌上,大家一边吃着午餐,前辈们会讲各种医学知识。每周会有病例讨论,我们叫晨会(Morning Report),大家讨论遇到的疑难病例,一起给出思路怎么治疗。

但在国内,我认识的科室主任依据医学教科书,可教科书的案例和数据比较老,新的概念来不及更新,有的治疗方式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医学。但有的医生会觉得自己是对的,不容反驳。

2017年6月31日,斯坦福医学中心核医学部主任安德鲁·伊阿加鲁和团队合作,通过寻找同位素,发现更多能医治病患的可能。

请内行人判断

加州多族裔,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病人,讲不同语言。如果在沟通上有困难,医院的国际医疗服务部会派出专业翻译。我在美国见过华人看病,有个怀疑是肺结核的老太太,虽说日常对话没问题,医生还是会请专业人士来翻译医学名词。

可赴美治病,在我看来一定要慎重。

比方费用问题,如果没有医保,美国看病花费很高。阑尾炎在国内治可能就几千块人民币,在美国可能需要十几万。美国遇到没有钱的病人也会治疗,不过只做特别必要的部分。

我没有遇过重疾赴美医疗的中国人,但知道这类花费会特别高,找中介也容易被坑。比方说赴美之前需要病历翻译,中介会说这个翻译特别难,但我觉得只要找个医学生,有时间和用心去查找资料的话,其实是可以的。

另外,中介会推荐医院和医生,一定要自己去查医生可不可靠,名字和照片是不是同一个人。我了解的MD安德森医院,梅奥医院,麻省总医院都很好,但那些所谓的医学中心排名要谨慎参考,查排名网站和医院有没有利益纠葛,最好要请内行人判断。

还需要考虑后续治疗的问题,美国用的药国内能不能买到?吃完了一个疗程,医生如何跟进继续治疗等等。

猜你喜欢

医学中心斯坦福科室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JMC:创新机制,联动招商合力助“西兴”
最难办事科室
浅析公立医院内部绩效审计的作用
爱紧张的猫大夫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在华医疗绿色通道开通
美金融巨骗哭着喊冤
骗子银行遭储户挤兑
你有没有想要想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