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2018-04-16罗玲编辑月儿

科学生活 2018年3期
关键词:家长孩子工作

文/罗玲 编辑/月儿

现在的家长们都很重视对孩子的理财教育,我们也开始听到了一个新的词:财商。

重视理财教育,是因为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了金钱的重要性,我们希望孩子能过上衣食无忧的、富足的一生。

我非常支持教孩子理财。我的小孩很小就知道去商店买东西。姥姥常常批评我:“看你把孩子教的,不去花点钱就难受。”我嘿嘿笑着说:“知道花钱,以后才好教理财呀。”实际也的确如此。在她熟悉了花钱这件事以后,我就常常跟她做交易:我们只有省下买某个东西的钱,才能去做另一件什么事。虽然两件事的花费其实根本不等价,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很方便的约束她的方法。她每次都能很好地接受,自己还常常提出类似的建议,比如省下坐公共汽车的钱去打车!

在我看来,教孩子理财,其意义并不仅仅关乎钱。跟学会挣钱和管理钱相比,理财教育的更大意义是培养孩子自律、延迟满足,以及独立去规划、选择、判断等能力。教理财跟教孩子穿衣叠被一样,目的是让孩子学会管理好自己的事情,长大能过上独立的、有条理的生活。

而在理财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不是开账户、计划零花钱,而是帮助孩子去认识钱的本质,教给孩子对待钱的正确态度,也就是健康的金钱观。

金钱观误区之“为钱而工作”

我们家长自己是否具有健康的金钱观?我想很多家长不能给出比较自信的回答。

让我们看看自己有多大程度上是为了钱而工作。

大人在单位加班,回来晚了。孩子闹,大人烦。这时家长会怎样做呢?有的家长情不自禁地要教育孩子:“闹什么?我加班还不就是为了给你多挣点钱?我这么累为了谁?……”然后气呼呼地去做家务。孩子可能没话了,但是显然不会痛快。

我们仔细分析,在这样的情节里,家长给孩子传达了这样几个信息:工作是痛苦的;工作就是为了钱;孩子要为大人的痛苦负责。

如果家长能调整自己的心态,跟孩子讲自己虽然很辛苦,但是在工作上接受了挑战、完成了任务,很有成就感,就是说跟孩子分享工作中的乐趣,然后再请孩子给自己倒点水喝。喝了水,家长表示感谢,夸孩子真懂事。如此一来,不仅大家都很开心,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很多家长会说:“天哪,真的筋疲力尽、被工作榨干了的时候,谁能做得到啊!”

我们觉得难以做到,就是因为平时我们并非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我们更多的是为了挣钱谋生而去工作。

设想一下,假如我们省略掉钱的环节。假如你上班挣到的都是小红花。每月你定期领取固定数额小红花,搞定客户、谈成项目还有更多的小红花提成。然后你可以去福利机构领取刚好够用的生活物资。那么,你还有多大的动力去努力工作?

这个回答很重要。这不仅关系到你个人,更关系到你的孩子对待学习和未来对待工作将抱有怎样的态度。

一方面,如果我们大人为钱而努力工作,那么我们就是在期望孩子为了钱而努力学习。我们实际上不也常常这样教育孩子吗: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好学校,才能找到好工作,才能拿高薪……

很多家长甚至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这当然很有问题,因为这是扭曲的价值观。况且,学习动机不对,学习效果也注定不会好。

另一方面,我们是孩子的榜样,我们的工作态度和对钱的态度,都会被孩子学去。

孩子时刻都在偷听大人的谈话。大人间谈论的是对工作报酬的计较、还是对工作本身的热情,孩子一听便知。如果你刚刚还在抱怨奖金不合理,然后扭头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这恐怕不太会奏效,或者说,如果奏效那就坏了。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学习就是他的工作。大人为钱而工作,就好比孩子为了成绩而学习。大人计较报酬,孩子就学到了计较成绩,并因此而彻底忘了学习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大人怎样对待工作,孩子就学到了该怎样去对待学习。孩子学到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自主的、负责的态度,还是一种功利的态度,这完全取决于家长做出了怎样的模板。

家长们会说,应试教育环境里,不看成绩怎么能行。实际上,因为热爱事业而工作的人,通常在金钱上也会是成功的。同理,一个能够勇敢地不为了分数而学习、具有真正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的孩子,通常他的成绩也一定会不错。

如果从长远来看,我们对待钱和工作的态度,会给孩子无比深刻的印象,几乎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孩子有个为了钱而拼命痛苦工作的爸爸,那么孩子长大后几乎必然要重复爸爸的这个模式,因为他恐怕从来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比如快乐地工作。

当然,我们家长可以想出各种方法,在孩子面前少谈钱和工作。但是我们装得了一时装不了一世。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我们老老实实地端正自己的态度,认真地去正心、修身,给孩子做个好的榜样。

金钱观误区之“用钱来表达爱”

我们是多么习惯于用钱来表达爱呀!我们甚至用钱来证明爱:我乐于把多少钱花在你身上,这几乎等同于我有多爱你。

当了妈妈,我发现用钱来爱孩子,这是多么便捷省事的做法!很多时候,我甚至没等孩子提出要求,就有种主动要为孩子花钱买东西的强烈冲动——只因为太爱她,而其他方式似乎都不足以表达这种爱。

那天,我的小孩翻出了一个空的彩虹糖的盒,有了想法。她举着盒子,郑重其事地说:“妈妈,家里没有彩虹糖了(就像说家里没有酱油了一样),我们需要买新的彩虹糖。等哪天我们去小超市要买一个新的彩虹糖!”她已经尽可能说得很策略、很客观了。我一脸慈祥地笑着看她,然后无比真诚地说:“妈妈爱你!”再看她那表情——有点想白我一眼,可惜还没学会。

对于不可能发生的事,我通常不做过多的讨论和解释。因为一旦搭腔,那就上了她的当,难以收场了。所以,她基本上已经知道了这是一种拒绝的方式。

其实,我的回答也并非完全不相干——“虽然妈妈不会给你买,但是妈妈仍然爱你!”

我真的非常不希望让钱去扮演爱的载体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仍然情不自禁地想给她买东西,但是我真的是在努力寻找不通过钱来表达爱的方法。

我想,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要让钱退位,不要挡在我们和孩子之间。我们要把钱还原成工具的角色,就像文具之于学生、炒勺之于主妇、电脑之于孩子爸。

如果我们家长能做到尽量不用钱去爱孩子,那么孩子不仅能学会正确地表达爱的方式,更能在未来的一生里更清晰地辨认出他人的爱,能更真切地感受到真爱。

当孩子学会了不用钱去爱自己、爱他人时,他会少了无数烦恼,会体验到更幸福的人生。

花钱与节俭

我的小孩在两岁半时曾迷恋一阵《赛车总动员》。一次,在超市里看到一种路霸车的车模,60多元,当时她也没决定买。晚上临睡前,忽然想起来,说要买路霸。我说太贵了。她一听有点急了,情急之下顺口推理出一句名言:“我认为贵的好!”听得我吓一跳,心里直冒冷汗!

不仅是她这么认为,我们多数人也都这么想。认为贵的好,就是说我们相信钱能完全代表价值。而实际上,这是多么不符合真相啊!

记得前一阵翻看过一位超有人气的年轻作家的新小说,发现里面除了一如既往的自恋情结以外,又多了许多价签。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个人物每次出场,都是浑身挂满价签:某某挎着个3 000元的某某牌包包走过来;某某吃了一口在某某店买的300元一盒的进口水果;……我想作者是有些夸张了,或许他是在嘲讽,或者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中——那个群体不仅人人富有,而且他们观察人的眼光跟正常人都不太一样。总之,我相信现在的年轻人还不至于这样病态。

但是,他的这本小说跟他过去的作品一样销量超好,这就意味着我们有很多孩子是看着这些价签长大的,并且孩子们会认为书里的场景是电视广告般理想而美好的生活样板,是他们应该去效法、去追求的。这让我很担心。

在这种拜金主义浓郁的氛围里,我们家长真是任重而道远。我们怪社会没有任何意义,我们需要反省自己,因为社会就是由我们组成的。

其实,家长们都懂得让孩子不追求物质享受、不迷恋奢侈品的道理,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学会节约,能简朴地生活。因为我们知道物质追求永无止境。我们明白,在物质享受方面,先苦后甜比较好——向上走是满足和快乐,向下走是遭罪。至少,即便只是为了减少点养育成本,我们也要想办法控制孩子的物欲。

但是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常常不太成功?孩子们似乎并没有越来越简朴。很多孩子反倒越是大了,越会高消费了。

如果说家长的身教有问题,我想很多家长会不同意:我们自己是多么节省啊!我们省吃俭用,省下钱来给孩子攒着。

家长省吃俭用地给孩子攒钱,这跟教孩子节俭没什么关系,这等于是由于资源太有限,我们家长宁愿自己委屈,也要让孩子去享受。这种做法本身就有问题——家长和孩子应该同样去消费,平均共享有限的生活费用。

但是这还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家长是否在内心里真的明白为什么要节俭,我们是否真的认为自己和孩子应该少花钱,少一些物质享受——即便我们有那些钱、负担得起那些享受。我们是不是在心里仍然认为“有福不享是傻子”“有钱不花,死了白搭”。

节俭,是否只是因为资金紧张?是否只是基于一种未雨绸缪的危机意识?是否只是一种理财手段,为的是能攒下更多的钱?

节俭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有一次在小区里碰到一个三岁多的小女孩。我夸她的衣服漂亮,谁知她姥姥说:“这一套两千多元呐!”我听了,一下子觉得这个可爱的小女孩有点可怜。我的小孩的衣服基本都是四五十元一件。我自己身上还有很多一百元以下的穿了好几年的衣服。在我看来,千元以上的衣服,不论多好看,都是荒谬的。

小女孩的姥姥看我的表情,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我也跟他们说不要买这么贵的。小孩子穿一年就不能穿了,太浪费。”

其实我觉得不该给孩子买太贵的东西,不仅仅是因为性价比,也不仅仅因为档次上去了就不好下来,而是因为我有一种看似不怎么科学的想法:我觉得孩子小小的生命消受不起这么多钱。

两千元钱在这个世界上能做多少事情啊!能给这个社会带来多少好的变化!在我看来,这些潜在的可能性就是一种压力、一种负担,别说放在孩子身上,就是放在我身上,我都觉得过重,承受不了。不论我做出多大的贡献,成为多了不起的人物,我都不愿意去承受这些负担。

有时,在一些被动的场合,当我不得不享受我认为是过分的奢侈享受时,我心里都会隐隐地感到不安,很不自在。现在仔细想想,我才明白是这个原因。并且我相信我不是特例,我相信多数人都会有同感。

因此我想,节俭的真正动机来自平等心和责任感。如果我们能看到人们是怎样以无数种形式在体现着不平等,并且我们明了自己也置身其中,也有一份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那么,我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安于简朴的生活。

多年前,在国外时曾看到一则专访报道:美国有一位大学教授,查出了权威的全世界平均消费水准,然后多年坚持按照这个标准去消费。就是说,他每月严格限制自己的消费,只留下平均消费水准那个钱数给自己,这些钱或者花掉或者存储,其余的统统捐给慈善机构。他觉得这样才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他晚上能睡好觉。

巴菲特的儿子在去非洲等地做慈善的过程中,看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况后,他说:“作为一个西方人,我感到惭愧。”

又提到巴菲特,这让我忽然有点莫名的伤感。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那么重视节俭的美德,那么推崇简朴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现在却要跟西方重量级资本投资者去学习节俭的美德!当然跟谁学都没关系,只要能学到就好。巴菲特也真的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去看看巴菲特的传记,我们会发现他的节俭程度可能超过我们大多数读者。很多时候,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花钱的样子就好像我们比巴菲特更富有!

前些年,国外开始流行简约生活方式,就是放慢节奏,少挣钱,同时不去追求物质生活的奢华,少买名牌,少开好车甚至不开车。总之,就是从拼命挣钱再拼命花钱的怪圈里跳出来,去感受简单的、属于自己心灵的生活。

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我也努力让孩子能够理解这种观念和体验这种生活方式。或许有人觉得这是社会倒退,但在我看来,对于现在的社会来说,这是一种进步。

猜你喜欢

家长孩子工作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不工作,爽飞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