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固定支架术后的居家护理

2018-04-16胡三莲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护师编辑一帆

科学生活 2018年3期
关键词:钢针针孔上肢

文/胡三莲(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主任护师) 编辑/一帆

哪些骨折适用外固定支架固定?

发生骨折后,很多患者采取内固定手术治疗,但取出钢板还需二次手术;如果选择保守治疗的话,效果又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目标。骨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创伤小,治疗周期短,对皮肤完整性要求低,且经济安全,适用于一般创伤骨折,更适用于不宜做内固定且伴软组织损伤的四肢骨折,以及各种骨髓炎、骨不连、复杂骨折的治疗。由于固定在体外且外固定有一定重量负荷,可能导致患者生活不便,钉道感染也是常见的并发症,而很多患者做完外固定支架术后往往居家康复,因此家庭护理尤为重要。

外固定支架的针眼如何护理?

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需要钢针插入骨骼,所以有外露针孔。针孔周围皮肤与软组织容易和钢钉摩擦而导致针孔处有液体渗出。渗出液由组织液与血液组成,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特别容易导致感染,因而术后做好针眼护理,预防感染尤为重要。针孔护理一般采用 75%酒精或安尔碘消毒液消毒外固定支架针孔周围皮肤,然后用无菌敷贴封闭针孔。术后第1~3天内每日更换针孔处敷贴一次,如局部有渗血或渗液应及时更换敷贴,以后每周更换敷贴1次,直至拆除外固定支架。如果没有无菌敷贴,可用无菌纱布代替,将无菌纱布缠绕于支架钢针上保护针孔,每日用75%酒精点滴针孔2次,更换针孔处纱布1次,并观察针孔处是否有红肿、渗出等情况。如针孔处有红、肿、痛及渗出较多时应及时到医院复诊。切忌去除针孔周围形成的痂皮,因为这些痂皮对预防针孔感染起屏障和保护作用。

如何提高外固定支架术后的舒适性

外固定支架由于是体外固定,对生活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稍不留意就会导致碰撞,传导力会增加再次发生骨折的风险,因此要特别注意预防跌倒与碰撞。同时外固定支架术后患者不可取随意体位,这也影响了患者的舒适性。上肢骨折外固定支架术后患者居家可用软垫抬高患肢,使其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下床时建议使用上肢颈腕带固定。下肢骨折外固定支架术后患者可在腘窝垫软枕,使膝关节微屈并抬高下肢15~30度(居家可用软枕抬高肢体)。为了避免被服牵拉,可用防护架置于患肢上方,避免与床单牵拉,裸露的钢针可外套软橡胶垫保护。外固定支架患者也可自行设计改良功能衣裤,如打开衣袖或裤管的缝隙连接处,改用活动纽扣或布带链接,原则是既能保护隐私又能保暖。经医师许可,患者可进行淋浴,淋浴前用无菌透明敷料保护针孔,淋浴后将外固定支架用清洁纱布彻底擦干,切忌将患肢浸泡在水中。居家康复期间,仔细检查外固定支架的钢针有无松动或其他异常。发现钢针有松动或位置有移动要及时到医院复查。如果发生患肢剧烈肿胀、感觉麻木、皮肤苍白或青紫等情况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外固定支架术后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很多患者犹豫,外固定支架术后是否需要功能锻炼?毫无置疑,功能锻炼是必须进行且至关重要的,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能有效地预防肢体肿胀、肌肉萎缩、关节僵硬、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上肢术后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但起床速度要慢,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下肢术后患者以卧床为主,但可进行床上或床边功能锻炼。肌肉锻炼:手术当日即可做肌肉的舒缩运动,上肢以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及前臂肌群锻炼为主,下肢以股四头肌、小腿腓肠肌等为主,白天每2小时1次,每次15~30分钟。关节功能锻炼:上肢以肩、肘、腕关节为重点。肩关节以外展内收、前屈后伸、上举和旋转活动为主;肘关节锻炼以屈伸活动为主;手腕部则以腕关节屈伸和旋转,掌指关节与指间关节单练为主,可以进行握拳、拿捏小皮球等锻炼。下肢关节活动可进行踝泵训练、踝关节背屈和跖屈活动,膝关节伸屈锻炼,髋关节内收外展、前屈后伸锻炼为重点。下肢直腿抬高锻炼根据患者肌肉及病情而定,开始尽量由家属辅助,患者也可坐于床边,伸屈活动膝关节,但避免时间过长而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肢体远端肿胀。功能锻炼的实施不能盲目进行,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地、循序渐进地及个性化地进行锻炼。功能锻炼时以患者不疲劳为度,速度不宜过快,确保锻炼到位,如果活动范围达不到预期目标,不可暴力锻炼,可在家人帮助下,逐渐增加活动度。下肢外固定支架术后应根据医嘱进行不负重、扶拐下地站立或负重行走,可从部分负重逐步过渡到全部负重。

猜你喜欢

钢针针孔上肢
一起来探案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基于惯性传感器的上肢位置跟踪
错误姿势引发的上肢问题
针孔问题该如何处理
小魔术——鸡蛋里的钢针
鸡蛋里的钢针
一种冰雪防滑鞋
侗医用木头接骨保住伤者上肢66年1例报道
机器绞轧致上肢毁损伤成功保肢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