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与“双一流”建设对接的策略

2018-04-15王亚丽

晋中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馆员

王亚丽

(太原师范学院图书馆,山西晋中030619)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继211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举措,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输入了新的导向和动力,对高校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1]。不过,“双一流”建设是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从根本上、制度上、策略上长久计议。

一、制度策略:学科馆员制度应普遍纳入高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

自1998年清华大学首次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以来,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远远落后于国外,在高校中设置学科馆员的比例较低,而且即便在设置了学科馆员的高校,其制度建设配套程度较低,作用发挥得也不明显,学科服务滞后[2],基本上形同虚设,不能适应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更不能根本上落实“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要求。

学科馆员制度在国外已十分成熟,如美国高校图书馆普遍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而在国内,虽然许多高校已经实行学科馆员制度,但只有武汉大学等少数高校采取了图书馆学科馆员资格认证制度。我们有必要系统引入、借鉴和反思国外高校学科馆员建设制度化方面的做法,真正将学科馆员作为学科与信息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一)学科馆员制度纳入评估体系的价值:以评促建,使学科服务能力的提升得到保障

阿特巴赫曾说过:“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一流学科的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3],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一流的学科服务能力。一流大学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生、一流的教师、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图书馆,而一流图书馆的建设需要有一流的学科馆员做支撑。这样的学科馆员既具有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了解学科发展轨迹、信息需求方向,又具有馆藏建设和数据检索加工能力,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学科服务。

教育部教高〔2015〕14号文件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就曾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服务机构……”而将学科馆员制度纳入评估体系,目的就在于尽快规范地把学科馆员人才队伍建设起来。否则,学科馆员得不到有效的重视和落实,定位于传统教辅部门的状态,在校内资源的分配上处于被边缘化和挤压的境地,且经费方面也处于被压缩和不增长的状况,最终学科服务能力提升缓慢将会影响学校的建设。

(二)学科馆员制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学科馆员的考核与激励

学科馆员制度是个系统的组成与架构过程,但学科馆员的考核与激励无疑是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要让学科馆员发挥出最大的绩效,必须有相应的待遇跟上。光有职责,没有相应的考核、激励、培养方案,使得学科馆员人才队伍建设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必须在人事考核、绩效制度上做出明确安排。

1.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应该是为学科资源建设和学科信息服务。一个好的合格的学科馆员基本上是个复合型人才,既有馆藏知识、信息与数据素养,又熟悉学科情况及具备学科服务能力,还要懂英语文献。

2.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专业技术待遇方面,学科馆员应按照专业技术人员对待。此外,在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方面有可量化贡献的,还应当相应地奖励。例如,在大数据与智能时代,学科馆员在信息数据的挖掘与驾驭能力上的差别,直接关系着学科资源建设的经济性和学科服务的实效性。现在各种学科导航和专业数据库看似可以直接花钱买来,但花钱还不好用是经常性的资源浪费现象,因为它的模块设置和架构可能并不适合具体某个高校的学科实际和发展思路,这就要求在信息与数据采购上,采编部门必须征得学科馆员的书面同意。因此,就像环保领域的“节能减排”一样,凡是同等产出条件下节约了资源和经费的,完全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用于奖励。

总之,需要探索并综合使用多种手段,使得学科馆员能够专注地自觉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深入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唯有如此,学科资源建设、学科信息服务、学科用户服务才能走上正轨,学科馆员制度才会更加务实和有力。

当然,建立制度只是起点。后续制度化的实践和研究,逐步将学科馆员制度完善与优化,是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探索和积累的。

二、重点突破策略:率先培养服务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的学科馆员人才

“十三五”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创新引领、内涵发展、提高质量。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都必须争创一流。而一流的关键就在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的建设和培养。

由于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建设的重视度高,投入的资源和各方面的配套支持相对好,学科馆员介入也更有价值。充分借力于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的核心和引领作用,让学科馆员通过提供学科资源保障和跟踪服务,参与到学术科研的整个过程中,既满足了学科服务需求,又带动了学科馆员的成长,使学科馆员立足于学科前沿,逐步形成好的服务口碑。

纵观2016年美国排名前10名的大学,学科馆员的数量远少于学科数量,只有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1家两者数量仅差1个。可喜的是,国内的厦门大学学科馆员人数达21人,基本实现了一个学科馆员对应一个学院的一对一的服务模式[4]。因此,基于重点学科和高校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立足高校自身实际,特色鲜明,借力使力,不能贪大求全,先围绕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创新团队以及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入手,短期内3-5年重点突破,长期多点栽培,最终才有望形成多点开花的学科群生态,建设成综合性一流大学。

三、推广策略:高校应重视学科馆员推广,积极申请参与各种教科研课题组与项目组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基本国策的逐步贯彻落实,这些年来高校获得的科研经费规模持续增长,承担了众多来自国家、行业、地方和校级等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这就越来越要求课题组与项目组团队具备高水平的信息采集能力与辨别能力,甚至需要自建信息库作为研究支撑。针对信息处理能力要求高和工作量大的客观情况,科研课题组与项目组配备专业的学科馆员日益凸显出重要性。

鉴于此,高校管理层要有意识地进行学科馆员的推广,推进各学科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高校图书馆要积极申请或支持学科馆员个人切实参与各种教科研课题组与项目组,在学科馆员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申报课题等方面给予客观的优先支持。在参与课题组与项目组的过程中,采取专业化分包形式,承担课题组与项目组的文献信息与数据需求等问题,有效提高课题组与项目组的综合效率和成果产出量。

以课题与项目平台为依托,可以达到快速而深入推广学科馆员的目的,这样就兼顾了课题与项目成果和学科馆员培养,保障图书馆学科馆员建设与学科成长可持续协同式发展,形成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良性局面。

四、引进兼职策略:聘请研究生、退休专家学者兼职学科馆员,组成学科馆员团队

鉴于体制内学科馆员人才的短缺和编制的局限,多渠道引进人才兼职就成了一种可行的学科馆员人才队伍建设策略,可以引进兼职的对象主要有研究生、退休专家学者两大类型。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就全部是兼职的,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一)研究生兼职学科馆员的优势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正值精力旺盛、思维活跃且专业上进心和求知欲强的阶段,英语及计算机等工具和先进信息技术手段懂得多,且多数都有过帮导师做课题或项目的经历[5],喜欢新颖和具有一定学科挑战性的工作,是比较理想的学科馆员苗子。

当然,除了适当的薪酬和经费支持外,在职业规划和素质培养上,高校也要统筹考虑,出台一些配套的规划和办法,让兼职学科馆员的研究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各方面的潜力和优势。

(二)退休专家学者兼职学科馆员的优势

退休专家学者有几十年的专业积淀优势,能够把控基本的学科发展理念、进程及人际联络,能够发挥传承、顾问、经验和反思的余热。选择那些具备热心、乐于付出、乐观进取品质的优秀退休专家学者,可以指导和带动研究生等年轻馆员的成长。

与研究生兼职馆员相比,退休专家学者更在乎自己的学术名声、有事可做和被认同、被尊重感,高校图书馆不但要重用这些专家级的兼职学科馆员,更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和荣誉。

(三)组建学科馆员团队

鉴于许多学科的交叉性、综合性,尤其是许多新兴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不断涌现,依靠单个的学科馆员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学科部门的需要。因此,必须尽力创造条件组成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的学科馆员团队,这样根据需要由牵头人组建针对某一课题或某一项目的服务小组,以团队的形式才能更好地完成接手的工作。

这样,“老少”皆有、多渠道引进的学科馆员人才组成学科馆员团队,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科服务和学术研究的活力,形成浓厚的学科服务工作氛围。

不过,兼职学科馆员的问题在于人员高流动性与兼职心态下如何确保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在学科服务工作上,以及如何进行精细而客观准确的绩效考核。这需要高校管理部门具备一定的管理控制能力。但引进兼职学科馆员不失为一种学科服务和学科馆员建设的有益尝试。

五、结束语

“双一流”建设的提出,使各类高校可以找到符合自身的学科馆员建设与服务的模式,即便进不了“双一流”的名单,起码可以变得更好、更有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求,将学科水平和办学实力提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通过学科馆员的制度安排、参与学科教学科研活动的培养安排、推广以及引进人才的策略,实现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直至脱胎换骨的改变,靠学科馆员的实力说话将自身的地位提升至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以适应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要求。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国发〔2015〕64号[E B/O L].(2015-11-12)[2017-12-15].htt p://www.go v.c n/z heng c e/c ontent/2015-11/05/c ontent_10269.htm.

[2]王婧怡.“双一流”大学建设下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现状及建设策略[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6):38-40.

[3]王洪才.“双一流”建设的重心在学科[J].重庆高教研究,2016,4(1):7-11.

[4]杨薇,林静,黄国凡,等.面向双一流建设的学科知识服务营销策略[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5):74-79.

[5]邓智心.研究生兼职参与学科服务的实践探索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6(16):93-98.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馆员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