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岁时节令

2018-04-10沈乐

醒狮国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春牛寒食节菊花

沈乐

宋代的节令虽系物候,亦关人文,它蕴含在迥异于唐诗而独辟蹊径的宋诗里,流露于堪称一代之文学的宋词中洋溢于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它记录在一代之高人雅士的趣闻轶事里。

宋代的雅即把生活中琐碎的闲事提升为具有仪式化、审美化的层次,并且风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风雅生活,集中表现在劳作之余的闲暇中。宋代假日众多,据宋人笔记《文昌杂录》记载,不含探亲假(离父母三千里外,每三年即有30日的探亲假)、丧假、婚假等,宋代公务员每个月上旬、中旬、下旬各有一天的旬休,一年合计36天,加上76天节日假,共有112天的休假。在官营手工业坊场中,工人一年大概有60天的休假。择几个有趣的一探究竟。

宋代的“黄金周”

放假七天的宋代节日,一共五个:元日(春节)、天庆节、元宵节、寒食节、冬至。

元旦

正月初一,也称元日、元正、年节和岁节,俗称新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元日》据说作于王安石主持变法的第二年。这一天,宋人更衣拜年,家人以次拜贺。京城大街搭起彩棚,有各色各样货物出售,放赌三天,燃放爆竹。至于灯市,年前就开始了,还有歌舞活动,彻夜不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凤箫声动,一夜鱼龙舞”,可见当晚的热闹景象。

元旦这一天,皇帝与民同乐,在大庆殿举行大朝会与百官共同庆贺。

天庆节,又称小年朝,是宋代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日子。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俗称灯节,在宋代是一年中最隆重也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节日之一。宋时元宵节观灯,比唐代多两天,从十四日至十八日夜。 其夕,开旧城门达旦,纵士民观,皇帝都要移驾宣德门,两朵楼各挂灯球一枚,楼下用枋木搭起一座露台,东棚演奏,露台上表演杂剧,万姓皆在露台下观看。

《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开封城的表演有杨文秀鼓笛、小曹嵇琴、党千萧管,乐声缭绕;有赵野人倒吃冷淘、张九哥吞铁剑、李外宁药法傀儡、小健儿吐五色水、刘百禽虫蚁、孙四烧炼药方、王十二作剧术,扣人心弦;有邹迁、田地广杂扮,苏十、孟宣筑球,尹常卖五代史,还有击丸蹴踘、踏索上竿、旋烧泥丸子、大特落、骨柮儿杂剧,亦俗亦雅;更有猴呈百戏,鱼跳龙门,使唤蜂蝶,追呼缕蚁,引人入胜。其余卖药、卖卦,沙书地谜,奇巧百端。

北宋时,开封“收灯毕,都人争先出城探春”,一直延续到第二个长假——寒食节。

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这一天,百姓三天不生火做饭,宋代皇帝把火赐给侯门和大臣。宋仁宗庆历年间,京城人家虽然表面上从俗,但“各于密室中烹炮”。寒食这一天,北方人有扫墓祭祖的习俗,北宋开封市街上卖祭品的很多,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垒成楼阁之状。而对于苏轼,元丰三年(1080年)这一年的寒食节有着特别的意味,这一年他死里逃生,被贬黄州已三年,“年年欲惜春”“今年又苦雨”“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苏轼把苦难都酿成了诗。

寒食节也是年轻人的重要节日。宋代于寒食节,举行冠礼,也就是少男少女的成人礼。《梦梁录》卷二载:“凡官民不论小大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东京梦华录》卷七也载:“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

冬至节

十一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是冬至,号称“亚岁”,是宋代朝野最重视的节日之一。

冬至是“数九寒天”的开始,天气苦寒,但这一天皇帝不但要举行大朝会与百姓同乐,还要在南郊设坛祭天。皇帝祭天是大礼,准备工作很早,据《东京梦华录》卷十记载,遇大礼年,于两月前就开始训练车象。象至宣德楼前,团转行步数遭,成列,使之面北而拜,亦能唱喏。祭祀的过程复杂,仪卫众多,千乘万骑出宣德门,编钟、玉磬以及各种乐器声震天地,御路数十里之间,人们都向皇帝行跪拜礼。

也是在冬至这一天,熙宁五年(1072年),苏轼独游吉祥寺,写下“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吉祥寺素以牡丹闻名,即便此时无花,也挡不住东坡兴致。

宋代的重日节日

一月一的春节、二月二的春龙节、三月三上巳节、五月五的端午节、六月六天贶节、七月七的七夕节、九月九的重阳节、十月十的十成节等,这些都是“重日节日”,自古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在宋代,重要的重日节令有:上巳、端午、天贶、七夕、重阳。春节在后文将述及。

上巳节

上巳即三月三,是禊日,历来也是最优雅的踏青日(如东晋时王羲之组织的兰亭雅集就在这一天)。《宋书·礼志二》记载《月令》:暮春,天子始乘舟。蔡邕有诗:“阳气和暖,鲔鱼时至,将取以荐寝庙,故因是乘舟禊于名川也。……今三月上巳,祓于水濱,盖出于此也。……自魏以后但用三日,不以巳也。”这里说明了上巳原出于祭祀,但汉以后变成了宴会游玩的节日。宋代文豪苏东坡酷爱荠菜,不仅写下“时绕麦田求野荠”的诗句,而且发明了一种荠菜和米煮的稀粥,人称“东坡羹”。“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在辛弃疾的眼里,荠菜花是可以和桃花、李花相提并论的。

重阳节

九为阳数,故九九被称为重阳,古来民间认为这是凶日,所以要秋游登高避灾,要插茱萸饮菊花酒驱祸。到唐宋,重阳已成为一种高雅的风俗习惯,如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宋人把茱萸称为避邪翁,不仅要插之,而且要服之了。对菊花——延寿客,宋人更是钟爱倍至,培育菊花已达七八十种。重阳节,从宫廷到民间都要市菊、赏菊、饮菊、簪菊、咏菊、还点菊灯吃菊花饼,开封处处是菊,无处无之,酒店用菊花装饰起来,有菊花门、菊花窗等,人们各以菊糕相馈,南宋还有一种叫“春兰秋菊”的食品:重阳节无异于菊花节了。

九九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自古有之。人们带着酒具、食盒到高高的山上,或到高阁、高塔上,饮酒赋诗,采摘茱萸,兴尽而归。

最富诗意的节日

节日的美好,活跃在丰富多样的节庆活动中,也凝集在代代相因的诗情画意里。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中秋节,都活在千古传扬的诗画里。

花朝节

资料显示,花朝节在唐代以前就形成了,传说是百花生日。宋人喜游赏,花朝节游人尤盛,尤其是“花朝月夕”(柳永词句)。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文人雅士,在民间并不普及,但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吴自牧《梦梁录·二月望》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北宋汴京,还有“扑蝶会”。

中秋节

八月十五正值三秋之半,所以称为“中秋”;此夜月光格外明亮,因而也称为“月夕”。这天酒楼开卖新酒,午后都卖完,拽下望子,又值螃蟹、石榴、梨、枣、橘等上市,可谓物阜民丰。宋人登楼赏月,饮酒高歌,或月下畅游,不论贫富,欢乐达旦。宋代涌现了大量歌咏中秋月的诗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可谓写尽月中情;“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张孝祥的《含奴娇·过洞庭》照见时人风雅与豪情。

南宋中秋时的杭州,西有西湖美景,东有钱塘江潮,有世间绝景之誉。钱塘江大潮期间,临安市民倾城出动,钱塘江两岸都有人观潮。据《武林旧事》描述,“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万里有诗:“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江上还有弄潮儿。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蔡襄任杭州知州起,官府曾下令禁止弄潮,但未能禁绝。南宋时由于皇帝在宫中登高观潮,于是水军在潮未来时演习水军, 不仅舞枪弄箭,还试炮放烟,更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其他不得不提的节日

立春

宋人在立春这一天有鞭春牛的仪式。从京城到各州,都要造春牛,许多州县还一起造土牛、土耕夫、犁具于衙门前,还用五彩丝缠在杖上,称为春杖子。仪式上,官吏每人两条春杖子,环击春牛三下,称为“鞭春牛”。仪式过后,百姓争夺“春牛肉”(碎土块),相信可以使田蚕丰收,土耕夫则移入土地庙中。北宋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御药院例取牛睛以充眼药。全城人出来观看,大户人家坐轿绕牛观看。相传说看了牛,一年都顺当、吉利。苏词有“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当时苏轼被贬海南,可见这一习俗全国通行。

农历二月十五花朝节。百花争望,是宋代人们外出郊游赏花的节日。

除夕

虽然不如冬至,但作为一年中的最后一天,也是很盛大的。宋代,宫中举行驱逐疫鬼仪式,并用皇城亲事官,随驾的卫士们装将军,装门神,装判官,还有装钟馗及其小妹和土地神灶神之类的,共千余人。宫中还要“驱祟”, 爆竹山呼,声闻于外,一直出南薰门外转龙湾,谓之“埋祟”才作罢。

关于守岁,《东京梦华录》卷十记有“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讙。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这首诗描绘出了宋人珍惜时光,想留住时光的真切心情。

不论时代如何变幻,不论世事如何变迁,请不要忘记,在我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四时旋律里,我们宋代的先民们曾经“既充满劳绩又诗意地栖居”。慎终追远,风雅依然。

编辑/書含

猜你喜欢

春牛寒食节菊花
立春之日“打春牛”
菊花赞
粤北“舞春牛”文化保护的路径
春牛图(年画)
我真的很擅长睡觉
寒食节,踏春去
雏菊花
赏菊花
4月3日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