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跨学科反思

2018-04-09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高职教育研究所科技处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8年2期
关键词:图书馆素养信息

曹 娜,肖 冰,何 芸(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图书馆,.高职教育研究所,.科技处)

信息素养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虽然作为大众化教育,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认识,但仍然无法进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培养目标中,也无法深入到具体课程中。实践的缺失、不统一,与理论研究的缺失和不统一关系密切。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进行跨学科反思,从而找到落实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的突破口。

1 信息素养教育研究文献分析

利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输入条件为“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可查到4,580条文献。从发表的时间可以看出,自2000年开始,学者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10年以来,平均每年发表文献450篇左右(2017年不是全年的数据,故不包括2017年)。从文献学科分布的角度,将2010-201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献进行分析(见下表),可以发现研究领域大多数集中在图书馆、教育、媒体以及计算机方面,只有少量分布在其他学科。其中,图书馆领域的文献占总体研究的85.77%,是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主要阵地”。[1]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出,主要学科的文献量之和大于总文献量,这说明信息素养是兼跨人文和科学范畴的综合性个人素养,其中,有一部分文献属于交叉文献,分属两个学科来进行标注的。

表 2010-2017年信息素养教育在核心期刊主要学科领域的文献量

2 信息素养教育不同学科领域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图书馆界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

在图书馆界,信息素养教育通常被认为是读者服务中的重要工作,受读者服务思想的影响,相关讨论也多集中在馆员服务创新或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表达、教学平台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改革方面。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文献检索课为代表的信息素养教育包含在读者教育中。王友富[2]认为信息素养是图书馆学优势向其他学科渗透的突破口,他呼吁图书馆人联合起来推动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必修课,并在教学内容、教材、教学培训班和教学研讨会等方面作出努力。同济大学图书馆实施“双伙伴”计划,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进行规划,并以学分课程、专题培训讲座、嵌入式教学、在线教育、立体阅读等多种方式进行了实践。[3]高协等[4]从馆内培训、新生入馆教育、特色专题讲座、多种嵌入式课程等方面阐述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具体实践。田芳[5]对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检索课、新生入馆教育、数据库培训、嵌入式教学等多种信息素养教育方式进行了概括。

信息素养教育与读者教育的一致性使信息素养教育形式很宽泛,除了文献检索课外,新生入馆教育、馆内培训、数据库培训等都被列入了信息素养教育范畴。因此,相关研究基本上是围绕馆藏资源利用而展开,在论述时通常是面面俱到。然而缺乏指导实践的深入性探讨,故较少能看到有影响的实践性成果。

(2)基于新技术、新媒介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近几年,随着检索平台的完善以及微信平台、慕课等基于新媒介教学方式的改变,丰富了以文献检索课为载体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董岳珂[6]认为可以把目前图书馆引进的检索平台——发现系统引入信息素养教育中,从知识发现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张梅等[7]认为利用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协作学习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检索课的教学。叶小娇等[8]认为利用微课教学平台,可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率、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师生交流互动、共享教学资源等。沙玉萍等[9]认为高校图书馆可以构建微视频案例库来深化信息素养教育。赵飞等[10]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相结合的几种可行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教学展现方式的改变,也促进了教学内容重组的研究,出现了适应不同层次或学科人群需求的内容模块。黄如花等[11]认为,应考虑学习者的不同教育层次、不同行业,设计相应的内容模块;并借助于MOOC,分别设计面向公众、高校及研究人员、商业应用的模块。潘燕桃等[12]认为,应根据学科专业,将信息素养教育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理工、医学4个模块。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论是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工具都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在不断调整以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创新性虽然不可否定,但是,仍然没有改变信息素养教育的根源性问题,信息素养教育基本上也只是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技术展现层面,因此有必要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追本溯源。

(3)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的深入,即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包括3个层次。① 将游戏嵌入到信息素养教育中。苏云[13]从游戏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实现模式3个方面讨论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的实施中应该注意的事项。明娟[14]探讨了以游戏为主体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张垒[15]对游戏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机制进行了研究。② 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课程中的研究。张必兰[16]对信息素养教育嵌入专业课的实现途径、课程设计、教学研究、激励机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提出建立教学研究团队以及开展教改研究的重要性。③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体系的探讨。曹娜[17]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应纳入课程体系的建设,发挥教师的主动性,渗透到每门课、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检索技能;张瑞红[18]认为身处新媒体环境中的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利用新的媒介工具拓展学习范围和提高学习效率”,指出应该从构建课程体系、加强资源建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等方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嵌入式教学模式与学科馆员相伴出现,是信息素养教育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无论是将案例嵌入到文献检索课程还是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到其他课程中,都很难在实践中普及推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高校虽然开设有文献检索课,但却并没有普及到各个专业,在案例或者游戏的选择上,只能兼顾到个别专业;另一方面,将信息素养嵌入到其他课程,牵涉到其他任课教师,如果没有政策制度的推动,单靠图书馆在教育决策中的弱势地位,很难推动嵌入式合作。因此,必须想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发挥教师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所讲课程中的主动性,这才是解决信息素养教育普及性和深入性的重要途径。

2.2 教育界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职业教育中也有不少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发表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刊物上,只有少数发表在教育类杂志上,其研究者也多为教育管理岗位的图书馆专业人员。周云等[19]从馆员与专业教师合作的层面,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曹娜[20]针对信息素养与专业融合思想难以落实的现状,认为首先应该实现指导思想、研究思路的转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策略。图书馆员翟莹昕等与专业教师刘晓峰博士从嵌入的角度,论述了信息素养与学科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指出嵌入式教育模式实施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科教师;[21]在图书馆工作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云霞[22]等提出利用云计算技术,建立面向师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师孙西朝从信息技术方面探讨并提出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基本标准及其培养方案。[23]

无论是从事读者教育且具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馆员,还是各学科任课教师,他们在从事服务或专业教学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教育教学的研究。相对于专业教师在各自专业方面的先天优势,教育学基础理论比较欠缺,并且在教育决策中处于从属地位,很难将信息素养教育在全校内普及,更谈不上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而真正教育学专业出身的教学管理者,无论是中小学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均比较匮乏,这直接导致了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要求的缺失,也是信息素养教育难以深入落实和有效推进的重要根源。

3 站在培养人的高度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教育理论

3.1 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的缘由

通过对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两个问题。① 高校教育界对信息素养教育到底是什么仍然模糊不清。教育专业研究者的缺失,使信息素养教育难以普及和深入到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② 无论是哪个研究群体,在具体施教过程中,都是基于对自身学科理论基础的理解上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由学习者(学生)独立完成知识的整合、构建,这种教与学割裂的状态很难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对知识或技能的应用能力。因此,首先要在如何推动并提高教育界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正确认识上下功夫,由教育界通过调动任课教师积极性,进而推动信息素养融入课程教学并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推动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及专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其次,在理论研究和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要站在培养人的高度,从学生知识建构的角度去思考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打破当前基于馆藏资源和教师自身学科背景进行的狭隘和局限的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3.2 重新审视信息素养教育理论

(1)国内外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的缘起。国外关于信息素养的缘起,学术界认为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继而将信息素养作为人的一种基本素质,展开全国性的理论大探讨,并组织专门机构投以巨资加以推动和实施。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协会共同制定了《中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对信息素养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概括。2000年1月,美国图书馆协会仲冬会议通过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该标准先后得到美国高等教育协会(ACRL)和独立学院理事会(CIC)认可。在制订信息素养标准时,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都有教育界的参与,并在教育界实施。可以说,美国是站在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定义信息素养能力。

国内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大多数人认为是以1984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文件为起点。1999年,王吉庆教授首次将“信息素养”概念引入国内学者的视野。2002年1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委托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黑龙江大学图书馆和黑龙江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承办的全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召开,与会者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界或者信息管理学院。此次会议是在之前四次关于文献检索课的学术会议基础上,更名为信息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标志着“文献检索课”向“信息素质教育”的转型。综上可以看出,国内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主要从文献检索课转变而来,会议的举办者、参与者以及研究者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界,因此,研究多围绕对文献信息的利用而开展的用户教育或培训。2015年全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讨会上,报告人和参会者除了图书馆员外,还有专业课教师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员。专业课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参与,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和深入实施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2)信息素养能力的内涵和定义。关于信息素养定义公认的论述中,有1974年Paul Zurkowski的“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1976年Lee Burchinal的“掌握一套新技术,找到并使用信息,有效地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以及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信息素养研究报告中提出的“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要的信息”。从定义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利用信息工具、信息资源,还是利用新技术,有效利用所需信息,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够解决问题或做出决定,强调的都是构建者的主动性、能动性以及一种信息能力。2015年2月发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附件1)对信息素养的阐述也明确了信息素养的“能力说”,即“信息素养是一套综合能力,包括思考、发现、理解信息如何产生、如何实现价值,并用信息创造新知识,还包括参与信息活动的道德”。[24]国内关于信息素养的界定和内涵说法不一,概括起来包括信息意识、知识、能力、道德。较之国外的“信息能力说”有点笼统,实践指导比较模糊。

(3)从有关标准和框架解读信息素养的专业依附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的颁布,从其参与的制定者可以看出“信息素养能力标准”虽然是美国图书馆界自己制定并使用的标准,但是它已得到教育界认同且广泛应用于美国教育界。从标准1(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与标准2(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可以看出信息能力与信息需求的密切关系,提醒教师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无论是问题还是任务,都要与学生正在进行的学业或专业相关或相近。这种需求相关性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动力,有利于提升学生信息获取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从标准3(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将选取的信息整合入其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中)可以看出信息与自身原有知识体系之间的建构关系,因此,信息不是孤立于原有知识和价值体系之外的,高校学生的知识体系通常表现为专业知识。信息的评价、选取都离不开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当信息内化为个人知识的时候,信息成了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新知识”。从标准4(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可以看出信息的实用性,而信息和特定目的因个体不同而略有差异,因此,表现出基于自身基础的信息能力。而标准5(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有关的法律)则表明,当个体具备信息能力的时候,也就具备了正确使用信息的能力。

2015年2月,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发布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3个相关附件。其中附件1框架的实施中,提出了几个具体建议。[25]① 鼓励高校图书馆馆员与学院的教师、大学课程委员会、教学设计人员等合作,共同设计整体的信息素养教育项目。② 鼓励教师了解什么样的信息和研究任务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成为学术信息内容的创造者与项目的合作者。③ 鼓励管理员推动教师、图书管理员、教学设计者和其他人之间的合作,以促进信息素养教育在学生专业学习中发挥作用。其中,第一条建议强调了信息素养教育在于全体教职员工的合作,共同参与设计信息素养教育项目,就等于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育人的高度去设计,这是对顶层设计的呼唤;第二条建议强调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关于信息和研究任务的选择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等于认同了信息的专业性和学生在信息过程中的参与性与主动性;第三条建议强调了教育界即管理者在信息素养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强势推动作用,进一步强调了信息素养的专业依附性。

4 思考及建议

信息素养并非孤立存在的一门课程、一种技能,而是与其他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目前各高校在实施过程中只是将信息素养教育等同于一门课程,以必修课或选修课或专题讲座的形式出现,很难惠及每个专业,更谈不上被列入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使得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仍然处于两张皮的状态,很难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

要想走出目前的僵局,首先,要在理论层面上统一信息素养教育认识。通过还原信息素养的缘起、信息素养的定义以及信息素养标准和框架,重新审视这些不同时期的指导性文件,加强图书馆与教育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改变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图书馆化的现状,改变教育界对信息素养教育认识的唯教育信息化论的片面性。依靠教育界深厚的教育基础理论功底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重新审视。其次,依靠教育界的力量,将信息素养教育放在培养现代人的高度,凭借教育界在教育制度、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促进各任课教师围绕“如何培养”这个中心,将信息素养融入到具体课程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动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最后,教育的实施者在具体施教过程中,要遵从学生认知规律,在具体问题或任务的设计时,注重与学生学习研究过程的密切相关性,将信息素养渗透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研究中进行培养,潜移默化地促进并促成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达到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立.近十年来我国信息素养教育研究论文现状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63-66.

[2]王友富.普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振图书馆学学科地位[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2):68-71.

[3]李园园.基于用户需求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8):56-59,55.

[4]高协,等.面向创新的信息素养教育规划与实践——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3(2):10-14.

[5]田芳.国内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与实践[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2(5):77-79.

[6]董岳珂.发现系统引发的关于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J].图书馆论坛,2014(4):58-63.

[7]张梅,黄晓鹂.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协作学习在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证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3(2):77-79.

[8]叶小娇,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平台的构建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4(4):70-74.

[9]沙玉萍,等.高校图书馆微视频服务研究:兼论信息素养教育微视频案例库[J].图书情报工作,2015(15):68-72.

[10]赵飞,艾春艳.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有机结合 [J].图书情报工作,2015(12):52-58.

[11]黄如花,等.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6):1-7.

[12]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4):21-27.

[13]苏云.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化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4(8):53-58.

[14]明娟.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游戏模式的探讨[J].现代情报,2013(7):147-150.

[15]张垒.游戏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机制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19):10-13.

[16]张必兰.信息素养教育的嵌入式教学研究[J].现代情报,2015(10):147-150.

[17]曹娜.从信息检索技术的纳入谈高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J].中国成人教育,2013(5):144-145.

[18]张瑞红.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3(8):100-101.

[19]周云,金中仁.构建高职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信息素养教育体系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1):9-12.

[20]曹娜.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成人教育,2011 (12):72-73.

[21]翟莹昕,刘晓峰.全媒体时代嵌入式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探析 [J].教育与职业,2013(35):76-177.

[22]云霞,等.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云服务”平台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3(5):108-112.

[23]孙西朝.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10(S1):77-79.

[24]ACRL.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 appendices[EB/OL].[2017-05-23].Http://www.ala.org/acrl/standards/ilframeworkapps.

[25]刘彩娥,冯素洁.ACRL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解读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2015,(9):143-147.

猜你喜欢

图书馆素养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书馆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去图书馆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