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佛山传统文化提升佛山软实力的实证研究

2018-04-07曾志曼邹洪纯黎梓雯梁秋梅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23期
关键词:陶艺家佛山陶艺

◎曾志曼 邹洪纯 黎梓雯 梁秋梅

引言:佛山历来是文明古镇,也是中国工业重镇,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生产总值一直居全国领先地位,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近年国际经济走势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佛山经济发展中潜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也开始显露,劳动力成本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原有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加强科技创新的同时,如何挖掘佛山文化底蕴,发挥广府文化中心的独特优势,利用宗教、艺术、教育、工艺、文学、武术等文化提升其软实力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佛山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1.佛山优秀文化的发展历史 佛山,“肇迹于晋,得名于唐”,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广府文化灿烂文化的中心。清代时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四大聚”,历史文化沉淀深厚,文化产业发展根基扎实。[3]

佛山历代留下了不少有历史纪念意义和人文艺术价值的名胜古迹和聚落遗址。据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显示: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50处,现有国办博物馆6个,以及陶塑、园林、武术、民间艺术等专题博物馆和名人纪念馆14个、私人专题博物馆1个。

佛山是中国粤剧的发源地,著名的武术之乡、艺术之乡、陶瓷之乡等,佛山优秀文化多姿多彩,五彩缤纷。自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文物保护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初步盘活了历史文化资源,使相当一部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佛山优秀文化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文化产业市场在佛山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2.独特性 佛山优秀的特色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是佛山文化发展的一大亮点。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因此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佛山拥有主题性较强、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佛山顺德的精美的剪纸以及品质上等的香云纱,佛山石湾各式各样的陶瓷等。

3.多样性 佛山优秀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且佛山优秀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且由于佛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此地的多种文化也多元融合。丰富的文化活动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元宵灯会,中秋节的秋色巡演,过年过节的舞龙以及行同济的习俗等。

4.可赏性 佛山不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还保留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传统技艺和民间艺术,从南狮、飘色、粤(剧)曲、武术,到陶塑、雕刻、塑扎、广绣、剪纸等,无论是民俗节庆,还是工艺技术,都具有很强的观赏性以及可运用性。例如石湾微雕是一门精奇而又微妙的陶塑艺术,在艺术布局上要求“型、神、意”的和谐结合,讲究“微、巧、精”,具有高度的审美情趣。佛山剪纸绝大多数是以劳动群众所喜爱的,寄寓如意吉祥的花鸟鱼兽,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人物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具有高度的可赏性。

二、佛山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1.以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势头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走势疲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佛山经济发展中潜在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也开始显露,劳动成本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原有经济的持续发展。目前来说,带有传统民族文化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带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佛山作为广府文化的中心,具有三十八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可以发挥这个优势,挖掘佛山文化底蕴,带动经济增长,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佛山的经济支柱是家具行业、钢材、建筑等,文化产业相对薄弱。

2.信息时代对佛山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造成冲击 人才培养上:现代陶艺家冯志伟说过:“现代的环境不利于手工人的培养,比如年轻人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电子产品上,少了一种纯粹的学习的环境。”由此可见,虽然电子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一定程度上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些上面,相对于青少年来说,精美的网页比重复且复杂的操作更吸引人,极大的不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利于手工人的培养。

工艺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罗振宇说过:“焦虑确实成为了现代的通病”,这种思想对制造传统手工业的观念带来不利影响,比如佛山陶艺,现代陶艺在本世纪60年代从传统陶艺中脱离出来,现代陶艺跟在形式上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统陶艺相比,传统陶艺则倾向于表达陶艺家的现代观念,即更注重作品的前卫思想,在作品上表现出随意性和偶然性,不免造成工艺不完美,不管是传统陶艺还是现代陶艺,工艺的要求都极其高,如在无视第一次烧制之后出现的断裂继续进行接下的工序,这样导致成品裂痕过多,还有色彩不均匀直接补之以丙烯油漆,这样的成品并不具有完美的工艺,却被冠为现代陶艺,这是一种讽刺的说法。[4]

创作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陶艺也取得的瞩目的进步,但是相对西方陶艺,现代陶艺仍需不断反省。现代陶艺注重陶艺家的思想,而现代社会不断融入西方思想,陶艺家就很容易在创作上体现西方元素。同时,市场需求也相对限制陶艺家的创作,一旦出现了比较受追捧的题材,如水果,财神等,陶艺家们则创作相应的题材从而取得不错的效益,而冯志伟陶艺家曾说过:“创新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本,否则做出来的作品不受人青睐,很容易连经营下去的资本都没有。”[5]因此一方面外来思想不断冲击,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得不到一定的立足。

3.自主销售渠道不足 由于佛山地理位置相对靠南,所以佛山的传统工艺品,如陶艺、剪纸,主要的市场是海外,但是现代销售方式中,特别是自主销售中,工艺家往往找不到有效便捷方式销售,比如佛山陶艺,展会期间,佛山大型的陶艺企业的部分产品通过展览的方式销售,非展览时期,销售方式主要在南风古灶公仔街里的店铺零售出去,也有批发商进行一定的收购,但是收购的产品主要是有市场经济效益的,创作出来的作品就相对缺乏创造力。自主销售渠道相对少,传统工艺品走出岭南圈就相对难。[6]

三、运用佛山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佛山软实力的对策

1.立足传统,突出佛山文化的绚烂底色 佛山是中国四大古镇之一,是历史文化的名城,是广府文化灿烂文化的中心。在此基础上,立足传统,充分挖掘和大力弘扬佛山本土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例如推进优秀文化融入市民日常的生活当中,提高优秀文化的影响力。例如佛山新城滨江景观带中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彩虹堤项目重点建设有长75米的“剪纸画廊”。此活动提高了民间文化的影响力。

2.兼容并蓄,促进佛山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 佛山不仅有着璀璨的传统文化,而且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此地多种文化也多元融合。佛山市现辖有5个市辖区:禅城区、顺德区、南海区、三水区、高明区,[7]分别都有标志性的文化特点,如石湾公仔、佛山剪纸、佛山武术等。传承和发扬本土文化,需要兼容并蓄,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通过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也使一体多元的佛山文化得以可持续健康发展。

3.推陈出新,实现佛山文化的与时俱进 “推陈出新”对于弘扬佛山文化就是要求与时俱进,发展佛山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再创佛山文化的新辉煌。佛山传统文化是精神根基,我们要认同和培育发展好本土文化,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佛山传统文化进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发展,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就佛山传统陶瓷文化而言,将现代文化背景与传统工艺融合起来就是石湾公仔的魅力所在,所以在传承上不能离开时代,传承人要利用所掌握的手艺不断地创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新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

4.利用佛山经济和政治推动佛山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可以借助佛山经济和政治的反作用,带动佛山文化的发展。经济上,可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济建设,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用消费需求去刺激生产,在需求的刺激下促进出口,增加销售渠道。政治上,政府应帮助文化产业在原材料和能源保障、贷款、税收、工商管理等相关方面给予特别优惠优厚的生产条件。此外,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扶持,为培养人才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加大在高校和专业职业技术学校中培养传承民族文化人才,使佛山文化发展后继有人,为民间艺术传媒机构储备人才。

5.对外传播,促进文化的世界认同 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名城,积极的文化发展对佛山走向世界,甚至是代表中国文化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全球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习近平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国需要更好了解世界,世界需要更好了解中国。”[8]由此可见,为了促进佛山文化的到世界的认同,首先要使佛山文化“走出去”。使佛山文化走出去,可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例如利用图书海外出版、电影电视海外输出、中国戏曲戏剧对外演出、高素质人才文化交流等打造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一个城市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佛山传统文化对佛山软实力的助推路径主要有:一是充分滋养佛山文化的绚烂底色,充分挖掘传播先进文化的有效载体,高效利用信息传播的有效技术平台和内容载体,向高品质现代化大城市和文化导向型城市迈进;二是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促进佛山文化一体多元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三是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四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经济建设,大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生态。

猜你喜欢

陶艺家佛山陶艺
佛山万科金融中心
佛山瑞光
广东佛山,有一种绿叫富贵来袭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广东佛山 小记者参观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十一)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