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戚继光入福建抗倭

2018-04-03

特别文摘 2018年2期
关键词:郑和故宫建筑

戚继光(1528年-1588年) 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后,倭寇由于在浙江受到沉重的打击,在福建的活动更加猖獗,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海中的横屿(时人称夺命岛),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先后荡平横屿、牛田、林墩三大倭巢,随后回浙江补充兵员。戚继光刚离开后,倭寇就相互庆贺说:戚老虎去,我们还怕什么!活动又猖獗起来,攻占兴化府(现在的福建莆田)城,随后又据平海卫为巢。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于平海卫大败倭寇。随后率军解仙游之围,灭山贼吴平于南澳,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

1550年

庚戌之变

明朝历史上有两大耻辱,第一件就是土木堡之变,几十万大军被瓦剌骑兵击溃,连明英宗都被俘虏。第二件耻辱是庚戌之变,又称庚戌虏变、庚戌之乱,是明世宗在位时期的一次蒙古侵犯明朝事件。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六月,雄踞北方草原的俺答汗率领骑兵进犯大同。大同总兵仇鸾重赂俺答汗,请求勿攻大同,移攻他处。俺答汗设计引诱明朝守将出击,一战将其击杀。同年8月14日,俺答汗率军转到蓟州,抵达古北口地区,再次设计,从明军后方突击,攻破长城,突入内地,“遂大杀掠怀柔、顺义吏士无算”。消息传到京城,嘉靖帝大吃一惊,京城百姓也是人心惶惶。兵部尚书丁汝夔急忙部署防守京城事宜时发现,“禁军仅四五万,老弱半之,又半役内外提督大臣家不归伍,在伍者亦涕泣不敢前”。此时蒙古骑兵已经兵临北京城下,危急时刻,朝廷急忙向天下发出勤王诏书。

嘉靖即拜仇鸾为大将军,节制诸路兵马。史书记载,“鸾兵往掠食诸村落”,仇鸾没有率军与俺答汗的军队作战,而是在民间掠夺。当俺答汗的军队心满意足地把北京四周劫掠一空,准备返回草原的时候,在昌平北与仇鸾的大军意外遭遇了,结果“鸾出不意,仓卒几不能军。敌纵骑蹂阵而入,杀伤千余人,几获鸾”。 兵部尚书丁汝夔请问严嵩如何战守。严嵩说塞上打仗,败了可以掩饰,京郊打仗,败了不可掩饰,俺答汗不过是掠食贼,饱了自然便去。因而丁汝夔会意,戒诸将勿轻举。诸将皆坚壁不战,不发一矢。

俺答汗并没有攻打北京城的打算,只是率领军队在北京城郊地区劫掠,“大掠村落居民,焚烧庐舍,火日夜不绝”。当天城外的居民扶老携幼逃到北京城下,“门闭不得入,号痛之声彻于西内”,嘉靖皇帝就是铁石心肠也不能无动于衷,他命人打开城门,放难民进城。当天晚上,鞑靼骑兵在城外的民居放火,“火光烛天,德胜、安定门北,人居皆毁”,身居西内的嘉靖皇帝也看到了冲天的火光,史书记载嘉靖皇帝“大震惧”。

俺答兵在城外自由焚掠,骚扰八日,于饱掠之后,得到明朝通贡的允诺,乃由古北口退去。事后,嚴嵩又杀执行他的命令的丁汝夔以塞责。因这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 深居宫中的嘉靖感到这是奇耻大辱,之后还准备集合军队,一雪前耻,但是这根本不现实。此后数年,俺答汗又多次攻入内地,如嘉靖四十二年冬,“大掠顺义、三河,京师戒严”。最终,嘉靖的复仇行动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已。

1430年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初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明成祖命郑和率领两百多艘海船、2.7万多人从太仓的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起锚,至福州闽江口五虎门内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包括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目前已知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

据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起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即前文所述的“宝船”。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 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获取海外朝贡、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紧张等说法。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 而奢侈品“国用充足”。

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条中记载,第七次下西洋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艄等共27550人。

这次航行,从竹步向西走,再往西到南,往南走,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有一种说法是郑和在这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

1406年

故宫始建

故宫始建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明初主持设计者是蒯祥(1397年-1481年,字廷瑞,苏州人)。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中國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

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面积约为7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相传故宫一共有9999.5间,实际据1973年专家现场测量故宫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计8704间(而此“间”并非现今房间之概念,此处“间”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间)。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多米,长3400米的宫墙,形式为一长方形城池,墙外有50多米宽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壁垒森严的城堡。故宫宫殿建筑均是木结构、黄琉璃瓦顶、青白石底座,饰以金碧辉煌的彩画。故宫有4个门,正门名午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面对北门神武门,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满山松柏成林。在整体布局上,景山可说是故宫建筑群的屏障。

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与“内廷”以乾清门为界,乾清门以南为外朝,以北为内廷。故宫外朝、内廷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此外两翼东有文华殿、文渊阁、上驷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内务府等建筑。 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两翼为养心殿、东西六宫、斋宫、毓庆宫,后有御花园。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内廷东部的宁寿宫是当年乾隆皇帝退位后养老而修建。内廷西部有慈宁宫、寿安宫等。此外还有重华宫、北五所等建筑。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故宫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三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故宫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他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色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故宫前部宫殿,建筑造型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故宫的设计者认为这样可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现名为清朝时名称)。这三座大殿是故宫中的主要建筑,它们高矮造型不同,屋顶形式也不同,显得丰富多样而不呆板。

后部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占地11000多平方米,有建筑20余处。后苑以钦安殿为中心,园林建筑采用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布局紧凑、古典富丽。有岁寒不雕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幽美而恬静。可以说是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为华丽的。

故宫宫殿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其平面为凹形,宏伟壮丽。东西北三面以12米高的城台相连,四隅各有高大的角亭,辅翼着正殿。这种形状的门楼称为“阙门”,是中国古代大门中最高级的形式。午门是皇帝下诏书、下令出征的地方。每遇宣读皇帝圣旨,颁发年历书,文武百官都要齐集午门前广场听旨。午门当中的正门平时只有皇帝才可以出入,皇帝大婚时皇后进一次,殿试考中状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从此门走出一次。文武大臣进出东侧门,宗室王公出入西侧门。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故宫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角楼高27.5米,十字屋脊,三重檐迭出,四面亮山,多角交错,是结构奇丽的建筑。

建筑学家们认为故宫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标志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显示着五百多年前匠师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猜你喜欢

郑和故宫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建筑的“芯”
雪中故宫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