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狗的驯化史

2018-04-03

特别文摘 2018年2期
关键词:犬类头骨幼崽

狗,又称犬,古人认为“通而言之,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则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狗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也是和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早在两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狗已成为人们的伙伴了。当时成群的野狗跟着游猎的人群移动,捡食人们丢弃的动物残骨,并在人类进行狩猎时帮忙驱赶兽群。两个自然界的猎者——人与狗,从此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一万多年之后,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猪、羊、牛、马等动物才陆续被人类驯养。这时,狗除了仍与人类结伴狩猎外,也替人们看管猪、羊、牛等驯养动物,及护卫人们因定居生活而产生的财产与领域。从此狗住进人类的小区,甚至进入人们家中。除了猫之外,很少动物有此殊荣。这都显示,狗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与其他驯养动物相比有不同的地位。直至今日,狗在许多方面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人类无言的朋友。狗的发展史与人的进化史息息相关,可以说,一部狗的生存演化史就是一部人类的社会史。

所以研究狗的历史,倒不如说是研究人和狗伙伴关系的历史。这种伙伴关系是建立在人对狗的利用和需求的基础上的,狗帮助人们放牧、狩猎、放哨,有时成为人们的食物,也可以成为人们的伴侣——这也是现代人最熟悉和喜爱的。这种关系对狗狗来说也不无好处,它们同样得到了陪伴、保护和庇护所,还有固定的食物来源。可是这种关系最初是何时建立的呢?

3万年前人类就养狗

最近科学家们用线粒体DNA研究狗的历史,发现狗和狼在10万年前分成两个不同的物种,人类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起到作用,没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在过去,人们发现的犬的化石通常只有7000余年的历史,因此人们推测狗的驯化也是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不过随着新的化石证据不断被发现,狗的驯化时间正不断地被推向更久远的年代。

在德国的一个距今14000年前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人和狗合葬的证据。而中国最早的犬化石,是在河南发现的,位于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中。欧洲中石器时代遗址,比如瑞典特雷勒堡也发现了被埋葬的狗,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毛茸茸的动物对猎人、采集者这种定居模式人群的普遍价值。

在美国犹他州西部博纳维尔盆地中的一处洞穴里,人们发现了美洲最早的埋葬狗的洞穴,这些遗迹距今1.1万年。德克萨斯的一个考古遗迹也曾出土过9400年前的狗的骨头碎片,这块骨头碎片是从人的粪便残留中找到的——这只倒霉的狗是被人吃掉的。

迪恩克和约翰霍克则可能刷新了人类驯化狗的历史。他们分析了来自比利时、乌克兰、俄罗斯的117个史前犬类的头骨,并且发现了一个明显与现在的狼不同的头骨,它来自比利时,最有可能是史前犬类留下的。

这块头骨来自比利时的戈耶洞穴。这个19世纪中期就挖掘出的洞穴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利用加速质谱法能测出这个头骨是3.1万多年以前的。这个头骨最有可能属于史前的犬类,而不是狼。运用同样的技术也检测了乌克兰的萧韦岩洞和Mezhirich岩洞,均发现了史前犬类的头骨,分别是距今2.6万年和1.5万年。

史前的犬类与史前和现今的狼相比,有更短、更宽的鼻子,相对较宽的头盖骨,和较小的头骨。这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犬類头骨也证实了这一点。

不过,也有不同意见认为,戈耶洞穴的头骨不是一只被驯化的狗,而是一只正在转变为狗的狼。我们所看到的史前犬类头骨的变化,主要是鼻子变短。这很可能是由于食物的变化引起的,而不是人类选择了特定的性状。食物的变化则可能是由于人和狗开始建立关系引起的,虽然这种关系最初可能只是史前犬类跟着猎人并捡点儿人剩下的残羹冷炙,而不像后来那么亲密。

尽管关于狗的驯化和起源的研究,对狗最早到底是什么时候被驯化的,还远未达成一致的意见,狗的化石在距今2万年前的时间段也出现了断层。不过,距今1.4万年前人和狗就已经一起生活了,这事倒是没有什么争议。

我国对狗的驯养

古代,中国被驯养的“六畜”就分别是狗、猪、羊、牛、马、鸡,可见,狗是在我国最早最普遍的被驯化的家畜之一。

对于中国养狗的历史,要从新石器时代说起:在浙江河姆渡考古中发掘出的狗的化石,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驯化狗的证据,距今约有8000年历史。江苏花厅村古墓葬区,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狗化石。同样,在我国半坡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古代文化遗址中,也都有狗狗的化石出土。另外,考古人员在考古过程中发现更多的是与狗有关的工艺品:如河南安阳出土的殷墟墓中,就有一只白玉质地的小狗;广东出土的东汉古墓中,还有陶制和木制的形态各异的狗。商代的甲骨文卜辞中也有关于狗的象形文字,从这些中国最早的文字里可以看出古人驯化、饲养狗的程度。

到了周代,人们开始根据用途把狗分为三类:一为田狗,即专门用来打猎的猎狗;二为吠狗,是用来看家护院、担任警戒任务的狗;三是食狗,供人们食用。春秋战国时期,狗的驯化有了更高的发展。《诗经》中记载“跃跃狡兔,遇犬获之”,描绘了人们用狗猎兔的情景。一个有趣的情形是,史料记载当时的人们还曾训练狗来捕鼠,只是随着后来猫的驯化,狗捕鼠的职责才慢慢交给了猫。在当时看来,“狗拿耗子”还真不是多管闲事。

汉代,养狗业愈加繁荣,皇宫里专设“狗监”等官职,专管皇族的猎狗养殖。汉武帝还曾下令营建“狗台宫”,供皇室人员和大臣观看“斗狗”,这成为上层人士的一项娱乐活动。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养狗已非常普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就是很好的例证。三国时曾有“一狗值数十匹,御狗率具缨,值钱一万”的记载,可见狗在当时很是贵重。到了晋代,狗更是深受人们宠爱的动物,在许多颂狗的诗文中,以西晋傅休奕的《走狗赋》最为有名:“势若凌青云,目若泉中星。……既迅捷其无前,又闲暇而有度。”到了南北朝,皇宫内的狗竟上升到与人一样的地位,有的狗被皇帝赐予“郡主”等爵位,虽有昏君庸政之嫌,但也从侧面反映狗在当时的特殊地位。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权贵们生活奢侈豪华,皇帝建有富丽堂皇的“五坊”,“狗坊”就是其一。到了宋代中国养狗业又得到了更深一步的发展,饲养规模不断扩大。元代东北地区出现了狗驿站,说明当时人们在林海雪原利用狗拉雪橇,来帮助运输和通讯。

历史发展到明清时期,养狗业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尤其是在品种培育方面成果突出,培育出很多世界著名的本土狗品种:如拉萨犬、北京犬,等等。清末因外侵战乱,很多名犬遭到劫掠,流失海外。到了近代,我国的乡村、牧区居民养狗非常普遍,但城市居民则几乎不养狗,只在个别大城市曾有利用斗狗、赏狗来开办的商业性娱乐场所。

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兴起了一股养狗热潮:人们养狗的热情空前高涨起来,城市居民的养狗量日渐增加,这对养狗业的繁荣和狗种类的繁殖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中国本身的狗品种,国外的宠物狗如金毛、贵宾等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据统计,我国的养狗量已高达1.5亿只,位列世界首位。

狗为什么忠诚于主人

我们知道,狗的亲缘祖先是亚洲狼。而狼的本性是凶残冷酷的,人类是怎么把原本凶残的恶狼驯化成为温顺可爱的小狗的呢?其实,人类把狼驯化成狗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馴化的过程充满了血腥。人为了把狼驯化成为狗,在小狼崽刚刚从妈妈肚子里降生出来不久,就闯进狼窝把还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小狼崽偷偷抱走,带到远离狼群的人类居住地去,并把它们关在园子里,用绳索拴住它们的脖子,可怜的狼崽就这样完全被人强迫脱离了父母和群体,成了没有爸爸妈妈而且远离同类伙伴的孤儿。它们睁开惺忪的眼睛望着这个完全陌生的人类世界,感到恐惧、孤独与无助,整日嗷嗷地叫着,不吃不喝。众所周知,在动物界有一个十分残忍的生存法则,那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于是在被人类强行隔离抚养的千千万万的幼崽中,有的幼崽不能忍受离开母亲的痛苦,而夭折了,而有的幼崽却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

狼是群居动物,狼的本性是合群的,狼群的力量非常强大,连狮子也会畏惧三分,可单独的狼的力量却非常单薄,脱离群体的狼甚至无法生存下去。动物学家研究表明,狼的群体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划分,在一个狼群中必然存在着一条权利和地位最高,控制和带领着整个家族群体活动的首领头狼,狼虽然凶残但对于头狼的态度却表现出绝对的恭敬与服从。狗作为与狼最有亲缘关系的动物,在它的血液里依然继承着狼这一绝对忠诚于头狼长辈的遗传基因密码。这个基因密码的继承使狗的命运产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因为这个基因密码的存在,人类赋予了狗崇高而神圣的使命,使狗忠诚的美誉传为千古佳话,而恰恰也就是这个基因密码,也使无辜的狗成为了替罪羔羊,背负被世人唾骂千年的劣名。

古言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们只知道狗对养育它的主人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但是我们是否曾想过狗狗为什么如此亲昵和忠诚于主人呢?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许多的读者朋友来说,也许是一个从来未曾想过,或者想过却怎么也想不明白的秘密,其实科学家经过研究早已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但如果要笔者在这里揭开这个谜底却是一件非常于心不忍的事情,读者朋友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

要分析和揭示这个谜底之前首先一定要先分析一下我们人类自己,我们自己从一个娘肚子里呱呱坠地的婴儿长大成一个独立的人,在心灵轨迹上都经历了这样的成长历程:肛欲期,皮肤饥饿期,恋母期,恋父期,同性伙伴相互依恋期,叛逆父母与青春期……有人就问了,我们讨论的是狗,与人的心理历程有什么关系?如果我们现在依然本着“人本主义”的思想,认为世界上只有人才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唯一高等动物的话,那就想错了。也许人的智商比其他动物高,但这并不能代表人的情商就一定也比其他所有动物都高。因为在动物世界中,智力与情感不一定成正比,如:蛇与鳄鱼的智力就非常发达,但它们都是动物界中臭名昭著的冷血杀手,而马的情感丰富得当主人远离时都会扑闪着大眼睛落下晶莹的眼泪,却常需要拉着沉重的货物。

世界上所有的恒温哺乳动物都是具有丰富情感的,我们不难发现被人类驯化圈养的所有牲畜无一例外地均是恒温或哺乳动物,而冷血动物一个都没有。人驯化了恒温动物并不是因为它们比冷血动物傻,而是因为它们的感情丰富、通人性,人类正是利用了恒温或哺乳动物重感情的致命弱点对其进行了驯化。

从这里,狗忠于主人的秘密的序幕便拉开了,因为狗也是哺乳动物,所有的哺乳动物有一个共同的生物特性,那就是具有恋母情结,因为哺乳动物的幼崽完全是依靠母体供给的乳汁来维持生命的,母亲就是它生命诞生与成长的一切,没有了母亲,也就失去了一切,离开了母亲,幼崽的生命便面临毁灭。而母亲对于幼崽的重要性还远远不止在于母体的乳汁。科学家对短尾猿幼崽的实验表明,哺乳动物对母亲的依恋并不是因为母亲供给了它乳汁。乳汁的出现只是维持生理的需要,但乳汁并不能满足幼体心理上的需要,而一个幼崽是否能够健康地存活,除了乳汁外还需要比它更为重要的心理机制。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我们去追逐一只小鸡,如果有母鸡在附近,小家伙一定会飞快地钻到鸡妈妈的肚子下面,而母鸡同时也会张开翅膀保护小鸡,而有趣的是在人类的孩子身上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人有安全的需要,而动物同样有这样的需要。原始人类把狼的幼崽与母亲及群体完全隔开,幼崽由人来养育,母亲是它的精神支柱,在失去母亲的情况下,幼崽基于生物心理机制的需要,情感不得不发生转移,于是它们不得不把对母亲的依恋转移到主人身上,于是抱养它们的人类,便成了它们精神上的母亲。

几个月大的小狗,就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需要有伙伴陪它一起尽情快乐地嬉戏,如果在狼群中就有其他同类伙伴陪着它互相撕咬嬉闹,在嬉戏中训练捕食能力,同时在嬉戏中忘记孤独,健康地成长。狗狗同样也是群居动物,它们也需要伙伴,一只小狗是否能够成长得惹人喜爱,是否皮毛光顺,眼神纯真炯炯有神,并非单纯取决于喂养的食物,而是取决于狗狗是否拥有足够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是否有孩子或同伴陪它玩耍,主人是否给它安全感,以及常带它到草坪中溜达。没有人陪伴的狗,精神萎靡不振,眼神颓废。在缺乏安全感的恐惧中成长的狗,会夹着尾巴,眼神充满戾气与焦虑。在狗心中,主人不光是它幼年时的母亲,也是它童年时的伙伴。当然这些并不是狗为何忠诚于主人的最根本原因。

狗真正完全进入人类社会,并担当起神圣的职能使命,还是在它们完全长大成年后。狼的群体里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狼群中的每一个成员都会无条件地臣服于它们的首领,同样,因为狗也继承了这样的基因,那么长大成年后的狗在权力的领域里,需要有一个来统治它的至高无上的精神领袖,这个领袖必须是比它强大同时也可以信赖的,那么谁来做它的领袖呢?很显然,这个最合适的人选非狗的第一主人莫属,于是主人在扮演狗母亲、伙伴后的第三个重要角色便是成为它心目中的领袖,而狗则就成为无条件地绝对服从于主人的忠实家丁与奴仆。

猜你喜欢

犬类头骨幼崽
头骨祈福
“犬类友好型”商业体进入2.0时代
海豹幼崽可以像人类一样改变声调
浅谈犬类保健品行业
分析犬类动物的常见疾病和有效预防
HOTS·HOTS 2017年度犬类摄影师大赛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