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中医食疗

2018-04-03陶诗秀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食疗脾胃饮食

陶诗秀

历代食疗的宝贵经验

食疗就是根据患者的需要,合理调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并经过科学的烹调,使其在疾病的治疗、康复过程中起到辅助作用。中医食疗不同于现代医学中的营养学和饮食学,它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总结了历代食疗的宝贵经验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点。

历史悠久 药食同源

食疗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的食疗,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相传商代人伊尹善于烹调,他所用的某些原料,如姜、桂之类,既可调味,又可做药用,有时用烹调的食物进行治病,并由此创造了治病的汤液,故古代有“药食同源”之说。

营养均衡最重要

在中国现存最早的有系统地记录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对饮食的配伍、饮食对五脏的影响及其治疗作用有很多的论述,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的观点,这是一个相当科学的配膳原则。经历了数千年的完善、充实、提高,中医学在饮食治病防病、养生、保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这些经验运用于现代疾病的康复和强身保健中,有着很好的实用价值和疗效。

食疗也需辨证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贯彻于多种中医疗法的应用之中,如汤药治病、针灸推拿,同样也体现在食疗中。在食疗的辨证时,要特别注意虚实、寒热。根据病“证”的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饮食治疗,“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对虚证应给予补养的食品,但还要注意区别是阴虚还是阳虚。对阳气虚弱的病证,应该甘温益气,以使阳气旺盛;而对于阴精亏损的患者,则要用厚味之品补益精血,以使阴精充实。同样,对于实证要注重辨别是哪种实邪。如病由热邪引起,要给予清凉的饮食,如西瓜、鲜藕等;如病证由寒邪所致,就要用温热的饮食,如干姜、羊肉、红糖等。

脾胃为养生之本

中医食疗特别重视脾胃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胃为水谷之海,具有腐熟水谷的功能;脾能运化水谷精微,把食物的精华输送到全身,是后天给养的来源。因此,脾胃功能的强弱,对于战胜病邪、协调人体阴阳、强壮机体、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功能十分重要。

一般而言,在大多数疾病的病程中,特别是老年人中,胃肠功能是减弱的,食欲大多呆滞,对此必须特别注意。即使是病证相宜的饮食,也要适当控制,切忌进食过多,否则会增加脾胃负担,以致不能消化而加重病情,或愈而复发,即所谓“食复”,或引起其它病症。

对于大病初愈、较为虚弱的患者,虽然很需要在饮食上给予调补,但由于其脾胃功能减退,食欲不振,运化失调,因此不能以滋腻厚味来滋补,而应给予清淡且易消化的补养食品,以促进食欲,逐渐增强脾胃功能。

因 人 制宜 因 时 制宜

中医治疗十分重视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不同人体的素质秉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个人之嗜欲也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人体,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气血盛衰也有所变化。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体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者多痰湿,适宜多吃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者多阴虚,血亏津少,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此外,人的生理功能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而有所改变,食疗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应根据天时的变化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四时的饮食宜忌大致可以概括为:

春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发越,所以不宜油腻辛辣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多食清淡之菜蔬、豆类及豆制品。

夏季气候炎热多雨,由于暑热夹湿,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如贪食生冷或食物不洁,易患痢疾、泄泻。此时饮食以甘寒、清淡、少油为宜,可常食绿豆汤、荷叶粥等解暑清热饮食。

秋季万物收敛,凉风初长,燥气袭人,霜露乍降,早晚受凉易引起咳嗽或痰喘复发,可多食萝卜、杏仁、薏仁米粥,以清肺降气化痰。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藏,此时最易感受寒邪,晨起宜服热粥,选食牛、羊肉等温热性食品,可御风寒。冬季阴盛阳衰,是身体虚弱者进补的较好时机。

四性五味各司其职

中医食疗注重食物的食性是另一特点。食物之所以具有治疗作用,主要是因为它们与药物一样,本身有性味的偏胜。食性和药性一样分为四性五味,即寒、热、温、凉、辛、甘、酸、咸、苦。不过食物的四性不如药性的四性分得那么清楚,一般只分为温热性和寒凉性两大类,而介于两大类之间者则归入平性。

食物的温热寒凉是根据它对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来决定的。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食物属寒凉性,如发热时食用的西瓜、梨或荸荠(马蹄)等,可清热解渴;能减轻或消除寒症的食物一般属于温热性,如生姜、红糖水、羊肉等,可温中散寒。

食物的性味必须与疾病的属性相适应。不同的病证有其不同的饮食禁忌,如寒证应忌生冷、瓜果等寒冷性食物,而宜食温性、热性食物;热证宜食寒、凉、平性食物,忌食温、热性食物,并忌辛辣、姜、葱、蒜、烟、酒及油炸之类;阳虚宜温补,忌食寒凉;阴虚者宜清补,忌食温热性食物。

食物的五味与治病的关系也很密切。不同味的食物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一般认为辛辣食物具有行气、行血和发散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表证及气血阻滞,如葱、姜、薄荷、辣椒、胡椒等;辛而温的食物则能散寒;甘味食物具有和中缓急和补益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证及疼痛,如蜂蜜、饴糖、甘草等。

甘味食物而润者,则兼能润燥,如蜂蜜;酸味具有收敛和固涩作用,通常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和遗精诸证的食物都含有酸味,如乌梅、山楂等;苦味食物具有宣泄和燥湿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热证便秘心烦,肺气上逆喘促以及寒热湿证,如杏仁、苦瓜、莴苣等;咸味食物有散络和软坚的作用,通常用以治疗硬结、瘰疬等,如海带、海蜇、海藻等。

适当搭配以防偏颇

在中医食疗中,还需注意五味调和。即饮食五味要適当配搭,以满足人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要。偏嗜五味中的某一味,天长日久也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受损。对机体康复不利,甚至可导致病情加重。即使是与体质、与病证相宜的食物,也不能长期大量服用,以防偏颇。

食材或药材配搭合理,还可产生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疗效。如黄芪加薏仁米,可以加强渗湿利水;赤小豆配鲤鱼,则利水作用更佳。水产动物一般多属寒性,烹调时加以葱、姜、胡椒等调料,不仅可解除水产品之腥味,而且可以其辛温的属性调节水产品之寒性,一举两得。

进补的注意事项

食补之品一般性味较平和,补益力和缓,原料易得,易于坚持;药品之补,功效明确,补偏救弊,多用于具有明显的脏腑亏虚、阴阳、气血不足者。但食物与药物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不少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故食疗中大多采用食药合补。如药膳,在食物中加入适量中药,既有药物功效,又保留食物的美味及营养,是一种药食合璧的特殊食品。

在食疗中,根据辨证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补益方法。最常采用的手法是清补和温补两种。前者主要运用于阴虚火旺者及脾胃功能较差者,后者适用于阳虚不足者。

属清补的常用食品有山药、莲子、百合、桑椹、藕、蜂蜜、赤豆、绿豆、鸭、水鱼、贝类、鱼类、鸭蛋、牛乳、薏苡仁、梗米、面筋;属温补的食品主要有羊肉、牛肉、鸡、鸽、鹌鹑、黄鳝、海参、淡菜、荔枝、桂圆、核桃、板栗、榴莲、红毛丹、红糖、胡萝卜、糯米等。

猜你喜欢

食疗脾胃饮食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研究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中医专家谈养胃之道
黄精治乏力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浅谈《格致余论》中顾护脾胃思想
有壳海产品的营养与食疗
食疗治阴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