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
——张家港市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启示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

(淮南师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农业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这一“短腿”的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而农村人才紧缺是当前困扰各级政府与农业部门的难题。因此,抓紧培育一批既熟悉农村社会环境,又懂得现代农业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生土长的现代农业人才十分必要。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江苏张家港等地与扬州大学等院校合作开展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工作,为本地定向培养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农业农村人才,探索了一条定向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新路径。

1.张家港市定向培养发展现代农业人才的做法

从2010年开始,张家港市与扬州大学合作开展农业人才培养工作,截至2016年9月,扬州大学“张家港班”已经累计招收了6届共计175名学生。前三届95名学生已经毕业,全部分配在乡村(社区),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其中,有20多人从事农业园区项目开发管理,30多人从事各类农业技术服务,还有20多人从事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等。此外,张家港市农委为把热心创业的农村有志青年培养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累计进行了9期共550人次的培训。目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粮食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有的办了养殖场等,涵盖了包括水稻、小麦、果蔬、水产和畜禽等各个产业。具体做法如下:

(1)搭建培育新平台。为重点培养一批熟悉张家港农业农村情况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才,2010年张家港市与扬州大学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的方式,计划用10年时间,定向培养农村发展所需的本科生。即每年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扬州大学对那些志愿从事基层农业工作,并自愿签订定向培养、就业协议的张家港籍学生,按全日制本科招生政策择优录取,单独组建“张家港班”,主要学习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该班学生享受免费教育政策,规定学制内的学费全部由张家港市财政予以资助。

(2)创新培育新模式。扬州大学从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发展对人才需要出发,按照“新理念、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的培养目标,将农业科技类课程与农村经营管理类课程相融合,专门制订复合应用型和实用技能型的农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出了“三双两段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日常教学实行“双课堂制”、师资队伍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考核实行“双论文制”,毕业实习分为“学校科研系统训练”和“张家港乡土适应性实习”两个阶段,校地双方共同指导、共同考评。每年寒暑假学生均回乡深入田间地头,对种养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村社区等开展走访调研和顶岗锻炼,把“顶岗实习”和“在校学习”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

(3)共建培育新机制。为使培育工作取得实效,由校地双方分管领导任组长,学校教务、学工、相关学院和张家港市农工办、农委、人社局、教育局及部分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组成的协调小组,共同制定并落实“张家港班”人才培养方案,协调推进培养工作。市委市政府专门下发《实施意见》,确保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班级管理实行“双班主任制”,学校选聘骨干教师担任校内班主任,地方选派有关职能部门业务骨干担任校外班主任,组织协调寒暑假学生顶岗实习和社会调查。注重思想引领,通过开展成长在乡村等活动,不断坚定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信念。

(4)探索就业新思路。对“张家港班”毕业生的就业安排,校地双方明确了“按需设岗、优生优先、双向选择、合同管理”的工作原则,制订具体细致的实施方案。市里结合毕业生的户籍情况,把分配计划全部落实到村和涉农社区。学校根据学生在校期间表现进行综合排名,凡排前10名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有优先选择权,其余毕业生按排名先后和就近原则,填写就业意愿,各区镇按照毕业生意愿进行双向选择,优先录用本区镇户籍毕业生。毕业生工作后,工资待遇参照所在村(社区)主任助理执行。任职满3年且考核优秀者可优先招录为基层公务员或选聘至市、镇事业单位工作。

2.安徽开展校地合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对策建议

张家港市的这一做法,近年来已得到江苏省扬州市、常熟市以及浙江省长兴县等多地借鉴推广。我们认为,安徽作为农业大省,发展现代农业,同样可以借鉴张家港市定向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做法。

2.1 明确校地合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目标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离不开愿种地、会种地、种好地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更需要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此,应将服务农村发展的基层工作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首选培养目标。

(1)加强服务农村基层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培养。现阶段,通过选聘大学生村官和开展“三支一扶”等方式选出的农村基层工作人才,由于多数存有报考公务员或被上级部门遴选的想法,难以形成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稳定的人才队伍。开展校地合作培养模式,可通过“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方式,每年选拔本地应届高考生到农林院校学习,重点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素质较高的具有农村区域发展和农业技术推广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安心在乡村从事经营与管理、推广与指导等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经此模式培养的毕业生较非合作培养的大学生,因为有了“服务农业农村发展”的教育引导,有了“定向培养”的协议要求等,从而奠定了他们扎根基层,在广阔农村干出一番事业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基础。

(2)加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劳动者,而是文化水平、技能素质、经营能力相对较高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所以,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必须以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为目标。从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看,当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重视和加强职业农民培育是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十分注重农业后备力量人才的培养,重视农民经营者职业技能教育和发展农业教育,对农民教育培训形成集“理论研究教育+理论实践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教育+短期培训”五个层次于一体的各类农业人才立体式培训教育模式。

针对当前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新生劳动力务农积极性不高现象,需要创设相应政策,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要将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通过“短、平、快”的短期专门培训,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种养技术和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又要注重加强农业后继者的培养,通过各种措施让农村青年人愿意学农、真心爱农、踏实务农,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2.2 开展校地合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措施

安徽省除拥有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等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外,各地的高职高专院校也都开设相关涉农专业,这为我省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提供了很好平台。

(1)建立“多位一体”的“双重管理”体系。校地合作培养模式下,地方政府自然成为人才培养的管理方之一,高校不再唱独角戏。校地双方应紧密配合,双方在专业教师配备、生源选择、专业设置、教学管理、就业安排等方面,建立起既各负其责又相互依托、互相沟通与协商的“多位一体”、“双重管理”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2)注重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针对安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人才需要,选定一批具有示范带动能力、经济和产业前景好的种养殖基地(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作为农村人才的示范实训基地,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的教学新体系,从而培养出适合现实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3)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培养水平。为避免政府“订单式”培养可能导致学生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强、思想松懈、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校地双方可通过制定“择优用人、优生优先、竞争配岗、公平公正”的就业管理制度,来促进培养对象在校期间不断勤奋学习、保持竞争活力。

2.3 开展校地合作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政策保障

(1)建立领导机制。要建立起由组织部门牵头,农委、高校具体负责,其它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2)制定培养规划。要根据安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制定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近期、中期、远期规划,加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型人才、农村技能型人才、农村服务管理型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农村人才队伍和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3)加大投入力度。省、市、县政府应设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专项资金,按财政收入的一定比例纳入年度预算,增加专项投入。一是资助高校对口招录的“现代农业人才班”学生的学费;二是支付新型职业农民的特色专业培训费;三是用于支持“现代农业人才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基地建设;四是用于扶持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示范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黄银忠.张家港市农业农村后备人才定向培养的启示[J].江苏农村经济,2015(9):37-38.

[2]吴沛良.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J].江苏农村经济,2015(11):4-7.

[3]李彬.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健全政策体系[DB/OL].[2017-01-03].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01/03/content_40027542.htm.

猜你喜欢

校地张家港市现代农业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伊犁师范大学与和田市人民政府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授牌仪式
张家港市鹿苑小学教师作品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Intensive Training of Maths(4B)
校地共建型新型科研机构发展的逻辑与现实
——以C9 高校为例
校地结合政产学研互动服务地方经济——四川工商学院校地校企合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