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课堂观察促进中职互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2018-04-03杨海波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深度有效性交流

游 静 杨海波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 浙江·东阳 322100)

互动课堂是当前互联网时代衍生出的教学产物,互动课堂将重点放置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层面上,重视学生在交流中所获得的经验和知识。在中职院校中,学生必须要以在校时间为准,充分锻炼和积累自身的知识经验。而互动课堂这种以互联网作为依托,可深入表达教师教学意图的新教学模式,能够在不变动传统教学时长的前提下,充分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学所得。

一、中职院校互动课堂提升教学有效性原因

(一)提升互动课堂教学有效性可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综合发展指的是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协调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大多数“学习困难”的现状,都是因为自身认知与知识存在不一致而导致的。例如当学生对于某种现象存在一定认知,而教师给出的教学内容刚好能够凌驾于学生的认知之上时,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认知行为就会变得相对吃力。而教师给出的知识点认知高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差越大,学生的自卑情绪和厌学情绪就会越深入[1]。减缓学生这种厌学情绪并非全无办法,交流行为就是降低认知难度的一种可选途径。因此当中职院校决定使用互动课堂形式时,实际上就是加强了校方在交流方面的输出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令多数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在学习层面上的差距,可以在与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更加顺利。故我们可以推断,校方给出的互动课堂教学有效性越强,学生在课堂中的所学所得就更具价值。

(二)提升互动课堂教学有效性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互动课堂教学中所产生的教学行为不仅仅局限在教师一人身上。同学之间也可能会通过交流来获取到一些对方并不熟悉的问题,也就是通过在班级内部建立经验交流网络的形态,直接提升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效率,进而增强学生经验的覆盖面。但建立一个稳定的信息交流网络需要教师作为主导而构建。因此当教师能够利用教学手段或其他观察方法来提升互动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时,学生之间所产生的经验覆盖就会成为一种固定形式,进而令学生无论是否在校园环境中,其都可以通过交流来完成经验互换这一行为。这便是中职院校互动课堂需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

(三)提升互动课堂教学有效性可稳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上文中提到过,一旦学生在课堂中未能保证长期拥有平静的情绪,其个人对于学习和自身的态度就会受到影响,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减少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概率。同时在同一种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表现应该是近乎相同的。而当教师提升自身的深度课堂观察能力时,就能够随时对学生的情绪和表现进行判定,进而直接判定某位学生拥有不良情绪,并及时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加以引导。因此在互动课堂教学中提升教学有效性,可以间接升级教师的观察能力,进而将一些学生心理层面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二、当前中职学校互动课堂教学中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互动课堂学生参与兴趣不高

理论上,互动课堂这种交流占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本应给出积极的态度,但实际上在多数的中职院校中,学生都并未表现出对互动课堂具有兴趣。少数学生会选择在课堂中睡觉,逃避教师课上问答等,而部分学生会忽略教师的讲解和对应问答,只挑自身常识以内的知识点进行互动,一旦发现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不包含在自身认知范围内,学生们便会表现出不积极态度,甚至出现不回应教师问题等现象。也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在互动课堂中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直接忽略教师给出的交流要求,而一旦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而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这些学生往往只会闭口不答,班级内基本无法形成稳定和全面的经验交流网络。

(二)学生参与兴趣不高的原因分析

据观察发现,学生对互动课堂参与兴趣不高的原因可分为三点。其一,学生自身的知识底蕴不足,故其无法与教师所讲内容保持平行,即使想要回答,想要在课堂中表现,也会因自身知识水平过浅而无法回答。中职院校的招生程序的确在成绩层面上要求较低,这也正是中职院校学生知识底蕴不足的根本原因。这样一来,当学生认为课堂内部的主要教学内容过于困难时,其就必然无法对课堂产生兴趣。其二,互动课堂的师生互动性不高。部分教师在开展互动课堂模式时,都会将所有的互动重点放置在生生交流的层面上。这种形式虽然能够提升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深度,但对于基础知识十分薄弱的学生而言,如若教师未能为其打好基础,那么学生之间便无法进行有效的经验交流。故在教师忽略了这一前提的现象下,学生们便逐渐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其三,师生感情比较淡漠。在中职院校中,一个教师往往会负责多个学生,于是便自然会出现师生感情联络不密切等现象[2]。针对此,当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不深厚时,其自然就会带着一些心理障碍与教师进行交流,甚至于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因此教师若要提升中职互动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需要及时利用一些观察性的手段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观察。

三、深度课堂观察的价值概述

(一)使用深度课堂观察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研究的技术需求

深度课堂观察的重点在于“深度”,即重点在于研究学生产生某种表情或行为的根本原因。中职学生虽然在成绩方面有一定的欠缺,但其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人格。对于部分学生来说,如若他们认为自己的课堂表现会引起教师的反感,但自身又不想引起教师的反感时,其就会对隐藏自身的情绪,并假意做出一些互动举动。这种行为对学生的成绩提升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但这种主观性的隐藏情绪又会令教师辨别困难。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研究时,就必须要使用深度课堂观察这种手段,以避免产生辨认错误现象,影响交互课堂开展的有效性。

(二)使用深度课堂观察形式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必然路径

教师在提升自身能力时,往往都需要对照自己的教学表现和学生的反应。例如当教师改良应用某种能够促进课堂交互性的教法时,衡量该改良思路有效性的途径便只有两种。其一是从学生的成绩结果中验证。其二就是从学生的对应反应中验证。而要研究学生的反应,就需要教师使用深度课堂观察方法,以提升对学生状态的观察质量。故教师如若需要对学生的意见进行采集,便可以使用该方法来提升状态采集的准度。

(三)使用深度课堂观察形式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根本需求

当前中职院校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而针对此,教师便必须要先确认每个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确定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等。确认的这一途径便需要用到深度课堂观察方式,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在每一次教学和产生交互行为的进程中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判定。因学生个人能力限制,学生根本无法在不清楚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完成教师所给出的问题,故这种判定环境可以最大化降低学生“伪装”自己的现象。

四、中职互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选的深度课堂观察视角

(一)以互动效果为核心

如若以互动课堂教学作为观察的主要范围,那么教师首先就应该先观察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效果。教师需要设定一种标准,即本节课堂应该达到的互动水平,再根据这一水平对课程的整体效果进行判定。在判定进程中,教师需要着重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分析研究。例如学生对于不同互动内容的反应、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时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模式,以及班级内效率最好、结果最优的互动组合形式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改良中能够应用到的经验内容。

(二)以课堂亮点为核心

除观察课堂结构外,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兴趣点作为主要的观察方向。例如当学生在某一个互动环节中表现出绝对的参与兴趣时,教师就应该深入观察并记录学生感兴趣的原因,提取最具代表性价值的影响元素,再将其投入到其他的教学环节中,继而产生连锁反应,令学生对整个教学互动课堂都能够产生正面印象。

(三)以教学资源为核心

教学资源指的是教学过程中会使用到的信息资源等内容,例如课本、教育以及互联网教学素材等。教师需要做的是观察和记录每一种教学材料对学生造成的影响结果。例如当中职学生多数对于基于互联网的互动教学模式比较感兴趣时,教师就可以同校内的教学管理团队商议,尽量开通以互联网为主的教学课程,继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提高中职课堂效率及有效性的对策

(一)认真编制课堂内容,以能力为主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提升课堂有效性需要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先对本班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能力范围进行调查。在确认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后,教师便可根据此来设定具体的互动内容,务必要令教学内容可以呈现出“循序渐进”的状态[3]。教师可以在课前先与学生进行简单的沟通,减少学生对教师以及专业课程的抵触情绪,而后再以学生比较熟悉和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范围为主,为学生抛出一些简单的线索类问题。当学生在提问环节中完整且完善的回答了教师问题时,其他学生即使未能参与其中,便也能够具有“我也可以”的意识,进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主动性的参与情绪,并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这样一来,教师便完成了提升课堂有效性的第一步,即以学生能力为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加宽课堂交流渠道,升级师生/生生互动空间

教师可以尽量减少课堂中有关于理论讲解的部分,而将所有的新课讲解都以线索的形式呈现。这样一来,教师便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密集度。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某类专业知识,而后由学生进行抢答和纠错,令学生们先在内部将知识加以消化,而后当学生难以再进一步时,教师便可以使用自身的核心地位,为学生进行讲解和引导。而一旦学生掌握了某一阶段的知识,教师就应该加大课堂互动交流的密度,并不断观察学生对教学方法的对应情绪。当学生所反应出的情绪高涨,且不带有表演成分时,教师就可以继续沿用该种教育手段。互动环节中教师基本都会为学生进行分组,而在分组期间,教师需要观察各个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模式和交流效率。当教师分配好行动小组,而组内的活动状态相对和谐时,教师便可保留这一组的人员编配状态,在下节课中仍然将这些学生组成一组。而当学生之间存在一定能力和性格之间的矛盾时,教师应先进行调节,如若矛盾过大教师便可以采用调动成员的形式,重新将小组合作形式这一教学辅助行为的有效度提上正轨。

(三)教育需加强情感建设,与学生建立信任对应关系

教育界相关研究表明,当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教师具有绝对信任时,该名教师所开展的教育教学行为,其效果就会远远高于其他并未受到信任的教师。故针对此,如若教师要提升中职互动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应该针对自身与学生的情感状态进行调查。当发现部分学生对教师具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时,教师应该尽快找出根源所在,再与学生进行交流,务必要解除学生对教师的负面情绪,以免影响未来的学习进程。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也要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培养情绪,并建立对等的信任意识。教师可以把中职院校内部的网络教学平台作为途径,在教学平台中的聊天互动板块中与班级内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也可以使用新媒体软件作为聊天途径,随时与学生进行生活以及学习经验上的互动,为学生排解学业和就业压力等。这样一来,学生们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对教师的正面情感,进而间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深度课堂观察是提升中职院校互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可选手段,希望每个中职院校的教师都能够以实际作为出发点,重视学生、注重于观察学生,不断调整自身的教育教学手段,直至通过提升课堂有效性来达到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这一根本目标。

猜你喜欢

深度有效性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