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排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及防治措施

2018-04-03胡宇龙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发力排球运动员

胡宇龙 杨 锐

(1.山西体育职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8 2.宿州学院 安徽·宿州 234000)

排球是一项普及率极高的大球类运动项目。自2016年奥运会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四度夺冠之后,共九度荣获世界冠军(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为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础。然而由于排球运动的特殊性,在训练环节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比例也高于其他运动项目。那么针对此项运动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也是必要的研究方向。本文以排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及防治措施为研究方向,希望为排球运动训练的合理性规划提供参考。

一、排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类型

由于排球运动本身的对抗性与竞技性,决定了排球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比例要高于其他运动项目。具体而言主要存在创伤与擦伤、撕裂伤、挫伤、关节韧带损伤等常见运动损伤类型。

(一)创伤与擦伤

排球运动中在拦网时,为了阻击对方球员的扣球,本方球员需要用双手进行阻挡。对方球员击打范围如并未着力于排球之上时,容易击打到本方球员。此时也是本方球员形成创伤或擦伤的最大可能性。或者球员为了及时救球,扑倒在场地中滑行时与地面产生了较大摩擦,身体控制失衡便会产生擦伤。

(二)撕裂伤与挫伤

撕裂伤特指肌肉拉伤或撕裂的情况,属于软组织损伤的疾病类型。在排球运动中,其活动量相对较高,而闭合性软组织在热身活动较低,或身体僵硬状态下,最容易出现撕裂伤。当对方球员的发球力度过高,我方球员在接球时受到排球钝力作用,导致肌肉猛烈收缩,从而产生了皮下肌肉组织的众创。虽然并未出现出血现象,但是皮下组织肌肉已经严重受损,在处理不及时的情况下,甚至会危及到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此外,排球运动中,二传手和自由人发生挫伤现象的比例较高。由于二传手和自由人在场中救球的频次较高,当排球落点判断失误时,双手触及排球的位置也容易出现偏差。而此时运动员十根手指发生挫伤现象的几率也是最高的。

(三)关节韧带损伤

关节韧带损伤属于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类型,在排球运动中发生频次最高,如下胫腓前韧带损伤或踝关节韧带损伤等。当运动员采取进攻性击球、拦网、传球、扣球等动作时,都要附加起跳动作配合。但是落地后身体重心不稳,或踝关节稳定度差,便容易造成踝关节韧带损伤。而胫腓下联合在维持踝关节稳定性以及运动员身体重量的传导和行走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处受到拉伤后并未及时处理,也是造成踝关节运动损伤的典型情况。

二、排球训练中产生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运动员心理主观驱使

在排球训练中,运动成绩与损伤防范意识,是运动员自身的双重心理壁垒,也是存在主观心理驱动力的两项重要矛盾因素。当运动员对自身的成绩水平预期过高时,才会盲目加强训练指标,在超过身体机能负荷上限之后仍然持续练习则会增加运动损伤比例。此时,也是运动员心理防线最低的时候,即便常规辅助性训练内容,也容易造成一定的运动损伤发生比例。因此,在排球训练中产生运动损伤的相关因素中,运动员心理主观驱使的占比较高,也是防范意识薄弱的具体表现。

(二)训练条件客观制约性

排球运动中,男子网高2.43米,女子网高2.24米,必要的起跳高度是常规训练中的主要方向。由于训练场地湿滑、光线不足等情况造成的扭伤或创伤较为普遍。而且在常规训练中,运动员热身准备不足,也容易造成普遍性运动损伤,类似情况与训练环境温度存在一定内在联系。夏季运动员自身体温较高,并不容易出现肢体僵硬的现象。但是在冬季练习时,由于热身准备活动量并未达到充分调动身体机能的活力时,再开展复杂性较高的训练科目,则容易出现较为常见的运动损伤。因此,训练场地和环境因素,也是形成常见训练损伤的制约性条件。

(三)训练强度规划不合理

在相关研究调查中显示,细节动作偏差、运动负荷过高、肌肉力量不足、伤后恢复不科学等情况是造成排球训练常见损伤的主要因素,而此类情况皆与训练强度规划不合理存在必然联系。首先,当运动员对某一项动作存在理解偏差,在训练中存在技术误区,反复训练只能形成错误动作的个人习惯。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导致出现较为突出的损伤情况。其次,为了达到身体机能的最大爆发力或耐力,采取负重训练是必要措施,但是部分运动员对于自身的体能上限存在模糊认识,超过身体负荷上限时便会产生肌肉拉伤的情况。再次,运动负荷过高之后,肌肉力量不足的现象便是导致复杂性训练过程损伤的主要因素。肌肉是保持多项技术指标得以完成的基础条件,一旦运动员肌肉并未恢复相应的协调性或稳定性,再次进行其他训练内容便会产生运动损伤。最后,由于部分运动员在以上相关训练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但是在恢复训练中相关训练内容设置对已伤部位产生了刺激,便会降低康复速度。如果训练内容过激,甚至会造成二次伤害,形成永久性损伤,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自身恢复和运动生命。

三、针对排球训练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

(一)加强心理干预,提高防范意识

在排球训练中,运动员追求训练成绩虽然是较为良好的训练动机,但是必须以科学的训练计划作为引导,一旦超出体能上限盲目进行训练,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也容易造成严重的运动损伤。为此,加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通过引导运动员关注自身的训练极限,并加强在身体疲劳期与透支期的心理预警,才能有效控制运动损伤的发生频次,在最大限度上保持运动员的运动生命。而降低运动成绩的关注点,将其转化为对身体控制和训练安全因素的控制,形成较高的心理警戒线,才能保证运动员不参与超出计划外的附加训练,并形成完整的心理安全防范意识,降低常见运动损伤的发生几率。

(二)合理规划训练前准备活动

通常情况下在排球训练中教练员会指导运动员进行训练前的准备活动,进而达到热身训练效果,避免身体僵硬状态,提供训练安全性。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练员需要依据每一位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情况设计准备活动,同时需要考量季节因素。一方面,针对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情况设计准备活动时,需要以运动员此前身体机能状态为评价指标,当训练成绩较高时,身体机能相对调配能力较强,可以将复杂程度较高的准备活动作为训练前练习项目。反之,当运动员近期训练效果并不理想,或者出现过训练成绩下降的情况,则需要加强基础热身动作的反复训练,并增加准备活动的练习时间,当充分调动身体机能之后,在进行常规训练。另一方面,针对季节因素的不利影响,需要以环境温度作为衡量指标,当环境温度低于比赛温度时,需要增强常规准备的活动量,避免运动员出现肢体僵硬的情况。同时需要在间歇性的训练过程中,以每次休息之后再次投入训练时为准备活动单元,再次进行热身训练,避免出现休息后血液循环下降,肢体僵硬的现象。

(三)注重场地设备维护,附加急救措施指导

排球训练场地的标准化程度,是直接影响其训练安全性的制约因素。尤其在训练环节中,不能存在室内光线较弱或者地面湿滑的现象。此外,如果运动员存在某一部位的损伤时,必须佩带标准的护具参与训练,避免二次损伤的发生几率。诸如护腰、护膝、护肘、护膝、护腕等保护器具。此外,指导运动员掌握必要的自助急救措施也尤为必要,如果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之后的第一时间自我处理不当,容易形成运动损伤恶化趋势。因此,为了避免更为严重的运动损伤情况,必须加强针对运动员的自我急救管理教育,以便保障在发生类似损伤事件之后,不存在恶化趋势。

(四)提高细节动作规范,加强关节力量训练

细节动作的规范性是直接影响训练安全的客观因素,一旦技术动作存在细节偏差,必然造成反复训练后的不利结果。即便不形成当期训练损伤,也为后期训练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那么在训练过程中,必须克制运动员不良的个人细节动作习惯,所有训练动作必须具备较强的规范性。在训练过程中,教练员一旦发现运动员出现类似情况,需要及时纠正,并进行单独辅导。可以先降低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针对存在细节动作偏差的训练科目进行反复练习,直到运动员转化了固有思维,并形成了全新的动作习惯之后,才可以参与其他训练科目。而这样的反复训练效果,也将督促运动员纠正不良的训练动作细节,从而达到规避运动损伤的基本条件。此外,通过运动损伤类型能够明确,所有排球运动员都容易出现,腕部关节挫伤、踝关节扭伤,而训练过程中针对腕部关节和踝关节的小肌肉群训练,也是加强该关节部位肌肉力量的必要措施,当关节附加力量较强时,才能规避关节韧带损伤的不利情况。为此,教练员需要针对关节部位加强配套的辅助性力量训练内容。同时需要结合每一位运动员在比赛周期内的身体情况,以及伤病恢复情况制定针对性更强,合理性更高的训练内容,才能避免出现意外损伤的情况。

四、排球训练中针对不同运动损伤类型的训练调整

排球运动的损伤部位主要集中于三个方向,分别为:肩部、肘部、脚腕部。在长期参与排球训练后,再完善的防范措施都难以避免运动损伤再次发生。但并非所有运动损伤都必须以停止训练为代价,保护其运动生命。如果可以规避损伤位置的发力点,或降低训练量,实质上可以在保护训练者运动生命的情况下,依旧保持良好的训练状态。因此,在排球训练中如遇到运动损伤,其根本的防治措施并非完全放弃训练,而是针对损伤部位设置全新的康复性训练计划,达到辅助训练者康复的目标。

(一)肩部损伤后训练调整

肩部关节是承受接球抗阻的主要部位,其受伤因素多与用力击球时关节超伸有关。当接触球面角度肘关节超过了肩关节时,动作发力代偿使得肩部肌肉或韧带被过分拉长,才会出现近似于肌肉拉伤的运动损伤。此外,由于肩关节属于球窝关节,抗击力和稳定性相对较弱,因此脱臼现象也较为频繁,最终影响肩部肌腱发生炎症病变。如依据排球运动规律,肘部高于肩部的扣球技巧并无法真正规避,才会增加肩部关键的发力抗阻。如果发生了肩部运动损伤,则需要保持康复训练,以肩部关节不参与发力的肌腱训练为主。其训练方法是:竖直站立,保持上身直立状态,胳膊垂直于地面。以哑铃等负重为0.5kg-2.5kg的轻量级别作为辅助训练设备。大臂保持不动,小臂向上弯起,令肘关节发力,大小臂成90度直角。通过转动手腕,令拳眼向上。通过3-4组,每组12-15次的训练量,增加双臂肌肉群抗阻能力,进而代偿肩部关节所承受的击打阻力。当运动员能够完全掌握手臂发力,且肩部关节恢复良好的运动状态后,再投入常规训练。

(二)肘部损伤后训练调整

肘部关节的常见损伤在排球运动中俗称“网球肘”,其发病根源是由于“腕部”活动过度而造成的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引发类似损伤病症的直接因素是手腕处用力过猛,在长期接球训练中冲撞力与关节发生了极高的对抗性,训练时间越长,重复运动越多,其损伤程度越高。类似运动损伤病症并非急性损伤类型,而是长年累月的训练累积中造成的运动伤害。当运动员周边损伤后,主要表现为:酸痛、刺痛、红肿,肱二、三头肌软弱无力,常规训练基本无法完成,或动作技术标准急速下滑。如果忽视运动员肘部慢性损伤的症状,强制开展大量训练,不仅无法提高训练效果,且容易造成排球运动生命的终结。故而,慢性运动损伤的危害在排球运动中比急性运动损伤的危害更高。如发现排球运动员出现了类似症状,则需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在常规训练之前加强小臂肌肉群的训练强度,代替肘部关节的发力点支撑。常规训练前需加强伸展性的辅助运动热身,通过伸展小臂肌肉群避免两臂伸直成“僵尸”状,之后双手向下伸展小臂肌肉,保持15-20秒为宜,至少需三组以上的热身活动。同时,必须为训练者提供护肘和护腕等保护措施,避免受损部位发力强度过高而造成再次损伤,最大限度的保护训练者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参与排球运动的常规训练。

(三)脚腕部损伤训练调整

在人体关节中,脚腕部是相对薄弱的关节,尤其在排球运动中,大量的跑动、抢位、扑救等技术动作,迫使运动员在紧急状况下加强了脚腕关节的发力程度。因此,排球运动员脚腕部位的力量和抗击力形成了对冲,任何急转或急速起跳都容易产生发力失误,造成脚腕部关节的运动损伤。当运动员发生了脚腕部关节损伤后,初期需以冷敷降低毛细血管破裂程度,避免肿胀和淤血造成运动障碍。后续训练主要以增强脚腕部的抗击力为主,需要以小腿后侧腓肠肌、比目鱼肌等肌肉组织训练强度为主。锻炼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时,可采取持重训练方式,通过负重提踵强化脚腕关节的抗击力。需要辅助训练者双手各持7.5-15公斤重物,因人而异选择具体的负重量。提踵训练主要发力点为后脚跟,常规训练前保持3-4组辅助训练,每组12-15次。待训练者掌握了小腿肌肉群的发力技巧,则可以降低常规训练中脚腕关节的发力代偿,降低再次发生类似运动损伤的频次。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锻炼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能够增强脚腕部抗击力,却并不能完全抵消其运动损伤的可能性。在常规训练中,必须提示训练者起跳落地时必须注意对手和队友的站位,规避踩踏他人足部,降低脚腕关节运动损伤的可能性。一旦发生踩踏情况,则需就地滚翻,主动取消足部发力,避免脚腕关节韧带拉伤。同时,即便训练者完全康复,恢复常规训练初期也需要附加“足果”作为保护器具,降低脚腕骨再次运动冲撞和扭曲的运动损伤风险,最大限度的保护康复周期得以延续。

结语

综上所述,排球训练中,运动员创伤、擦伤、撕裂伤、挫伤、关节韧带损伤等,都是极为常见的运动损伤类型。发生此类运动损伤情况的主要因素包括:运动员心理因素、场地活动的客观因素、以及训练强度的规划不合理。在具体的防治措施上,需要采取合理规划训练前准备活动,以及进行心理干预,降低安全的主客观风险因素。同时注重场地设备维护,附加急救措施指导,进而增强第一时间处理受伤部位的效率。并通过提高细节动作规范,加强关节力量训练,降低运动员容易产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发力排球运动员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人大发力 让“执行难”不再难
这12件事,十九大将全面发力
瞄准“房子不是用来炒的”发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