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4-03施艳林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师资民族

施艳林 邓 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031)

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指的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学前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专业发展、生存现状等方面。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关键之一,在民族地区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学前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基础、奠基石,学前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开展学前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师资队伍的力量直接影响到学前教育质量的优劣。高校、幼儿园和政府的通力合作,可以让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更加专业、稳定、持续、有效。本文从辩证的角度对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为更好地建设学前师资队伍提出相应的建议,旨在使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学前教师的学历、年龄、性别;专业知识、技能、态度;工资、社会地位等各方面。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和走访调查,笔者概括出以下几点:

(一)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一直存在,学前教育师资的分配甚是不均衡。在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一是学历结构不合理,民族地区大中专学历的学前教育老师居多,硕士学历、本科学历的学前教育老师甚少。二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因为民族地区固有的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的制约,学前教师的教龄整体偏低,以缺乏幼教经验的年轻教师为主,阅历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较少。三是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教师的缺乏在学前教育行业是一个众所共知的现象,特别是在民族地区,学前教师依然以女性居多,教师性别比例失调。

(二)民族地区学前教师专业素养水平较低

我国培养民族地区学前师资的地方高校数量有限,而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总需求又很大,尽管多年来,本科学历的学前专任教师人数增加,但总体数量仍不足。民族地区部分学前教师未参加学前教育岗前专业培训就直接进入了幼教行业,所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不完备,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专业态度不明确、不坚定。学前教师专业素养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不完备。作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必须具备民族特色的文化知识储备。但目前我国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千篇一律,课程内容大同小异,较少考虑民族学生的特点,忽略了民族特色的教学,并未把民族特色的知识融入师资培养的专业知识领域。二是专业技能较弱。目前许多高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虽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但实践能力不够娴熟。因民族地区师资缺口大,学前教师工作量大且任务重,虽有科研意识,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行动研究能力较差。三是专业态度不明确。民族地区的许多学前教师不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缺乏一个清晰、明确且坚定的专业态度,自我认同感低,把自己定义为“教书匠”或是“保姆”。

(三)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生存现状堪忧

大部分民族地区地处自然条件恶劣的边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其它地区。当地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未受到政府鼎力扶持,学前教师的生存现状堪忧。一是工资水平较低,民族地区固有环境与文化双重制约使得当地经济发展左支右绌,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学前教师队伍难以扩编。同为教师,学前教师的工资低于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基本上没有带薪寒暑假,合法权益难以保障。一旦离职退休,便失去经济来源。二是教师压力过大,由于师生比严重超标,学前教师工作繁忙,为保证幼儿的安全,学前教师责任重大,造成学前教师心理压力较大。三是社会地位不高,许多民族地区民情淳朴但生活艰辛,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学前教师未得到高度的认同与尊重,其社会地位不高。

二、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造成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总的来说,民族地区固有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学前教师自身的因素以及国家政策和制度扶持力度不够等都造成了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

(一)民族地区固有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原因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在地理环境复杂的边远地区,当地经济发展欠发达,许多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脱贫攻坚主战场。在如今这个知识主导经济的时代,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教育关系密切,对于国家和民族来说,教育为经济提供知识基础,经济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近年来,虽然国家根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教育帮扶政策,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教师的薪资也陆续有所提高,但受自然、社会、文化影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仍步履维艰,教师生活艰辛,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其学前教育的教学成效甚微。良禽择木而栖,因少数民族地区条件艰苦,导致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逐渐外流的同时不能吸引外来优秀学前教育人才,师资队伍稳定性差,造成学前教育发展处于“留不住人,招不来人”的困境。

(二)民族地区学前教师自身的原因

近年来民族地区为引进学前师资,招聘条件有所降低,大部分的学前教师即使没有教师资格证也可以任职。在偏远地区生存的环境是相对自由的,久而久之学前教师们在宽松无竞争的环境中变得懒散,做事缺乏积极性,专业态度影响了教师们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激情,所以大部分学前教师专业素养水平较低。民族地区的幼儿园因其条件的限制,不能给学前教师提供满意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学前教师工作任务繁重,一天八个小时都是照顾孩子,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所偏差,社会认同感也较低,感觉自己如同“保姆”,且随着物价的上涨,其工资很难维系生活,因而他们会向发展更好的地方或者其他行业“跳槽”。学前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能够不断提高从教热情和丰富的经验积累,打破幼儿园的封闭状态,但频繁流动,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民族地区学前师资力量较弱、整体素质不高,职后培训机会不多,加之学校不够重视,教师自身也未深刻的意识到提升自己的知识贮备与专业能力,他们自身的专业态度也影响了学前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国家政策和制度扶持力度不够的原因

在国家宏观调控、统筹发展理念下,我国各地教育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民族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仍严重短缺。30多年来,我国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保障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2017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在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义务教育和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短时间内学前教育不可能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基于此,学前教育与之相比难免显得相形见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定向支教、对口支援等政策性措施也很难涉及到学前教育领域,这也就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很大程度上得不到政府的帮助,加上当地政府财匮力绌,从而出现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工资待遇比中小学教师低,满足不了学前教师的需求;学前教师的流动性也更大等现象。

三、加强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学前教育是发展民族教育的起点,其重要性毋庸置疑。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师资质量往往决定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现存的问题,需要各高校、幼儿园和政府共同协力,立足民族地区的地域性、民族性培养出服务于地方的优秀学前师资,从而推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加强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优化贫困民族地区学前师资队伍结构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学前教育师资数量持续上升,但诸多民族自治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却一直滞后于一些较发达地区,且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师资质量不高,定向服务民族地区的学前师资数量较少。为促进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地方政府和学校必须抓紧完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针对贫困民族地区学前师资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应当从相关的制度构建方面来实现对该地区学前师资建设的支持。优化贫困民族地区学前教师队伍结构,首先,要在各高等院校增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大量的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幼儿教师,在培养模式上增加学前专业学生到幼儿园见习和实习环节,从而训练学前教师的实践能力,为学校培养一批优质的师资队伍。其次,对于已经在就业岗位的学前教师,根据该地区学前教育的办学特征,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政策法规来予以支持,尽可能解决学前师资编制考核等问题,提高该地区学前教师的薪资水平,以薪资的提高来保障学前教师的生活,从而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再次,为了能够稳固优化学前师资队伍,除了薪资待遇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之外,相关部门和学校还应当给予学前教师在精神方面的奖励,充分调动现有在职教师的积极性,使其在工作中付出更多努力,并为贫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学工作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

(二)开展多元化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

民族地区现有学前师资现状的局面滞后于较发达地区,要提高民族地区学前师资的专业素养,须根据民族区域的实地条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前教师,在课程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要具有民族特色。首先,开发带有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应把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开发带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内容。从社会进步的角度看,民族文化具有传承知识和文明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学到弥足珍贵的民族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民族文化传承人,传承、发扬多元的民族文化;从育人的角度看,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文化与教育相结合,把日常生活中的民俗文化融入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民族院校应针对各民族地区的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使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学有所获,掌握学前教育理念,因地制宜的对幼儿实施教学。其次,加强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师的培养工作。没有合格的学前双语师资,就没有优质的学前双语教育。语言的背后是符号,符号的背后是思维方式和意义价值。学前教师若能够利用好民汉双语展开教学,既有利于提升自己的认知思维,也能够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接受新知识,实现民族认同,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民族院校要为当地服务,优化双语课程,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技能,如在专业课中设置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课,在通识选修课中提供多种民族语言和文化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结合今后的工作环境来自由选择。除此之外,每年都必须根据实施效果修改完善学前教育民汉双语师资培养方案。

(三)制定并落实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扶持政策

制定并落实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扶持政策是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应该举措有适,增加教育投入,完善教育资源分配,特别是改善民族地区的师资分配,更好的满足适龄幼儿的入学需求。面对亟待解决的学前师资紧缺问题,亦可通过改善学前教师的福利待遇来保障师资队伍的建设。十九大报告提出将提升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但绝大多数幼儿园因资金短缺导致教师待遇偏低,使得教师教学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我国在立法保障学前教师的权益时由于执行效力等问题的原因,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享受不了中小学老师的同等待遇。我国可考虑借鉴国外一些有效政策方针来稳定和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教师队伍力量。其次,近年来,个别幼儿园的“虐童”事件被媒体曝光,导致学前教师的公众形象受损、社会认可度不高,未受到广大民众的支持与尊重。民族地区居民对学前教师这一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针对此种情况,地方政府需要立法明确学前教师专业身份,帮其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赢得社会的支持。如新西兰政府为学前教师设定了丰厚的社会福利待遇,提升了教师的积极性,且学前教师拥有晋升机会,社会地位非常高,普遍受到人们的尊敬。我国也应该提升学前教师的社会地位,让民族地区的学前教师享受更多的社会福利待遇,采取多渠道的奖励途径吸引优秀学前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结构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养较低、生存现状堪忧等问题。开展多元化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制定并落实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的扶持政策、提升民族地区学前教师社会地位来保障教师权益等,是建设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美好未来,促使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更好发展的有效举措。总之,民族地区学前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和不断学习的态度外,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正确的定位,内心阳光、积极向上,树立正确的三观。同时,还需具备强烈的责任心、道德感、使命感,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关注其身心健康成长,把他们看成是用心去栽培的花朵。换言之,幼儿能否成才关键在于“植树人”精心的培育与启蒙,所以为促进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因地制宜地培养优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前师资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师资民族
我们的民族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医联体模式下全科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多元民族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