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可视化语言讲述普法故事

2018-04-02王新颖

法治新闻传播 2018年3期
关键词:普法可视化法治

■王新颖

(作者系搜狐警法频道主编,此文系作者在“新时代法治生活可视化表达”研讨会上的发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指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这为全民普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当下,新媒体已经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了,而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的一部分,渗透在每一天。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72亿,其中手机网民7.53亿,占比达97.5%。因此新时代法治生活宣传的重担也就落在了新媒体肩上。

而新媒体宣传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时效和互动性。

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和“微信息”的流行,使得人们能够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缝隙中利用零散时间获取信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习惯于利用等车、乘车、用餐甚至步行等时间进行“快餐式”阅读。

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通过图像进行交流已经发展到空前的规模。一切视觉的表达方式正在侵入每一个人的世界,正在渗透到所有的现代生活方式中。今天,形象,无论作为知识的媒体物,或者作为娱乐,或者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在文化经验的各个阶段上,都表现了出来。”故此人们惊呼,世界已步入“图像时代”。“图像时代”改变了大家的阅读习惯,所以又被人们称作“读图时代”。

这里说的“图”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也被称作“图像”或“影像”。它不仅指称各种静态的图片图画,还包括多媒体动画、影视影像等等。在当代社会,各类“图”不仅借助于报刊、影视、手机、互联网等媒介急速传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而且侵入以文字为核心的领域,改变着传统纸质印刷品的面貌,还通过广告牌、宣传画等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我们呈现给大众的内容一定要抓住“碎片化”“可视化”这两个主要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宣传要创新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实效。而我们作为法制宣传的新媒体人,更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来扩大我们的普法渠道,去感动我们的普法受众,用“可视化”的语言去讲述“碎片化”的普法故事,从而引领广大网络用户能发自内心地去认同法治、去践行法治。

猜你喜欢

普法可视化法治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普法
普法
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