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儿子一起读

2018-04-02姜达

师道(人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人儿子微课

姜达

某天,突然接到了教研部门的电话。原来,南通市第三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将在不久后举行。其中有一堂课,来自一年级语文教材中一个全新的栏目——《与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一经面世,就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围绕“‘大人’指的是谁” “为什么要和‘大人’一起读” “到底该怎么一起读”等问题,大家都发表了不少看法。最后一致认为,编者的意图是要创造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里的“大人”可以是儿童的父母、其他家人、老师等等,但就本质而言,多指儿童的父母。我儿子今年正好上一年级,所以让我以家长的身份给孩子们来上一堂课,内容是第四单元的 《小松鼠找花生》。

由于是全市的大活动,届时将有600余名来自各县区的老师过来听课,学校教学处专门为我成立了一个备课组,也找了不少关于解读《与大人一起读》栏目的文章供我学习。在备课组的帮助和自己的研读下,我形成教学设计后,进行了首次试教。

课后,大家觉得,虽然我在课堂上改了称呼,自称 “叔叔”,但还是一堂标准的 “教师课堂”,家长的特点没有体现。此外,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 “读”如何理解?这里的 “读”,不是听大人读,而是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于是,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不少范读、角色扮演读、引读、共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能让孩子更多地接触故事文字,达到会读会讲的目标。但是对于 “家长”身份的体现,似乎还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也曾尝试,只带几个孩子随意地围坐在一起,营造家庭阅读式的轻松环境,但考虑到其他孩子的感受,方案最后还是被否定了。

几番琢磨,不久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教。当时南通市教研室、崇川区教研室的几位教研员,还有区内几位名师都来听了我的课。在评课时,竟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焦点之一:和家长一起读,应该是一种很轻松愉悦的环境,家长进入课堂是否有必要?课堂完全可以由教师这样一个更专业的角色来完成。争论焦点之二:教学目标定位于让孩子能准确、流利地讲读故事,是否偏高?几番争论后,作为此次新教材编者之一的江苏省首批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施建平老师,还现场与统编教材主委会的主任进行了联系,让其在电话中对这个栏目的设置意义进行了阐述。她表示,家长进课堂讲这部分内容确实不太合适,增加了家长的负担,这样的任务教师足以担当,也更适合担当。这样的阅读活动,最好让家长在家里进行。在读的要求方面,还是争取让孩子读准确,在入学初期,建立字音与字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一番讨论和斟酌后,最后决定将最原生态的家庭阅读方式呈献给大家,即拍摄一段我与儿子在家里阅读的微课。让参会的老师们观看后,知道以后如何指导家长进行家庭阅读。因为就算 “和大人一起读”中的 “大人”主体变成家长,老师也应该是此项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指导者。而且这样的微课,也可以成为家长学校培训的内容。

于是,学校专门请来了摄像师,选了一个周末到我家进行拍摄。家庭阅读的环境非常重要,往常我们阅读都是在书房。摄像机架好后,儿子也显得很高兴,盯着机器转了好半天。这样的微课拍摄,既要注意呈现最自然的状态,也要尽量将备课组一些专家的理念融入其中。所以,还和摄影师简单设计了一下脚本。起初让儿子一旁玩着,然后我一声呼唤——“儿子,又到我们读书时间了。”儿子就会乐颠颠地跑过来。这样是为了体现家庭阅读的规律性、常态化。设想挺简单,却没想连拍了好几次——要么是儿子奔过来太快,机器跟不上;要么是儿子表情不自然,有些呆板;最好笑的一次,是儿子穿着拖鞋跑过来,差一点摔了一跤。不过还好,也许是适应了镜头,几次后儿子也顺利完成了片头的拍摄。

来到书桌前,我们就要开始读书了。平日里,我也常常会讲一些故事、读一些古诗给儿子听,但地点就更加随意了:沙发上,床沿边,甚至是我的腿上。而且,平时的讲述互动相对少了些,基本都是我讲他听。当然,这样的讲述随意而轻松,效果也不错,儿子的识字量还算可以,也积累了不少的知识。但为了体现 “和大人一起读”的特色,在此次拍摄过程中,我除了像平时一样给儿子读以外,更多了一些互动:如在指导儿子进行讲读时,除了我的范读,我还和他分角色表演读;体验故事中角色时,我将其带入情境,进行表演、想象;在学完故事后,我还与他进行故事的拓展想象,续编了结尾,并进行了表演;了解了花生的特性后,我还联系孩子以前的所见所闻,和他聊了其他的一些植物......最后还为他在喜马拉雅APP上建立了一个账号,将他朗读的故事上传到了平台,让更多的人听到他的声音,使孩子产生成就感。

可能是第一次面对摄像机的缘故,儿子在听故事时也会时不时抬起头看看镜头。不过也由于镜头的存在,儿子听故事、读故事都很认真。最有趣的是我们角色扮演的时候,我用童话人物的特殊音色进行了夸张的朗读,把儿子乐得呵呵了好半天。

虽然我们学习阅读这部分内容的时间只有二十分钟左右,但由于只有一台摄像机,又要拍近远景,所以后来又补拍了一部分内容,整个拍摄持续了三十多分钟。儿子在全神贯注地学习了二十多分钟后,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为了体现最真实的效果,这个镜头也被收在了最后的视频中。在观摩研讨活动的当天,这个镜头也引起了专家的注意,在之后的讲座中,他特别强调了在家庭阅读中对孩子的关注。

他指出,虽然这是一堂微课,但它不同于课堂教学,关注的不是儿童通过阅读识了多少字、掌握了多少知识、积累了多少语言、学习了何种语言表达。它没有一定的教学目标,没有固定的时间长度。它关注的东西只有儿童的阅读兴趣。阅读中,大人不要给孩子设定明确的学习任务,同时也要避免某些评判对儿童造成的可能的心理压力,要保证儿童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安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喜欢上阅读。虽然它不指向识字的目标,还是具有识字的作用的,教材编排一些儿童熟悉的语言材料,目的就是要引导儿童在不识字、不学拼音的情况下,借助自己的口语经验,建立字形与字音之间的关联,帮助儿童跨进 “阅读”的大门,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的阅读者。我想这与我之前对儿子的教育方式与效果也不谋而合,我也没有特意教过字,但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孩子还是认识了不少。虽然有时候是连猜带蒙,但基本意思还是能掌握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微课拍摄过程中,儿子一个精彩的回应,让我情不自禁地搂着他亲了一口。看到此景,全场的老师都笑了起来,但大家都觉得温情满满。我在回看视频时,心里也洋溢着暖暖的味道。会后,不少老师纷纷提出要求,要把这段视频带回去,给自己的朋友或家长学习。当然,后来大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在偏远的农村,大人的文化程度本来不高,如何实现跟大人一起读?和大人一起读,要读到什么程度?在此,专家们也提出了此时教师的 “补位”,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因地制宜地进行 “和大人一起读”,让孩子在新教材中更加受益。

观摩研讨活动结束了,儿子又问我什么时候去他们班上课。我也不由得一愣,是呀,我承接上级的任务完成了,可允诺儿子的任务可没完成。所以我特意和儿子的语文老师联系,申请了一堂课的时间。当我走进教室,孩子们目光热切,儿子更是满脸期待;当我在提问时,也发现了儿子一次次自信地举起了小手;在邀请孩子示范朗读的时候,儿子也勇敢地走到了讲台的前面。要知道,平时儿子比较内向,积极主动走上台是很少见的。我知道,是我的到来给他勇气,也是我们的共读带给他底气。在课结束的时候,我把为上课制作的一些头饰、贴画,都送给了孩子们。虽然都是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但每个拿到的孩子都像得到了一块珍宝似的。我的到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班主任把我上课的照片放在家校QQ群里时,竟然引来了不少家长的报名申请,也希望可以进课堂讲一讲。于是,医生来讲了保健,警察来讲了防拐,银行职员来讲了钱币……孩子们收获着不同行业的信息,我也感受着家长们的热情,更对自己的职业有了一份新的认识。

至此以后,儿子变得更自信了,因为他在手机上听到他自己讲的故事了,在电视上看了他上课的镜头,也在全班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收获了大家的掌声。我也很高兴,因为我体验了一年级的教材,记录了儿子的一次成长,也清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异同。儿子收获着,我也在成长着。最近,我又和儿子在书店买了不少书籍,基本上每天我都会和他读上一会儿。也许,从功利的角度看,效率不是很高,但我们都很愉快。相信书桌前、沙发上、床沿边这样的一对身影,会成为我和儿子生命中最难忘的珍藏……

猜你喜欢

大人儿子微课
打儿子
大人都不知道的事
让我们学着长成一个大人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假如我是大人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如果没有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