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生活情境创设的误区及践行策略

2018-04-02张晓华

师道(人文) 2018年4期
关键词:凯勒海伦创设

张晓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恰当的课堂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课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链接,从而触发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求知心理,使学生更深入地体悟和领会文本。但如何设置有效的课堂生活情境?在教学中,部分老师对生活情境的认识不到位,因而在创设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

误区一:脱离学生真实生活

受自身的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有限的。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是学生并不了解与熟悉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争论的故事》一课中,讲了以打猎为生的兄弟俩为大雁是煮了吃还是烤了吃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早飞得无影无踪的故事。在课堂上,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好的弓箭模型,让学生走上台前,进行情境表演。由于学生缺少相关的生活经验,因而在表演时,全班学生哄笑不断,课堂非但没有唤起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更深理解,反而干扰学生的阅读理解,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同学滑稽的表演之上。不是源于学生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无法达成促进学生文本学习的效果。

误区二:机械复制学生生活

为了体现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在课堂生活情境创设时,有的老师只是机械理解学生文本学习与生活实际的关系,将学生的生活在课堂中进行简单复制。表面上看是在创设生活情境,实际上学生并不能从中收获应有的内心触动,因而效果低下。

在教学 《乌鸦喝水》一课时,针对文中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这一句话,老师在教室讲台上也放了一只瓶子,装了半瓶水,让学生走上讲台,来演示一下乌鸦是如何做的。学生一颗一颗往瓶子里放进小石子,前后足足花了有四五分钟,才看到水升高了一些。其实,在生活中,学生完全有类似的生活经验,并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再演示一遍。情境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新鲜度,既花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也没有让学生从中产生足够的兴趣。如果情境只是简单复制学生生活,就不能引导学生在进入情境的过程中,进一步开展语言实践。

误区三:片面联系生活实际

有些老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亲身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将文本中的场景或事物也在课堂上感受一下,或亲历一回,这样的认识无疑是片面的。

《槐乡五月》一课生动地描绘了五月那槐花飘香的季节,表达了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对纯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课文这样写道: “只要哪位小朋友走进槐乡,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傻乎乎地卧在槐树下不想回家。好客的槐乡孩子就会把他拉到家中,请他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这时,老师在课堂上端出了一碗槐花饭,并且让学生进行品尝,说说自己的品尝感受。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是片面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因为一方面,课文语言所创造的诗一般的情境需要学生进行揣摩、感悟,体会其中的美,体会一碗槐花饭中传递的情;另一方面,槐花饭只有在槐乡,在槐香四溢的季节,再加上槐乡人的热情和用心才能品出应有的滋味,岂能在语文课上品尝出来?这样的课堂情境走入了教条主义的死胡同。

那么,面对学生真实的学习需要,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应如何有效践行呢?笔者就此谈三点个人想法:

一、化繁为简,以一当十

在创设课堂生活情境时,并不是越繁琐、越复杂越好,我们应当立足于教学效益最优化的原则,通过恰当的方法,借助于减法思维,发挥情境以一当十的效果。例如,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实物演示,使课文内容与实际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营造富有情感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进行主动学习。

教学 《航天飞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课文中有这样几个词语: “俯冲” “爬升” “翻筋斗”,该怎样帮助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真正理解普通飞机的 “得意”,从而为接下来学习航天飞机与普通飞机的区别做好铺垫呢?一般情况下,老师采取的是讲解词意的方法,甚至直接照搬词典上的解释。可是,这样的做法却适得其反,尽管我们花了很大力气,似乎将 “词意”讲得清清楚楚,但学生还是似懂非懂。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教学这一自然段时,并没有给学生过多地讲解词意,而是拿出一架模型飞机,用动作加以演示。这些动作生动形象,让学生一下子明白了词意,对这一自然段的朗读体会也就水到渠成,并且学得有趣、投入,课堂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老师利用不起眼的模型飞机,进行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 “直觉”地读懂词语,减少煞费口舌的讲解,这样的情境创设,化繁为简,以一当十,提升了课堂上学生语言实践的实际效果。

二、体验无痕,恰当运用

“体验式”学习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直觉去感知、体悟,去发现、创造。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我体验来建构知识?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无痕,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语言实践,发展语言能力。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是一首儿童诗,诗中围绕着 “夏天”的景致,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诗中提到了夏日的许多典型景物:雨滴睡在绿叶上,小鱼游入小河中,蝴蝶穿梭花丛中,蝈蝈歌唱草丛里…… “我”变这变那,最后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为什么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呢”?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首先出示荷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引导道: “我就是池塘中一片特别特别大的荷叶,就像一柄特别特别大的雨伞。夏天太阳出来了,你愿意到我的伞下来吗?” 在学生肯定地回答后,老师说: “给同学们带来了清凉,我感到真快乐呀!同学们,你们想成为荷叶吗?你想让谁来干什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纷纷表示愿成为一片大大的荷叶,让蜻蜓来休息,让小鱼来游戏,让青蛙来歌唱,让蝴蝶来舞蹈……绘声绘色的描述,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启发,学生走进了属于童年的生活情境,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在语言实践的环节中,老师借助画面将生活情境与诗意巧妙整合,带给学生别样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将诗的意境与头脑中的生活世界无痕地融合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于诗的意蕴的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智慧引入,促进生成

针对远离学生真实生活的课文内容,我们可以智慧地引入现代教学媒体等各种手段,通过多种方法设置情境。不但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激发学生由此及彼地进行联想,有效地让学生沉浸于对课文的阅读体验之中,从而促进课堂有效生成,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海伦·凯勒》讲述了海伦·凯勒幼年生病、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文、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练习说话、最终获得成功的几个片段,集中体现了海伦·凯勒顽强、努力的可贵精神。海伦·凯勒从小就因一场重病双目失明、双耳失聪,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是多么艰难。这样的人生学生是无法真正体验感知的。在教学中,老师先让学生欣赏 《海伦·凯勒》电影中小海伦学习盲文的片段,以电影再现海伦·凯勒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观影过程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内心距离。接下来,老师又出示纪录片中海伦·凯勒在世界盲人大会上的演讲视频,搭起文本与学生内心相通的桥梁,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步步为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可贵精神所打动,真正得到情感的深深触动。老师智慧地将影视作品中的资源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熟悉人物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为学生读懂文章、认识人物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

必须明确的是,课堂生活情境要不要创设、怎样创设,都应根据具体的学情以及教学内容而定;唯有如此,语文课堂生活情境的创设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凯勒海伦创设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
爱之声
意识形态和海伦.凯勒的另一面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生命真谛 在于忘我